評《我和我的祖國》:讓電影的歸電影

2019-10-06     子戈說電影

儘管《我和我的祖國》是一個命題作文式的作品,也是一部主旋律的獻禮片,但我們還是應該把它僅僅當作一部電影來看待和評論。

它由7部短片組成,每部短片選取共和國歷史上一個重要時刻,並由一連串具體人物的命運來側寫歷史的樣貌。

這種切入方式本身是不錯的,以小見大,以情動人。

哪怕是站在宣傳的角度,這種「去宣傳化」的宣傳方式,也要更為有效。

既然是評價電影,就要回歸到電影本身,看它們是否講了一個好故事?塑造了至少一個鮮活的人物?是否完成了不錯的表達?以及在電影技法層面,有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

結合這些點,如果讓我給7部短片排個序,大致如下。

最好的兩部是寧浩的《北京你好》和管虎的《前夜》,非要分個高下的話,前者略勝一籌。接下來是張一白的《相遇》,文牧野的《護航》,倒數第三名是徐崢的《奪冠》,最後兩名分別是陳凱歌的《白晝流星》和薛曉璐的《回歸》。

之所以這樣排,自然有我的理由。我們一部一部說,先從最差的說起。

薛曉璐的《回歸》和陳凱歌的《白晝流星》是我認為最差的兩部。

它們的差,並不在於有什麼硬傷,也不是爛,而是其他原因。具體說,《回歸》太平庸,《白晝流星》太老套。

其實《回歸》和管虎的《前夜》最後的戲劇落點是一樣的,都是「升國旗」這件事。

有對比,就有高下。

《前夜》完全是類型片的拍法,限時任務,情節緊湊;《回歸》看似更複雜,拆成四條線來敘事,分別是外交官、香港警司、修表匠、升旗手,但整個故事缺乏一個核心推動力,使得幾條線根本沒法擰成一股繩。給人的整體感覺就是散、平、亂。

能明白薛曉璐的初衷,是想做香港回歸這一歷史節點下的眾生相,從上層到底層,從大陸到香港,從指揮者、參與者到保衛者、旁觀者,這個公式也確實生硬地完成了。

但細看之下,每條線都太平,不夠吸引人,這也使得整個公式成了一個毫無懸念的等式,人們連求解的慾望都沒有。

至於陳凱歌的《白晝流星》,其實沒那麼差,只是太老套。

我甚至還能看到凱歌導演對於演員的調教能力,以及他在影像上一如既往的沉穩老練,儘管這種沉穩放在當下看,也已經成了「老套」的另一個佐證。

故事上更不用說了,講了一個嘴硬心軟的好人感化兩個失足青年的故事。

這完全是小品的格局,偷錢、寬恕、感化的過程,像上世紀80年代的敘事。

哪怕有扶貧和神舟十一號成功返航的大背景在,整個故事的內核也不過如此,與大歷史的關聯更是極為牽強。

看到很多人為凱歌導演伸冤,說他把出彩的題材都讓給了別人,時間緊、任務重,才拍成這個樣子。

也許吧。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但凡有創作經驗的人都明白,如果趕工的話,創作者通常會拿自己最熟悉的東西出來。

而陳凱歌拿出的是這樣的作品,我想這多少說明了一些問題。

接下來是第五名,徐崢的《奪冠》。

其實這部短片在觀感上還是不錯的,是徐崢擅長的喜劇片的拍法,對上海市民生活的呈現也算鮮活,片中小男孩的表演也是亮點,可是,它的問題同樣很大。

一是結尾處的強煽情,非常生硬,直接把倪萍大姐的找人節目搬上大銀幕。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這部短片到底在表達什麼呢?

我覺得徐崢帶節奏的能力是一流的,他給短片營造了一個極其輕鬆的氛圍,讓大家不知不覺就看進去了,接受了。

但你冷靜下來想想,就會發現這部短片的背後有個極其關鍵的價值取向問題。

它逼著小男孩做出選擇,是追上心儀的女孩送出禮物,還是幫鄰居們調整電視天線,一起看女排奪冠。說白了,是選擇個人的私念,還是集體的意志?

最終,小男孩斬斷情絲,回歸了集體。於是紅旗落下,小男孩身著披風,手舉「鋼叉」,像個超級英雄。

這個故事,說得嚴重點兒,其實就是想告訴大家:在集體的利益面前,個人的那點私心是可以也理應被犧牲的。

更何況,短片最後的結尾又以意淫般的情節,製造了女孩學成歸國,與男孩再續前緣的大團圓結局。

仿佛在說,你為了集體犧牲的東西,終究會得到補償。「先集體、後個人」的邏輯,在現實利益的計算中依然是成立的。

這一點太糟糕了,也顯示出了創作者極為精明的投機心理。

我們可以拍主旋律,但那主旋律到底是什麼?

都這個時代了,徐崢唱出的這曲「集體大於個人」的短歌,我不相信它還會是主旋律的一部分。

下面說說文牧野的《護航》和張一白的《相遇》。

先說後者,因為它剛好可以和徐崢的《奪冠》對照來看。

《相遇》講的也是選擇問題,為了保守原子彈的國家機密,張譯扮演的研究員切斷了與女友的聯繫,失蹤了整整三年。

同樣是為集體意志犧牲個人情感,但不同的是:

第一,《相遇》中張譯的選擇是有歷史語境的,放在當時那個年代,它是真實的,也是真誠的;

第二,張一白在處理方式上與徐崢不同,他把《相遇》拍成了一個絕對的悲劇。


特別是最後遊行的段落,歡呼的人群從後面湧來,象徵著歷史的潮汐將張譯和任素汐吞沒。

他們被越推越遠,直到徹底離散。

那也是整部短片的高潮,將悲情推向了極致,更把個體的悲劇命運放置在了與國家榮譽同等重要的位置。

我覺得《相遇》是這7部短片里情緒把控最好的一部。

一個無名的人和一段喑啞的愛情,如蘑菇雲狀的煙火一般,轉眼而逝。

文牧野的《護航》,剛好排在最中間的位置,第四名。

到這一部,評分基本能達到及格線了。

《護航》的故事中規中矩,講一個假小子飛行員的勵志故事。說女權有點硬扯了,頂多是「誰說女子不如男」。

在整體拍攝方式上,說實話,我有點失望。

本來對文牧野抱有挺高期待的,但在這部短片里,我並沒有感受到太多導演的存在感。

甚至很多技法上,比如不斷的閃回,根本和新銳二字不沾邊。

要說這部短片最大的亮點,還是最後那個選擇的問題。

佟麗婭駕駛的飛機出現故障,原本宋佳可以頂替她執行閱兵任務,實現夢想,但她最終卻選擇幫助佟麗婭解除了故障,自己返航。

這個選擇背後的心理依據,還不只是兩姐妹的情義,更深層的是,一個人該如何看待「榮譽」二字。

如果宋佳選擇頂替佟麗婭,是無可厚非的。

首先這是領導的命令,理應執行;其次,只有宋佳一人知道佟麗婭飛機的故障是可以被解除的,她完全可以默默接受命令。

可是這樣一來,她所享受的榮譽就有了「污點」,於是宋佳拒絕了這分外表光鮮的國家榮譽,從而成就了個人的崇高。

這個人物弧光的達成,還是挺漂亮的。

最後,我們來聊聊前兩名,管虎的《前夜》和寧浩的《北京你好》。

這兩部短片的優點各不相同,但同樣完成度極高,它們都講了精彩的故事,更重要是塑造了豐滿的人物。

其中《前夜》是標準類型片的拍法,節奏特別好,小危機連著大危機,時間成為敘事的終極Boss。

黃渤飾演的升旗裝置設計師,是個有血有肉的人物。

雖然升國旗對於他來說是艱巨的政治任務,但另一方面,我們從這個人物身上看到了一種更具個人色彩的東西,那就是一個知識分子的自尊和嚴謹。

這是這個人物真正動人的地方。

直到短片最後,開國大典那天,城樓上所有領導人都在虛焦的鏡頭裡面容模糊,只有黃渤一個人是清晰的。

那一刻,你也就明白了管虎的用意:這一天,是共和國的勝利;但對黃渤飾演的人物來說,也是他個人的勝利,是他自我實現的一天。

這個落點是很高級的。

我們拍主旋律,不能讓角色完全淪為價值宣傳的道具,也不應讓集體徹底壓到個體。而還是要回歸到具體人物和情境之中。

先有人物,才有旋律。

同樣,寧浩的《北京你好》也聚焦在了人物身上,而且更徹底,他聚焦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小人物——北京的哥。

葛優出色地完成了這一角色,他把北京的哥的吊兒郎當、玩世不恭又熱心腸,演繹得極為到位。

在整個短片里,08年北京奧運始終作為大背景存在,它既沒有成為左右個體選擇的統治性力量,也沒有逼著個體為成全它而犧牲自我。

相反,那張奧運會門票連接的僅僅是普通人的情感,它先是作為父親討好兒子的禮物,後來成了北京的哥撫慰汶川孤兒的一份溫暖。

這才真的是以小見大,以情動人。

寧浩躲開了宏大的敘事,拋棄大而無當的表達,只關心城市一角,一人一事。

這種切入大時代的小人物視角,是一種巧妙,也是一種悲憫。

我們總提起「主旋律」這個詞,到底什麼是主旋律,反倒越說越抽象,越飄渺。

實際很簡單,主旋律就應該是每個人都有共鳴的最樸素的人的情感。

它沒有那麼宏大,沒有那麼激昂,它就是一首小情歌,教人愛人,愛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每個個體。

然後……

其實,也就沒有然後了。

因為已經足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WvJuW0BMH2_cNUgeFM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