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上班,可以照顧家裡,也可以抽空做農活,比在外面打工好很多。」9月29日,馬山縣金釵鎮鑫源社區就業扶貧車間的工人李紅霞說。有3個孩子的李紅霞在就業扶貧車間工作,每月可獲得2000多元工資。
建設就業扶貧車間是馬山縣開展就業扶貧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馬山縣聚焦貧困村,紮實推進就業扶貧,取得較好成績。2019年,全縣有貧困勞動力6.05萬人,就業創業5.23萬人,就業率從2016年的61.3%提高到86.5%,奠定了增收脫貧基礎。
資料圖:加方鄉龍崗村扶貧車間內,工人務工忙。
搭建平台吸引就業
「以前我在區外打工,每逢節假日或家中有急事回家往返路費花費不少。回家鄉務工一直是我的願望。現在家鄉建設加快,今年我通過『春風行動』扶貧招聘會找到了工作,收入滿意,還能照顧家人。」在馬山縣蘇博工業區上班的韋國明說。
馬山縣為滿足群眾的就業需求,全力組織開展「春風行動」「粵桂扶貧協作專場招聘」「民營企業招聘周」等促就業專場活動,累計舉辦專場招聘會56場,近900家企業提供就業崗位35000多個,現場簽訂就業意向3200多人。其中,2019年至今,電白區與馬山縣共聯合舉辦粵桂協作就業扶貧招聘會17場,有532家企業到場,提供18427個貧困人口用工崗位信息,達成用工意向1241人。引導3家企業到馬山縣投資置業,吸納就近就業200多人,其中貧困戶90餘人。
資料圖:2019年馬山縣「春風行動」啟動儀式暨「粵桂協作」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現場
發展產業帶動就業
「扶貧產業示範園通過土地流傳、統銷統購、園區務工、技術培訓等將貧困戶帶入產業鏈,貧困戶有的入股種植,有的進場務工,脫貧致富不是問題。」永州鎮龍角村天鵝山砂糖橘種植產業扶貧示範園業主黃福禮說。該示範園投資800萬元,以種植砂糖橘、沃柑為主,帶動貧困戶50戶180人,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8.6萬元。
馬山縣落實「先建後補」扶持政策,加快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全縣扶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611個,建成貧困村特色產業扶貧示範園46個,縣內所有貧困村均有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或產業基地(園)。通過採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貧困戶)」或「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經營模式,開發果蔬、桑蠶、中草藥、肉牛、生豬、黑山羊、里當土雞、鄉村旅遊等產業,帶動貧困村、貧困戶脫貧致富。
資料圖:白山立星村種桑養蠶產業基地
通過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全縣探索形成了「弄拉模式」「小都百模式」「立星外托模式」等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產業發展馬山模式,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促增收,有力推動就業扶貧工作。
扶貧車間安置就業
馬山縣落實就業扶貧車間優惠政策,通過採取一次性發放帶動就業獎補資金及一次性建設補助等激勵措施,引導社會能人、企業以及具有一定基礎的來料加工作坊等創建就業扶貧車間,挖掘本地資源,利用閒置的土地、房屋、倉庫、學校,鼓勵創業者創建就業扶貧車間77家,已認定47家,就業扶貧車間累計帶動就業3867人,其中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908人。
資料圖:2019年9月3日,里當瑤族鄉金雞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扶貧車間正式開業。
「就業扶貧車間讓村民實現就近就業,消除了他們安於現狀、『等靠要』的依賴心理,改善村民的精神面貌和鄉村社會風氣。」馬山縣就業扶貧車間負責日常工作的副組長汪紹斌說。
據初步統計,目前在馬山縣就業扶貧車間務工的貧困勞動力年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進一步穩定了貧困農戶家庭收入來源。
公益崗位「托底」就業
「鎮里安排我做護林員,每個月有650元收入。我能脫貧全靠黨的好政策。」百龍灘鎮龍昌村波玉屯的羅善堂說。羅善堂家有4口人,母親已80歲高齡,兒子在讀中職。村裡推薦羅善堂擔任村護林員、屯保潔員等,配偶也擔任屯裡的保潔員,夫婦倆積極為村屯群眾服務,於2018年順利實現脫貧。
為帶動特殊家庭和貧困戶勞動力就業,馬山縣大力開發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看護、社會治安協管、護林員、鄉村道路維護、保潔保綠等農村公益性崗位,明確在擬脫貧貧困村開發公益性崗位,讓貧困勞動者由「選擇性」就業向「托底化」就業轉變。
自2017年以來,馬山縣開發鄉村保潔、治安協管等鄉村公益性崗位,安置建檔立卡貧困戶452人就近就地就業,其中扶貧搬遷點93人、極度貧困戶125人,實現有就業意向的極度貧困戶全覆蓋安置。定向聘用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1028人擔任生態護林員,使他們取得穩定的工資性收入,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來源:南寧日報
記者:楊 盛
通訊員: 覃建松
編輯:蔣譚鮮
審核:韋紹群
監製:王宏璇
馬山縣融媒體中心出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W3Dum0BMH2_cNUgAi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