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求生 員工:內部穩定,有信心繼續下去

2020-06-12   牛華網

原標題:瑞幸求生 員工:內部穩定,有信心繼續下去

瑞幸咖啡自爆財務造假至今,和瑞幸公司一樣前途未卜的還有3萬多名的員工。這些普通人的努力和效率,和瑞幸的四千多家門店一樣真實存在過,但很少有人關注他們的未來。

在瑞幸,有許多優秀的咖啡師,也有大量的程式設計師等。瑞幸還能繼續存活嗎?似乎所有人都在等待見證這個答案。

資本市場掀起風暴,街頭的瑞幸咖啡還在照常運轉,似乎一切沒有發生過。甚至瑞幸咖啡不久前披露,疫情後瑞幸全國門店復工超過90%,疫情期間對房租、員工工資等硬性成本支出全部兌現。還有員工透露,瑞幸還給優秀員工發放了去年的年終獎。瑞幸官方微信,依然不定期推送,「元氣滿滿」。

資本和實體彷佛脫鉤並行,但又替這些勞碌的人捏著汗——是不是需要留意換一份工作了?

與我們溝通的一些員工,看法不一。在寫字樓底商,瑞幸咖啡吧檯里的咖啡師尷尬笑笑,表示聽到北京部分門店在調整,有些擔心,但是最近的工資沒有出現問題,所以願意再等等。

瑞幸北京總部的員工好像更有信心:「之前管理層的問題肯定有,現在新上來的董事,管理經驗非常豐富,希望市場可以給瑞幸一些時間去驗證。而且我們內部蠻穩定的,業務層面也沒看到很大問題。」他說到,財務造假事發後,瑞幸用了一些辦法穩定軍心,比如今年4月,原本10-15日才發放的工資,在8日就到達了所有員工的銀行卡上。

不過,未來等待瑞幸咖啡的命運很有可能是集體訴訟和天價賠償。以2020年至今作為時間段計算,1月7日瑞幸年內最高價51.38美元/股,事發後最低價4月2日4.9美元/股,公司最新總股本2.4億,粗略計算瑞幸將面臨約112億美元的集體訴訟索賠。但也有專家分析稱,索賠額度較高一般不可能達成,一旦公司破產對誰都沒有好處,索賠者也拿不到賠償,美國大部分類似的集體訴訟案例都是庭外和解,前提是雙方商量一個都能接受的額度,不然就繼續曠日持久的官司拉鋸戰。

目前,融資信用幾乎破產,瑞幸擴張的步子戛然而止,策略明顯改變。為了活下去,瑞幸砍掉不少業務,比如國際業務等全都叫停,北京的一些門店「優化」。但通過這些改變是否能實現自我造血,一切未知。

退市雖不等同破產,但對依賴融資的公司來說,造血功能不再,基因都要改寫。風雨飄搖中,踉蹌邁出自救的腳步。

此前,瑞幸咖啡宣布董事會和管理層改組,終止錢治亞和劉劍的CEO和COO的職位,停止了6名其他參與造假或對偽造交易知情的員工職務。董事長陸正耀也退出了提名及治理委員會。代理CEO郭謹一等新的管理層也已經選出。其中新董事吳剛和曹文寶都是2018-2019年才加入瑞幸的新面孔,資料稱,曹文寶有跨國餐飲連鎖業的經驗和背景。

瑞幸在內部信中稱:「新管理層會在董事會領導下,儘快重組公司組織架構、重塑公司價值文化,強化內控確保合法合規,盡一切努力保持經營穩定,要經過全體瑞幸人的努力,讓公司度過危機,重回正常軌道。」

高層換血,策略也相應大變。4月底,瑞幸在全國進行了新一輪價格調整,其中飲品線漲幅普遍為3元。產品品類也做了調整,部分輕食產品消失,上新軟歐,貝果,大福等流行品類,早餐也疊代上新,看得出供應鏈也還健康。但也有員工遺憾的稱,去年瑞幸剛推出的瑞划算停止推廣,小鹿茶戰略收縮。

與此同時,瑞幸的門店也開始進行調整。此前,瑞幸北京地區關閉了80多家門店,瑞幸公司回應稱:是對個體效益欠好或客戶籠罩重合的門店「關停並轉」。然而,在接連有門店關張的同時,瑞幸也在開出新的門店,只是放緩了開店的速度。有調研公司報告,在截至5月12日的第二季度,瑞幸咖啡在中國平均每天新開10家門店,門店總數達到6912家。

像一輛受創的火車,還保持前沖,不知是仍然健康還是慣性使然。新上任的管理層,還能掌控命運嗎?

危機中,似乎在戰術後仰,回歸商業本質。數千家門店去儘可能追求利潤,是當下3萬多名瑞幸員工的希望,可能也是唯一出路。

在瑞幸的APP,3000多萬用戶依然可以收到發來的折扣優惠券。瑞幸北京拓展經理表示,目前,隊伍相對穩定,許多中高層老員工也沒有離職,數千名拓展人員依舊背負著每月開店的KPI到處尋覓開店機會......

與外界預測的「大廈即倒」截然不同,局面似乎還在掌控之中。甚至有些員工態度激動的說道,「公司確有商業價值,瑞幸只是走得太快了,我們有機會和星巴克掰掰手腕的,如果真的倒閉,國內市場也沒有能和星巴克對壘的人了。」

在瑞幸自曝造假後的50多天裡,陸正耀在為瑞幸謀求出路。納斯達克發出強制退市的要求後,瑞幸計劃就此決定要求舉行聽證會,在聽證會結果發布前,將繼續在納斯達克上市。「如果退市,瑞幸面臨的困難和壓力將繼續加大,但不論怎樣,我都會傾盡全力維持門店運營,竭盡所能挽回股東損失,讓瑞幸這個品牌能夠走下去。」陸正耀說道。

也有分析人士力挺,瑞幸的風浪將連續很長時間,但如果通過調整實現自我造血與盈利,企業仍有機會生存下去,畢竟這個賽道上,存在新品牌的價值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