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午飯過後,就犯困想睡覺?除了脾虛痰濕,還有4種原因

2019-07-23     中醫五養同調館

午飯過後,你是否都困得眼皮打架,不狠狠睡一覺下午根本沒法工作?

你是每天早晨都不願起床,整個上午都昏昏欲睡的「特困生」嗎?

無論什麼時候,總覺得睡不夠?

……

事實上,嗜睡並非「懶惰」,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說不定是身體的臟器出現了一些調節不暢的問題,例如脾虛的人更容易飯後犯困,腎虛的人除了老想睡覺外,身體還會出現怕冷、舌苔發白和四肢乏力等症狀。對於這些尚未發生器質性病變的問題,打針吃藥恐怕難以解決問題,那還有什麼辦法呢?

飯後易犯困或因脾虛和痰濕

不少人經常感到吃飯後頭昏想睡,民間說這是「飯氣攻心」,而西醫認為出現這種症狀是人吃飯後,血液集中在胃部工作,腦部血液供應減少,而產生頭昏、想睡的現象。「如果是本來就腦供血不足的人,這種症狀會特別明顯。」

對於飯後犯困,中醫通常認為是脾氣虛的緣故。」脾的主要功能是運化水谷。水谷入胃,經胃初步消化之後,下輸於脾,由脾再進一步消化與吸收。其後再由脾氣幫助,使精氣上歸於肺,由肺送到全身各部以滋養臟腑、器官。「

所以,當脾氣旺盛時,人的消化功能就好,精力充沛。若脾氣虛弱,運化水谷無力,食後谷氣不消,脾陽益困,清陽不升,神氣不爽。脾虛輕者出現飯後易困的症狀,但尚能控制不去睡覺;脾虛重者,飯後必須睡覺,不然難以繼續工作,甚至一吃飯就睏倦得無法控制。」

脾氣虛弱的人還會伴有食少便溏、少氣懶言等表現。中醫對付這類脾虛主要以健脾補氣升清為主

值得注意的是,臨床上還有一種容易被忽略的情況也容易導致食後困頓,那就是痰濕中阻。這兩種情況雖然病變部位均在脾,但導致症狀發生的機理卻不相同。

痰濕中阻食後困頓,多因久處濕地,或暑月濕邪瀰漫,侵犯脾土;或痰濕素盛,濕邪困阻中焦,脾陽為痰濕困擾不能升清氣以養神,痰飲濕濁蒙蔽,故食後困頓難支。」這類人多伴隨體型偏胖,胸脘痞悶,口黏苔膩,脈濡等痰濕中阻的表現。改善以健脾化濕祛痰為主。

「特困生」最好辨明體質調養身體

中醫有嗜睡一症。早在《內經》中就有記載,稱之為「好臥」、「嗜臥」、「善眠」、「安臥」、「多臥」。嗜睡是指不分晝夜,時時欲睡,呼之能醒,醒後復睡的症狀。但是嗜睡要和「神昏」相區別,神昏是指神志昏亂,不省人事。而嗜睡是指神志清醒,唯精神困頓不振,時時欲睡,呼之即醒。

嗜睡一症,有虛有實,但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即辨證論治之,不能盲目亂補亂瀉。

1、心脾兩虛證

多由病後失調,思慮過度,或飲食不節,或失血,致心血虧耗,脾氣不足,心神失養,則神志恍惚,心怯喜眠。

可見:倦怠嗜睡,面色無華,心悸氣短,納差泄瀉,舌淡嫩,脈細弱。乃純虛之證。治宜補益心脾

食療:適宜以元肉、黃芪等補益氣血為主。按摩足三里、百會、心俞、脾俞等。

2、腎虛嗜睡

包括:腎陽虛衰和腎精不足嗜睡。腎陽虛衰嗜睡,多由病久及腎,或由病邪直犯少陰,或失治、誤治,陽氣屢遭損傷,以致陽虛陰盛,昏沉嗜睡。

症見:畏寒蜷臥,腰冷身重浮腫,肢冷尿少或小便清長,舌胖淡苔白,脈沉細弱。腎精不足嗜睡,多由勞傷過度,或久病遷延不愈,高年體衰,致腎精虧損不足,髓海空虛,頭昏欲睡。症見:頭眩嗜睡,神疲怠惰,耳鳴耳聾,做事則體力不支。

治宜溫陽補腎或補腎填精

3、濕困脾陽嗜睡

多由久處脾濕之地,或經常冒雨涉水而受濕,以致濕邪束表,陽氣不宣;或過食生冷肥甘,飲酒無度,以致脾胃受戕,濕從內生,或內濕素盛,濕困脾陽。濕為陰邪,其性重著黏滯,濕勝陽困,氣機阻滯清陽不升,清竅失養而成嗜睡。

症見:頭重如裹,四肢沉重,中脘滿悶,大便稀薄,苔白膩,脈濡緩。此為本虛標實之證,既有脾虛不運,又有濕阻清陽不升的證候。

治宜溫中化濕,健脾醒神。注意飲食清淡,防止濕從中生。按摩足三里、脾俞、豐隆、曲池、委中等穴以健脾祛濕

4、淤血阻滯嗜睡

多因頭部外傷,血脈淤阻,或驚恐氣鬱,氣機逆亂,氣血失調,或痰濁入絡,阻塞血絡,致氣血運行不暢,陽氣痹阻而致嗜睡。

症見:頭昏痛,嗜睡,舌紫暗有淤斑,脈澀。

治宜活血通絡。可以按摩血海、膈俞、太沖等穴。

總之

總的來說,不同類型的嗜睡中醫有不同的調養方式,所以有類似問題的人最好先找中醫辨明體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PSDH2wBmyVoG_1ZE9C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