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增肌40斤,再也沒有人敢欺負我

2019-12-26     隔壁科技吳志鵬

都說,年輕的時候,把錢花在什麼地方都不如花在自己身上。  



  這也是 Keeper@Roy_MaYuBo 最信奉的真理:現在的自我投資,就是時間和金錢都花在大腦和身體上。要麼去培訓,要麼去上學,要麼哪怕出去旅旅遊,健健身,這些選擇的受益者都是自己。年輕的時候吃點苦,日後才好厚積薄發。  



  如果能繼續閱讀下去,你就會發現,Roy 的話具有充分的說服力。

  從90斤長到132斤,再沒有人敢欺負我

  小時候,愛生病是我的標籤,從小就有慢性胃炎,每個月都得請幾天假,又矮又瘦,常常成為被欺負的那個。  



  後來開始打籃球、看傑森斯坦森、范迪塞爾的電影,和同齡人一樣,也夢想著有一天我也可以變成熒幕上那種硬漢、肌肉男。  



  不過,別人可能只是想想而已,我 14 歲就第一次舉起了啞鈴。  



  但因為主要精力還是在學業上,那次嘗試並沒有堅持多久,直到 18 歲才真正開始系統的訓練和飲食,那時因為生活有些變故,我瘦到只有 90 斤。

  18 歲到 20 歲,90 斤到 132 斤,穿越第一次人生的谷底,是健身和好哥們陪伴著我。 



  不打雞血,還是來說說我是怎麼練和吃的吧,相信這個對大家更有用:

  練:訓練方式多樣,訓練過程專注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也就是你的目標,會表現在你的行為方式上。就好比我自己,希望能向我的偶像靠攏,那麼我會採取所對應的訓練強度和飲食作息。

  起初平均每周訓練 6 天,每天 1 個小時左右,現在達到更大強度的訓練量,平均每周算上有氧大約 18 個小時訓練。  



  很多人會說,我吃和練都很多,但是就是練不大,或者我吃的很少,但是就是瘦不下去。我曾經在剛開始健身的時候也是這麼覺得的。

  現在我意識到,不管是吃,還是練,一切都需要有個衡量標準。你覺得你練的很多吃的很多,其實並沒有!訓練頻率,每次訓練時長,每次訓練所舉的重量合計多少噸,訓練時間內所做組數或者動作次數。這些都是具體的衡量標準。  



  比方說,基於 Steve Cook 的 1000 次炸腿和 Jeremy Buendia 的 1000 次炸二三頭。就我個人而言,我現在對於一次標準的訓練大概是這樣要求的:兩個小時以內,大約兩個部位,共完成 1000 次動作。

  而我的訓練頻率現在基本是每天 1 次甚至更多,每次大約 1.5-2 小時。

  具體到每個部位,我都會有不同的訓練方式。比如胸、背、腹,我大概會有十幾種訓練動作可以選擇。  



  訓練也包括多次數輕重量和少次數大重量。如硬拉我基本以 8RM(RM指一組完成次數)以內為主,而像啞鈴飛鳥我則以 15RM 以上為主。  



  半程硬拉175kg

  除了健身房,我還喜歡拳擊、登山、游泳,跑步。  


  


  偶爾和朋友們打打球。  



  不同的運動也能提高不同的運動能力。建議大家多嘗試不同的訓練動作、訓練方式,不斷保持自己身體對於訓練的新鮮感。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但容易忽視的——專注。少說話,多舉鐵,不要中途玩手機或去聊天。

  如果你已經不再是那個對訓練無從下手的小白,可以帶上耳機享受一個人健身的激情與快樂。  



  推薦 Hardwell On Air 系列歌曲,或者類似這種一首一小時的混音,不僅可以起到氮泵的作用,讓你的訓練極其專注,並且可以更方便衡量你的訓練時間。

  吃:關於熱量、蛋白質和補劑

  雖然放在後面來說,但我個人覺得飲食真的對於大部分人來講比訓練還重要。  



  從健身的角度來講,飲食最重要的我認為是兩點:控制宏觀熱量攝入和攝入蛋白質。

  控制熱量攝入

  如果你每天攝入的卡路里大於消耗的卡路里,那麼你就會胖,反之則瘦。  



  攝入的卡路里則為全部飲食攝入的總和,而每天所消耗的卡路里=基礎代謝+運動代謝。飲食的首要原則就是:減脂要攝入量小於消耗量,增肌要攝入量大於消耗量。學會算自己的基礎代謝和運動代謝是認真開始健身的基本功,網上有很多計算方式就不細說了。

  蛋白質要補充夠

  蛋白質用於修復被破壞的肌肉。肌肉生長的原理是,通過高負荷的運動刺激,破壞原有肌肉纖維組織,然後通過攝入蛋白質和休息來進行修復和增長。  



  對於普通人,每日蛋白質攝入大概需要 1.2g 每公斤體重。而健身人群則更多,隨著訓練強度加大而增加係數。系統訓練大概需要 2g 每公斤體重。而我個人則更多,係數接近 3g 。  



  也就是說,我目前體重 66kg 左右,66*3 = 198g 。當然,蛋白質攝入不應過少或過多,太少不利於肌肉增長和維持,太多則消化系統負擔太重,容易吸收不了。蛋白質攝入可以循序漸進,假如你現在通過計算得知自己每天只攝入了 50g 蛋白,而明天突然就提升到 100g ,那麼很有可能出現腹瀉的症狀。如果出現消化系統不適的症狀,則有可能是因為蛋白質攝入過量了。  



  我個人推薦的健身食材有:精緻肉類(魚肉,蝦肉,瘦牛肉,雞胸肉)、西蘭花、蘆筍、西式沙拉、雞蛋、牛奶、酸奶、燕麥、粗糧、香蕉。  



  而具體每種食物所提供的熱量,蛋白質,和其他營養元素可以在網上查到。

  關於補劑

  在我看來補劑對於有增肌訴求的人來講是必需品,而不是加分項。

  上面我已經提到了每日所需要攝入的蛋白質。那麼你已經可以粗略的計算一下你有沒有達標。而最常見的補劑,蛋白粉,則是快速幫你達標的好幫手。快速,便捷是補給的特效。尤其在訓練後 30 分鐘內需要儘快補充大量蛋白質的前提下,練完 30 分鐘內馬上吃兩塊牛排或者 15 個雞蛋顯然是有些難以做到的。  



  補劑我個人推薦 4 種:

  乳清蛋白粉:平均每勺約 30g 蛋白質,可快速吸收,通常用於訓練後或太久沒補充蛋白質時的代餐。

  緩釋蛋白粉:每勺約 40g 蛋白質,8 小時內被漸漸吸收,通常用於睡覺前。

  純肌酸:一天內隨時攝入,(通常與蛋白粉混在一起喝)可讓身體酸痛感消除,力量更充沛。

  支鏈胺基酸(BCAA):防止肌肉分解,通常用於有氧前,或高強度長時間訓練之間作為補充。

  其他不做過多評價,個人認為性價比不算很高,而上面的四款我是持續在用的。

  個人不建議:增肌粉,在我理解,增肌粉等於蛋白粉+碳水化合物,與其喝增肌粉不如喝蛋白粉+吃個饅頭,性價比不高。 



  健身和理財其實是有很多共同之處的。你的每一個生活細節,運動細節,都會影響到你長期的身材走向。需要平衡好時間、精力,以及嘗試很多的訓練組合,飲食組合,來獲得最後的好身材。一年,兩年會有個驚人的變化,而五年十年則可能你自己都想像不到。  



  我很喜歡一句話送給大家:不要高估短期的成效,不要低估長期的潛能。

文章轉自網絡健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P3MQG8BMH2_cNUg6lz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