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第11年:「管住」了購物袋,「放任」了手撕袋

2019-09-19     龍商網

核心提示

實施了11年的「限塑令」收效甚微,「零廢棄聯盟」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7%的門店嚴格遵守「限塑令」,而在這些嚴格遵守的門店中,免費提供的手撕袋卻成為了新一輪的污染源。

在北京永旺超市購物時,龍商網&超市周刊記者曾在收銀區目睹了一名阿姨與收銀員發生了言語衝突,了解事情來龍去脈後,沒想到超市的收費購物袋竟然成為這場爭議的主角。據了解,永旺超市的購物袋售價1元起,相比於各大超市平均0.2至0.6元的價格,類似尺寸下永旺的購物袋售價要高一至兩倍以上,著實令未帶環保袋購物的廣大消費者們有些望而卻步。

但熟悉購物袋材質的人應該清楚,永旺並沒有通過購物袋賺錢的小心思,這是一種可降解購物袋,可以在堆肥環境下自然降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分解時間約為1年,相比於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腐爛的傳統塑料袋,如果能大量投入使用,能夠成為困擾我國多年白色污染的一條緩解方案。

但是,我們國家「限塑令」已經實施了11年,並沒有將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下來,有一個怪現象是:管住了購物袋的使用,但是,盛裝商品的手撕袋卻大行其道,用量很大。

一方面限塑,一方面又是塑料袋替代品難覓的窘境,這就造成了限塑11年,反而塑料垃圾越來越多。

01

免費手撕袋架空「限塑令」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超市節能報告顯示,全國超市行業每年消耗的包裝袋價值高達50億元人民幣,其中以塑料購物袋為主。據有關部門測算,每生 產1噸塑料,需消耗3噸石油。塑料袋廢棄後,如果焚燒,會產生大量有毒有害氣體污染空氣;如果掩埋地下,大約200年才能腐爛,會對土壤的酸鹼度產生不良影響。

距離我國實施「限塑令」已經過去11年,但塑料垃圾產生情況仍不容樂觀。前兩日,一篇關於「限塑令實施11年 廢塑料不減反增」的文章再一次將這一話題推向了大眾面前。該報道稱,目前我國塑料袋年使用量超過400萬噸。其中,外賣成限塑令灰色地帶,使用比例高達77%,業內專家指出,2018年我國消耗外賣包裝可能達231萬噸。

這篇報道引述了民間社會組織「零廢棄聯盟」發布的《限塑令十周年——商家執行情況調研報告》,在979家提供塑料袋的門店中,達到「塑料袋標識合規」「厚度達標」「收費」等要求的有89家,僅占9.1%;36家門店遵守「限塑令」所有規定,僅占3.7%。「儘管大型超市和全國連鎖便利店對「限塑令」的各項指標均執行最為嚴格,但調研發現,這兩類門店也是提供不受『限塑令』約束的平口袋、保鮮膜等其他塑料膜類包裝最為普遍的場所,提供其他塑料膜的比例為45%、35%,明顯高於16%的全國平均水平。

超市內的手撕塑料袋儼然成為「限塑令」下的政策盲區,由於沒有可代替材料與詳細的政策規制,用手撕袋裝散裝食品成為唯一解決方案,而這無疑是在「限塑令」的天網中撕出了一個巨大的口子,對於購買少量商品的顧客,撕一個手撕袋充當手提袋就沒必要再購買手提袋,多數收銀員看到也並不會阻攔,而撕幾個手撕袋「順」回家中的事情也經常在超市上演,這同樣會成為白色污染的污染源,使「限塑令」處於被架空的尷尬位置。

9月17日,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在國家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中國快遞業的喜人成績:2018年中國完成快遞業務收入6038億元,占郵政業務收入比重達76.4%,包裹快遞量已經超過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的總和。

電商發展如此迅速的背後同樣帶來了令人擔憂的問題,包裝快遞所產生的巨量塑料袋成為垃圾污染新晉的一大污染源,另外一大污染源就是迅速崛起的快遞行業,各種不同尺寸與款式的塑料包裝袋、包裝盒被大量使用,所產生的垃圾不可估量。

超市的手撕袋缺口還未被填補上,科技騰飛衍生出的新事物又戳出了兩個無底深淵。

限塑令的鎮靜劑,已經遠遠無法應對這些新事物了,整個產業必須要尋找新的出路。

02

多管齊下 不能只靠可降解塑料

前文提到的生物可降解塑料袋是一種方案。

然而,從現實情況來看,可降解購物袋普及度仍較低,生產成本是其普及困難的原因之一。據了解,可降解塑料成分不含聚乙烯,原料成本高於普通塑料袋,價格比普通塑料袋高達兩到三倍。

據了解,華潤萬家ole精品超市是全國首個使用完全生物降解塑料袋的超市,可降解塑料袋分兩種規格,小號售價1.2元,大號售價2元。對於大部分消費者來說,花1塊錢購買一個塑料袋已經超出了他們的預算範圍,購物量多的消費者需要3至4個塑料袋才夠用,一次下來塑料袋消費就10元左右,多數市民還是無法接受,更有消費者認為商家在借環保之名賺錢,商家會因此流失部分顧客。現階段只有定位為高端消費群體的部分超市敢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對於缺乏核心競爭力的超市絕對不會主動更換可降解塑料袋,除非政府明令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但這條明令禁止現在時機仍不成熟。首先高價塑料袋推行之路具有一定難度,高額的成本無法讓市民在短時間內接受,這必定是一條長遠的購買意識培養之路。

其次,政府難以監管的菜市場與流動小攤小販如今仍無限制提供免費塑料袋,收費制度還未曾落實,突然「晉級」到高額收費的可能性更微乎其微。

第三,普通民眾無法處理可降解性塑料袋,需要專門分解機構進行處理,這要求城市增設單獨回收系統,而現狀是,大家即使高額購買了可降解塑料袋,卻仍只能將其與普通塑料袋一齊扔進未分類的垃圾桶里。如今垃圾分類才走上在部分城市試點推行之路,可降解塑料袋的普及及處理的前路仍然漫長無比。

此外,限塑甚至禁塑這條環保之路不能只依靠政府一方來行動,更需要商家、塑料生產廠家以及民眾的大力配合。堵上攤販與個體戶免費塑料袋供給缺口是限塑及禁塑路上必要的一個環節,當免費塑料袋供給源越來越小,民眾對於收費塑料袋的成本意識才會越來越強,推行可降解塑料袋之路上的絆腳石會越來越少,當高價塑料袋已成為社會消費的一個普遍意識,這時對於市民只有兩種選擇:要麼高價購買,要麼自帶環保袋。

塑料袋對環境的污染問題已經越來越嚴重,據中國塑料再生利用專業委員會統計,我國每天對塑料袋的使用量高達30億個,其中僅用於買菜的塑料袋就達10億個。這些廢棄塑料袋如果焚燒,會產生大量有毒有害氣體;如果土埋,約200年才能腐爛,對土壤酸鹼度產生不良影響;大量被丟棄及吹到海中的塑料製品,纏繞或被海洋生物食用,嚴重危害其生活及生存環境。

龍商網&超市周刊在此倡議商超企業行動起來,在促銷時可以免費給消費者提供長期使用的環保購物袋,培養消費者出門購物常帶環保袋的習慣,儘量不使用或少使用塑料袋,做好垃圾分類,減少環境壓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NJUSW0BJleJMoPMM2pl.html






















「惡戰」買菜

2019-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