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研究:早戀有害,單身孩子更快樂更善交際

2019-09-17     低齡留學楊老師

相比將早戀視為瘟疫零容忍的不少中國父母,西方父母對待早戀開明的做法往往受到很多新時代父母的追捧。

《ABC》:給青少年更多的自由有益於心理健康

《Alpha Mom》:我支持青少年早戀

《The Washington Post》:為什麼你應該允許和鼓勵你的孩子早戀

有許多研究表明擁有更強自決權的人在情感上更穩定,更有可能擁有健康的身體,更快樂,更有可能擁有更好的社會關係。

教育工作者、演說家安娜·霍瑪永(Ana Homayoun)表示:「如果你不讓孩子們去練習與他們感興趣的人互動,你就是在剝奪他們發展健康人際關係技能的機會。而且這些沒有基本約會技能的孩子去了大學後往往會沉謎於酒精、派對以及手機中以彌補自身的不安全感,因為他們不具備處理正常關係的技能。」

作家Jean Twenge也表示,那些缺乏戀愛經驗的學生進入大學後會很難適應,因為他們的互動經驗很少而且可能會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面變得更加困難。

不過,最近喬治亞大學的一篇研究報道可謂是pia pia打臉了國外父母。

據英媒報道,喬治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與早戀的同齡人相比,單身的孩子擁有良好的社交技能,而且抑鬱程度還比較低!

《每日郵報》:對你的孩子來說,少談戀愛的好處:從不約會的學生比戀愛中的同齡人更快樂、更善於交際

據了解,喬治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將近600名從6年級到12年級的學生進行了四種約會類別分類:低、高、中、頻繁,並使用了教師評分和學生問卷兩種方法對這四種約會類別進行了比較後得出的結論是沒有戀愛關係的青少年擁有良好的社交技能和較低的患抑鬱症風險!

不過,研究報告的主要撰寫者、喬治亞大學的布魯克道格拉斯(Brooke Douglas)卻贊成支持學生的自主選擇。

「學校健康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專家和教師都應該需要支持青少年個人自主決定的自由。早戀與否這兩種選擇都是可以接受的。」

至於父母最關心的早戀期間的性行為問題,埃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的研究人員給出了相關研究報告。

據英媒報道,埃塞克斯大學的勞里·霍金斯博士(Dr Laurie Hawkins)將45名女大學生按照宗教信仰、尋找伴侶者、高中派對者、大器晚成者和學霸進行了劃分且就青少年時期的性行為以及在大學期間的性和戀愛關係的看法進行了調研。

經研究發現,女性是否願意在學校里進行隨意性行為取決於她們在學校里的戀愛活躍程度。

而關於早戀這一話題,吃瓜網民們卻是各持己見,

有贊成的……

「我和我丈夫一起上高中。我們從高一開始就是朋友,然後在高中的最後一年開始約會。我們以優異的成績離開了學校。儘管我們現在35歲,結了婚且有3個孩子,但我們仍然是好朋友,仍然深愛著彼此。我不會改變這一點的。」

「我特別贊成早戀是一種教學經驗——教孩子們如何對待他人,並期望得到回報。」

「我在14歲時遇見了我已故的丈夫,當時他15歲。我很幸運能在這麼年輕的時候找到我的靈魂伴侶,我們在一起度過了近40年的美好時光。」

「學習和成長涉及到情感的方方面面。」

「我16歲時認識她,她15歲。我今年63歲了,但我們仍然相愛。沒有遺憾。」

有反對的……

「和我一起上學的那些人,那些喜歡『約會』的人……現在,人們通常從事低薪工作,缺乏18歲以後的教育,而當時被認為是笨蛋的人卻發跡了。這就是現實版龜兔賽跑。」

「想想那些總是伴隨著青少年浪漫糾葛的戲劇和眼淚吧。最好利用這段時間來培養自己。多出去玩。」

「孩子們不應該早戀。他們應該專注於學業。畢竟在以後的生活里,有的是時間讓他們去體驗這種痛苦。」

「當年我十幾歲的時候,我就從未交過女朋友,我經常踢足球和看電影,我非常高興。雖然我的男性朋友們都有女朋友,但過了一段時間後,他們都非常地不開心,情緒相當低落,壓力還很大,他們認為女朋友欺騙了他們。但我是快樂地,因此青少年就不應該有女朋友。」

「孩子們不應該早戀!」

還有真香手機才是真愛的……

「作為一個孩子或十幾歲的少年這與過去完全不同,因為大多數人都是沉醉於社交媒體,遊戲電腦等,而不是正確地與彼此互動。」

「給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一部無限通話、無限簡訊和無限流量的手機。你會發現根本不打電話。」

「我不知道年輕人竟然還會早戀。不是都在忙著看手機嘛。」

「問題不在於男女朋友,而是花很多時間在社交媒體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MHxQG0BJleJMoPMtBn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