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一斤月餅才8角錢,六兩糧票

2019-09-12     中國鄉村美文

一個月餅的故事(散文)

中秋節又到了!

使我回憶起六十年代中期一個月餅的故事。

那是一九六五年,我考入定襄中學的第一個年頭。那時候,每到秋收季節。學校就組織學生去農村幫助秋收。我們班20個男同學被分配在季莊公社的復興村。距離縣城40多里,在縣界的最北邊與原平縣產梨區同川相隔不到一公里,但是有山阻隔。

復興村背靠虎山地廣人少。是我縣貧困地區之一。當時有南山壵頭,董家堰,北山龍灣,虎山,復興村。為全具貧苦地區。主要是飲水非常困難。

當時大隊長(現在叫村長)給我們介紹,全村一百個勞力,種植的二千二百多畝耕地,大部分是高粱。人均二十多畝地,由於土地貧瘠,加之高低不平,全部種植和收穫依靠人工。而且村子裡的水井只有一口深三十五丈(合一百多米)生產隊派的二名社員用轆轤給打水。轆轤兩頭都吊著木桶這個上來,那個下去供村民飲用擔水服務。村民不抬水時把放在附近的盛水槽里灌水為牲畜和羊飲用。(當時未通電)

在下鄉收割的十五天中,我們分別被派到老鄉家吃飯。由於莊稼多,收割採取用手挎小刀牽高粱穗子的辦法。每人一把特製的小刀用繩子帶在右手上,抓住高粱穗子稍一用力,穗子就被割下,左手拿住扔到籮頭裡面。

這種在地里生長的茭杆上牽穗子,我以前沒見過,更沒幹過。在農民伯伯的手教手幫助下一上午就學會了。而且割不傷手,只是注意別讓茭皮皮劃破就行了。就這樣我們年輕氣盛,又有幹勁受到了村裡的表揚。這樣早出晚歸勞動了13天。原計劃半個月。正好到了八月十四,學校給參加秋收的同學每人送來半斤月餅(二個)收到月餅後同學們迫不及待有的吃,有的吃一個,放一個往家拿。當我領到月餅後第一個就想到含辛如苦撫養我成人的姥姥,準備也想吃一個,往家拿一個。忽然又想到每天去吃飯的房東老大娘。當時老大娘六十歲左右,男人是生產隊會計。我在她家吃飯,每天總想辦法給我吃的好些。高梁面魚魚,黃米糕,喝些麵條同學們聚在一塊談論各家的飯菜,數我吃的好。其它同學都很羨慕我。說我嘴上有福,其實是我遇到好大娘。

明天就要回去了。我想自己年齡小以後有吃的機會很多,就決定送給房東老大娘一個。當我把一個月餅(當時只值二角錢)送給老大娘時,感動的老大娘熱淚盈眶推著雙手說啥也不要,(那時一斤月餅才8角錢,六兩糧票)我說大娘我己吃了一個,這個留給你,明天過十五我們就回去了。

其實當時由於國家商品匱乏,非農業人口過十五憑副食品供應證每人供應半斤。當時的月餅叫」節月餅」二油二糖,就是每斤白面上二兩油二兩糖。和我們現在的提江,自來紅,郭杜林,翻毛,混糖月餅三油三糖四油三糖無法相比。只不過那時環保沒有轉基因一說。老大娘跟我說自從困難時期到現在,好幾年沒有吃到公家製作的月餅。那時候紅糖也緊張,產婦憑大隊證明到糖業煙酒公司批准才供給二斤。每年過八月十五自己用白麵包上些紅棗在鍋里烤上些當月餅過節。

第二天回家的時候,房東老大娘給我裝了一袋紅棗,非要送給我。並囑咐我以後有時間去看她。我說明年幫助秋收還來。

如今過去50多年了,每每想起這一個月餅,想起山區老大娘純樸,善良,熱情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把我待如親人。又想到由於交通不便,又有八百里橫行大王滹沱河的阻隔。山高皇帝遠,住在那裡的老百姓生活太苦,太可憐了。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到六八年畢業。再也沒有去農村幫助收秋。

前年,夏季有一天,偶然碰到一位自稱復興村的村民,我問詢了一下現狀。他說七十年代初通了電,改革開放以來,能種樹的地方都栽種上了果樹等經濟林,不能種樹的山承包給四川人開出了大理石和礦產。新修了水泥路,全村村民住上了磚瓦房,吃水成了自來水,村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土地荒山都承包給村民。農民收入也增加了再也不愁沒人收穫了!唯一令人擔心的是年輕人不願在村,村裡的糧田還是全憑年齡大的老人老漢耕種,缺乏勞動力和新農村建設者。

當我把另一個月餅帶回家,告訴姥姥給了房東老大娘一個的時候。姥姥直誇我"做的對!心存感恩是做人的基本標準,月餅雖小情深意重"。

一個小小的月餅,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深情厚意。這是我原沒想到的。但是姥姥」心存感恩"的教導鼓勵了我的一生。

審閱:王克齊

簡評:有一顆感恩的心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文章以小見大,具有教育意義。

作者:樊仁旺,晉昌百姓,山西省定襄縣人

編輯:趙一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原創首發)

版權聲明:本文為中鄉美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Kl5Km0BJleJMoPMHzv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