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四個月沒見面,視頻連線噓寒問暖

2020-05-30   濰坊晚報

原標題:母女四個月沒見面,視頻連線噓寒問暖

養老機構人群聚集、高齡體弱者多,疫情期間防護風險更大,自1月底開始,全市養老機構實施封閉式管理。疫情隔離距離,隔離不了親情,5月29日,記者採訪了解到,為讓老人不孤單、讓家屬放心,各養老機構推出了理髮、生日送蛋糕、心理疏導、家屬視頻連線等溫情服務,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部分養老機構開放了預約探視。

王美芳通過視頻探望老母親。

市民

母女四個月沒見面,視頻連線噓寒問暖

5月28日中午11時30分,家住經濟區的王美芳急匆匆打開微信,這是她與濰城寶葉養老護理院護士牟春風約定的視頻通話時間,希望借鏡頭看看四個月沒見到面的母親。

視頻那頭,老母親躺在床上,看上去精神狀態不錯,房間內和衣物都乾淨整潔。王美芳細心地詢問母親中午吃了什麼、吃了多少、水果還夠不夠,拜託護理員多費心照顧,沒說幾句話就紅了眼眶。

王美芳的母親今年95歲,患有阿爾茲海默病,生活不能自理。隨著兩個小外孫的先後出生,王美芳很難再24小時照料母親,三年前將其送到了這家護理院,平常每個周末她都會帶著水果、牛奶、乾果等去探望老人。

受疫情影響,自春節後養老院實行全封閉管理,不僅不能見面,連送東西也不行。王美芳說,她只能通過電話詢問母親的情況。「後來加了護士的微信,這才能視頻了。」王美芳說,第一次視頻通話時,看到鏡頭那端的母親,還沒開口說話,眼淚就止不住了。

王美芳說,視頻次數多了怕會影響工作人員工作,少了又總是擔心,不知道老母親過得咋樣。「尤其是母親節那天,看著自己孩子送來的鮮花,想想不能去看老母親,心裡就很難受。」王美芳說,希望疫情快點結束,能早點去看望母親。

陳女士和父母在聊天。

探視父母提前約,帶去他們喜歡的食物

半年前,陳女士的父母入住鶴翔安養中心,自春節後安養中心封閉式管理,她有近兩個月沒見到父母了。近期,安養中心開放了預約探視,陳女士和哥哥、姐姐都爭取探望機會,與父母簡短地見上一面。

提前一天跟安養中心預約好,5月28日上午,陳女士趕往住處附近的十甲農貿市場買了一些新鮮的小西紅柿,前一天跟父母通話時,他們提出想吃這個。在她隨身帶的包里,還裝著母親愛吃的點心及提前泡發好的海參。

在傳達室核對預約信息、測量體溫並出示健康碼後,陳女士進入安養中心。看到女兒前來,兩位老人絮絮叨叨說起了這幾天的事情。陳女士邊聽邊將帶來的水果洗乾淨,分裝好擺在父母跟前。

陳女士的父親陳希鈞已經90歲高齡,行動不太方便。入住安養中心不長時間便趕上因疫情封閉,除了給兒女打電話,老兩口每隔兩三天就會去大門口轉轉。「兒女來送東西不讓進來,我就提前去大門處等著,隔著大門看上一眼。」老人說。

陳女士說,管控期間和老人見不到面很著急,但通過養老院的家屬微信群可以看到照片和視頻,得知老人被照顧得很好,就放心了。

養老機構

採取不少溫情措施

記者調查了解到,目前各養老機構疫情防控措施仍比較嚴格,許多尚未解除封閉,有的允許家屬預約後進行探視。為了讓家屬安心,讓老人放心養老,各養老機構也採取了不少溫情措施。

鶴翔安養中心執行院長姜美芳介紹,自4月上旬起,中心開始接受家屬預約探視,但限制探視人數和時間,家屬需測溫、出示健康碼。對於能夠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都是在院內或會議室等見面。姜美芳說,他們每天會向家屬傳送老人的生活照片,並幫老人與家人進行視頻通話。

奎文區松鶴居養老服務中心目前仍實行封閉管理。院長劉樹志說,為了讓老人們開心,他們會組織看電影、下棋等活動。此外,員工們還自學理髮,讓老人在這裡感受到家庭般的溫暖。

自封閉起,濰城寶葉養老護理院所有醫務人員和護工都被隔離在樓層里,老人們所需的水果及生活用品全部由工作人員統一購買消毒。自4月初開始,家屬送來的東西經消毒後可轉送,但仍不允許探視。

民政部門

可有條件地進院探視

記者從市民政局獲悉,自疫情開始,我市要求各養老機構實行全封閉管理,這主要是為了老人的健康考慮。封閉管理後,按照防疫要求,各養老機構所有的工作人員不允許外出,也不允許家屬探視。

自我市各縣市區成為疫情低風險區後,我市允許返院的老人和工作人員在隔離14天以後進入養老機構,工作人員約7天一輪換,老人的生活環境比較單純、安全。截至目前,市區所有養老機構內的老人沒有一例新冠肺炎感染病例。市民政局工作人員表示,考慮到疫情防控和家屬心情,有條件的養老機構可開闢出一個固定地點,在遠離生活區的位置,方便直系親屬進院探望老人,前提是做好相應的防護工作,家屬可提前與養老機構溝通、預約。

記者 孫藝叢 周曉晴 編輯 楊青 審核 李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