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曾國祥執導,演員周冬雨和易烊千璽主演的電影《少年的你》熱映,上映11天,票房奔向12億,豆瓣上超過28萬人為這部電影打出了8.4的高分,可謂是票房口碑雙豐收。片中,周冬雨扮演的三好學生陳念,遭到班上以魏萊為首的3個女生的欺負,三個人在她凳子上倒紅墨水,把她推下樓梯,拿排球砸她,甚至扒光她的衣服拍下照片,而陳念,也不是第一個遭她們欺負的女孩,同班的胡小蝶,就因為長期被霸凌不堪忍受,跳樓而死。
電影中的劇情觸動人心,引發公眾對校園霸凌現象的熱議。這部經歷了改檔並突擊宣布公映的青春片,似乎攜帶著一股難以抵擋的力量,與觀眾對校園現實題材的渴望迎面相撞,碰出不一樣的火花與思考。
在現實中,校園欺凌的事件也時有發生。據最高檢今年5月發布的數據,2018年以來,檢察機關共批准逮捕校園欺凌犯罪案件3407人,起訴5750人。而這或許只是冰山一角,因為不少遭受欺凌的孩子選擇了沉默。
校園欺凌之所以出現,背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規範不健全、懲戒機制震懾力不夠的原因,也有缺乏引導、防範不力、管理失當等原因。在一些學校,欺凌現象要麼被當作正常打鬧而不被重視,要麼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凡此種種,都在無形中助長了校園「霸王」的氣焰,加大了治理的難度。也正因如此,影片中陳念那句「誰能幫我」的痛切反問,才會格外觸動人心、發人深省。
讓孩子們遠離欺凌的困擾,不僅關係著千萬家庭的幸福,也是社會治理的重要課題。近年來,從《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到《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都是在向校園欺凌行為「亮劍」,旨在築牢校園安全防護網。同時日前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分組審議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提出的建立校園欺凌防控制度等舉措成為社會關注熱點,可見,防止校園欺凌刻不容緩。
一是家庭教育不足。1、家庭因素由於經濟條件普遍好轉,部分家庭對孩子過於縱容,一味順從,即使孩子犯了錯也不嚴加追責,結果助長了孩子的囂張氣焰。2、還有部分家庭,家長或疏於管理,或管理方法簡單粗暴,對孩子缺乏耐心細緻的引導,使孩子在處理人際關係衝突時往往選擇暴力相向。3、有些同樣缺乏情感溝通,容易造成孩子懦弱、膽小的性格,無法在受到暴力時採取正確措施,從而變相地縱容施暴者的施暴。
二是學校教育職能的缺失。 1、學校輕德育重智育。中國學校的應試教育,有時造成學生身心疲憊,產生厭學、壓抑和自卑失望的情緒,沉重的學習負擔容易抹殺了學生的個性, 被欺凌的事情往往發生在這些學生身上,同時缺少對學生的道德教育,造成部分學生產生欺凌思想。2、法制教育缺失,文化營養失衡。在追求升學率的情況下,有些學校忽視了法制教育。3、學校沒有處罰權,老師與家長關於學生的處罰問題未能達成統一,且懲處較少,義務教育讓學校幾乎失去了處罰的權力,僅依靠說服教育並不能對實施欺凌者及其他學生起到震懾作用,欺凌行為屢禁不止。
三是法制觀念缺失, 法治觀念淡薄。1、現實情況中,非一二線城市及農村學校中發生的校園欺凌現象較一二線城市學校更為常見,因其家庭原因留守兒童較多,加之有的地方學校對法治教育不夠重視,致使學生缺少法律意識,不能正確認識欺凌行為的違法性,更沒有認識到欺凌行為的嚴重後果。2、受害者也往往因法律意識不強,無法在遭遇欺凌時保護自己,事後更是無法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權益。3、在教育程度較發達的地區發生的校園欺凌案件中,儘管欺凌者大多在受教育過程中知曉未成年人保護法及校園欺凌行為的違法性,但是由於缺乏法律意識,沒有將法律規則要求內化於心,無法真正起到約束其行為的作用,致使校園欺凌案件仍時有發生,值得深思。
四是社會風氣影響。1、未成年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社會大染缸的薰染。2、在網際網路時代,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習氣也在學生中開始滋生,網絡的影響不容小覷,暴力遊戲、抖音、快手等網絡平台上的很多內容不適合未成年人,使未成年人沉迷其中,未知其害,尋求刺激, 是非不分,實施欺凌等不法行為,嚴重損害其他未成年同學的權益。
一是培養學生的社交技能,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1、一個人的健康成長,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擺正心態,與人為善,善於與人相處,接受他人,不孤立自己,自尊、自愛、自強,同時也要寬容、體諒、理解,這些都足減少欺凌現象的心理基礎,因此,要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技能, 教會他們怎樣在日常生活中以積極的態度與人交往,以誠懇、 謙虛、寬容的態度對待他人,學會控制情緒和解決矛盾衝突的技巧。2、學校應儘量創造和諧的校園氛圍,融洽和諧的師生關係,給學生營造輕鬆的課堂氣氛,創建多元化的課外活動,改善校園環境和人際關係,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恪。
二是整合家庭和社會的力量,使教育保障更有力。1、家庭和社會是學生產生欺凌行為的學習源和發生源,家庭和社會對和矯正學生欺凌行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況且學生欺凌現象的防範不能只同限在校園內,而應是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2、創新家訪新機制,教師要與班裡的家長保持經常性的全程聯繫;創設家長心理課堂,對被欺凌和欺凌較多的學生家長也要進行心理方面的培訓等。
三是完善青少年保護法律法規。1、目前,我國對校園暴力沒有具體的法律規定,只能適用刑法中的故意傷害罪或者侵權責任法中對人身權利侵害的相關規定來解決,這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可以考慮借鑑他國經驗,制定針對校園暴力的專項法律,如美國早在2002年,就有加州等15州通過了禁止校園欺凌的法案,實踐證明取得了很好的預防效果。2、對現有有關法律進行細化,將毆打他人、向他人吐口水、故意推搡他人、拍裸照、恐嚇泄露他人隱私等行為定性為校園暴力行為,並設定與之相應的法律責任。3、依法加大對校園施暴者的懲處力度和對監護人的問責力度,充分利用法治手段整治校園暴力行為,從根本上解決校園暴力問題。
四是加強校園法制、文化建設。1、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陣地,如黑板報、櫥窗、廣播室等,做好宣傳輔導工作;努力營造書香校園、以良好的文化素養感染人,以淵博的知識說服人。2、對於被欺凌的學生學校可以採取集中培訓,教育他們學會基本的防範本領和運用法律途徑來保護自身權利的技能,學會找老師或班主任幫忙,而不是以武力來解決。3、幫助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 建立牢固的法律意識,加強對學牛的法制教育,懂得相應的法律知識,學會用法律規範自己的言行,為將來走上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4、學校應切實加強德育建設,除了開設些課程予以書面指導外,還可以適時帶學生參與到案例審判中,如公捕公判大會,參觀勞教所和模擬法庭等。5、學校應定期請有關心理專家對部分誤入歧途者予以疏導、教育,邀請公安、司法部門負責人到學校辦講座,以增長這方面的知識,使其懂得如何預防、控制,最大程度減少校園欺凌行為。
電影《少年的你》上映,把校園霸凌話題帶入公眾視野。相比劇情,現實更殘酷。校園角落裡的暴力,可謂不少人的童年噩夢,甚至是一生難走出的牢籠。小孩子無知無畏,社會不能聽之任之。「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的少年意氣固然可貴,面對校園霸凌,更要有零容忍的態度、切實有力的行動。
——人民日報
現階段的法律、道德教育只是給孩子形成外在壓力,要緩解校園暴力問題,關鍵在於抓住學生內在的心理需求,「心理學上有一種死亡本能理論,這是一種非常本我的、最底層的慾望需要,積極的、正義的就是競爭,消極的、反向的就是暴力。」
——華南師大心理學院副教授陳曦
本文由申論一點通整理,
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申論一點通」微信公眾號(ID:shenlun1dt)。
點擊文末連結,查看更多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