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巫喜玲
善解童貞廣東深圳站講師
善解童貞雲學院高級班畢業生
一、
對「自我」的初步理解
2019年8月在善解童貞雲學院高級班學習青春期主題時,我負責講解了「行為自主」的內容,聯繫自己的成長經歷,我深深地體會到行為自主,有做決策並且堅決執行的能力,才能真正走向「自我」:
選擇成為怎樣的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不然就變成父母或他人要求做的人。
勞倫斯·斯坦伯格在《青少年心理學》(第10版)上寫道:
在當代社會,青春期是關於學業、工作、交往和未來決策的關鍵時期。面對這些決定社會地位的問題比問他們是誰和他們將到哪裡去要更能激發青少年的思考。
在生命中的這一階段,青少年必須就教育和對他人的承諾做出重要的決定,而且思考這些問題促使他們更多地問自己「我到底想要什麼」,「什麼事情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以及「我究竟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自我」跟青春期的成長經歷密切相關,如果青少年在試著獨立地想成為那個「自己」時,與父母有不一樣的感受和觀點時,或者做違背父母意願的決定時,卻被冠以「叛逆」之名,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時,「自我」是成長不起來的。
二、
「自我」的四個層次
2020年3-4月份在善解童貞雲學院初級班的助教工作中,胡萍老師談到了「自我」的四個層次,讓我對「自我」有了更深的理解。
「自我」的第一個層次:沒有找到「自我」。
這樣的人在生理上已經成年了,但心理上並沒有成年。
胡萍老師比喻「自我」是一個從小建構的「金字塔」。我明白了父母從小對孩子說過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眼神都默默地建構了「自我」的根基,而不是從青春期才開始建構的,這個根基是什麼呢?胡萍老師指出是:獨立、自主、自強。
心理學家Bowen(1976)強調:
「家庭有兩個最重要的功能:協助成員的個體化——也就是找到自我,以及為個體提供一種穩定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簡單來說,一個好的家庭環境,會讓人同時體驗到歸屬感與獨立性。」
這正說明了為什麼父母只給孩子愛是不夠的,還要幫助孩子做到獨立、自主、自強。
如果一個孩子在家庭中始終只能是父母意志的接收方——父母決定我的一切,孩子就不會逐漸感受到「我」的位置和邊界的存在,那就容易在長大後表現出很低的自我分化水平。
所以,精神安全感的建構過程其實就是一步步把孩子推向獨立、自主、自強的過程,讓孩子在父母的愛、陪伴、交流、接納中,找到「自我」。
「自我」的第二個層次是:找到自己內心需求,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人,未來要成為怎樣的人,不糾結自己。
胡萍老師特別提到:要把「自我」裝在心裡,才能真正有「自我」。
「自我」的第三個層次是把家庭放在心裡,用自己的精神和思想讓家裡人過得更好。
這是「自我」對家人的影響,也是「自我價值」在家庭里的體現,而自我價值在家庭里的體現,前提是把自己先做好。
「自我」的第四個層次是把國家和民族放在心裡,有使命感,努力去改變國家和民族需要改變的地方。
這是「自我」對民族和國家的影響,也是「自我價值」的體現,在馬斯洛的心理需求層次理論中,就是生命價值的自我實現,這是人類最高的需求。
胡萍老師所講的「自我」的四個層次是逐步遞進的,心理學家Bowen所講的自我分化對應這四個層次中的第一和第二個層次。
三、
從人物看「自我」的四個層次
胡萍老師指出每個人能做哪些事情,就看「自我」發展到哪個層次。
聽完胡萍老師所講的「自我」四個層次,再去看兩部電影《性別為本》和《翁山蘇姬》,我有了不一樣的視角。
《性別為本》中的女主角魯斯·巴德·金斯伯格在整個職業生涯里一直為平權、性別平等發聲,1993年由當時美國總統任命為聯邦最高法院法官,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二位進入最高法院的女性法官。
魯斯為什麼可以做到這些?因為她是一個找到「自我」,並把「自我」裝在心中的人。從影片中可以看到魯斯雖然已經結婚並養育孩子,但她堅持在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法學院完成學業;雖然她已經成為羅格斯大學的法學教授,但她堅持要成為一名律師,於是她克服困難也要接下帶有男性性別歧視的案件,並最終成功通過這個案件創造了一個先例。
魯斯在成就「自我」時,也成就了她的家庭。當她的先生馬丁·金斯伯格因為癌症影響學業時,魯斯替他去上課,幫助先生完成學業,最終馬丁成為美國最優秀的稅務律師之一,也是喬治城大學法學院的教授。
15歲的女兒簡堅持自己的想法,跟母親起衝突時,母親用行動讓女兒看到什麼是偉大的律師,魯斯的努力為女兒在青春期的成長樹立了榜樣,簡見證了媽媽如何為自己的律師夢想而堅持不懈。最終簡畢業於哈佛法學院,成為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魯斯的第二個孩子詹姆斯成為古典音樂人,也是席德樂唱片公司的創始人。
魯斯在自我路上的堅持就是兩個孩子尋找「自我」,成長「自我」最好的榜樣,當一個人把「自我」裝進心裡時,對孩子就是一種無形的身教。
如果魯斯只是在家裡煮飯、拖地,然後跟先生和孩子談著自己放棄的律師夢想而不去努力,甚至抱怨自己為家人的付出,或者把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想強加於孩子身上,她的家庭可能不會是現在的樣子: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內心所需並為此奮鬥,成長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而魯斯在把自己和家庭裝進心裡時,她有了把國家法律改變裝進內心的力量,讓她能在美國聯邦上訴法院慷慨陳詞,為修正性別歧視法令發聲,她想改變這些「我們孩子未來道路上的荊棘」, 她說:
「我們的子女們,正因法律對他們能力的所謂假定,而被各種機遇拒之門外」;
「為了法律自身,也為了孩子們,你們有權開創這個先例」。
最後,先生跟魯斯說:「你做到了!」,魯斯回答:「是我們做到了!」然後跟先生和女兒擁抱在一起。
再來看《翁山蘇姬》這部電影, 2017年我在善解童貞雲學院初級班第一次看完《翁山蘇姬》,我當時寫道:
「我被翁山蘇姬堅定的眼神所震撼,翁山蘇姬要忍受漫長的和丈夫、兒子的分離,長達21年,那種忍受孤獨的勇氣是讓我內心觸動的地方……翁山蘇姬能夠在那種環境下自律地生活和工作,那是多麼堅強的一個人啊!」
現在我明白了我為什麼沒有翁山蘇姬的那種勇氣?因為她已經在「自我」的第四個層次了。
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的翁山蘇姬一直是一個有「自我」的人。
在回國之前把家庭經營得很好;她的成長環境讓她早已經把國家和民族裝在心裡,所以當國家需要她時,她會有巨大的勇氣面對孤獨、分離、壓迫而無懼。她在日記中寫道:「我的家庭的分離,是我爭取一個自由的緬甸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之一。」
當兩個10多歲的兒子一起代母親領受諾貝爾和平獎時,孩子們也從母親的堅持中學習到自己人生應該有的品質。
從「自我」的四個層次來看待胡萍老師時,我看到了:
對「自我」的堅持和追求,讓胡萍老師從2001年開始一直從事兒童性健康教育研究和推廣,並創建了善解童貞品牌。這是自我的第二個層次——「找到自己內心需求,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人,未來要成為怎樣的人,不糾結自己」。
追求和實現「自我」的同時,胡萍老師也一直在保護兒子天賦的自由生長,成全兒子科學家的夢想,對兒子的成長起著精神引領的作用,這也是胡萍老師自我價值在家庭里的體現。這是自我的第三個層次——「把家庭放在心裡,用自己的精神和思想讓家裡人過得更好」。
胡萍老師所做的一切,不僅僅為了實現「自我」,而是把改變中國兒童與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現狀放在了心中。這是自我的第四個層次——「把國家和民族放在心裡,有使命感,努力去改變國家和民族需要改變的地方」。
早在2016年出版的《善解童貞2:6-13歲孩子的性發展與性教育》一書中,胡萍老師就用一整章的內容詳細講述「學校開展性健康教育勢在必行」,指出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性健康教育,也指出學校性健康教育需要教材和教師,需要課程的安排,這些成為了學校性教育實施的瓶頸,難以突破。
胡萍老師強調,性健康教育光有愛是不行的,還要有科學,不科學的性健康教育對孩子是一種傷害,也不會得到家長、學校和社會的支持。因此,胡萍老師從2017年開始編寫《善解童真: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讀本配套有相應的教案設計。
2020年,每一個家庭都將通過書籍擁有科學的性健康教育系統課程,學校實施性健康教育也將有大綱、有教材、也有教師。
正因為胡萍老師的「自我」也上升到第四個層次了,她才能以獨立研究人的身份,克服萬難堅持到今天,讓科學的性健康教育走進每一個家庭變成可能。
編輯:王丹玲
校稿:
公眾號|善解童貞
公眾號|胡萍工作室
公眾號|善解童貞青少年成長關愛中心
完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公眾號或商業轉載請留言授權
其它用途請註明出處
否則視為侵權
善解童貞,用愛與科學解讀孩子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