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e30Pro仍慘敗iPhone11?三大因素很致命,輸了銷量卻贏了口碑

2019-11-03   Mi好物君

作為國產安卓手機的龍頭,華為每次發布新機都會受到大量科技媒體的關注,很多人都指望著華為旗艦機能夠在銷量與品質上與蘋果iPhone掰一掰手腕。

可惜天不遂人願,華為Mate30系列新機4G+5G版本摞在一起都沒iPhone 11的銷量高。

根據部分電商平台的數據,iPhone 11單品出貨量相當於華為Mate30 Pro的四倍,那為啥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下面這三大因素或許才是病根所在。

  • iPhone 11的優勢(他強任他強,我就是蘋果家的新機皇)

有人可能會說:iPhone 11的配置那麼低,價格還標那麼貴,有何優勢可言?其實話可不能這麼說,但凡你是一名老果粉或者曾經用過iPhone手機,就會發現它的優點藏得很深,我們可以從硬體+軟體+品牌影響力三個維度來進行討論。

先說硬體配置,iPhone 11所搭載的蘋果A13處理器綜合性能水準要高於華為Mate30Pro的麒麟990或者高通驍龍855Plus。

雖然個別測試項目上麒麟990已經實現了反超,比如AI運算能力等,但更關鍵的單核+多核性能卻依舊落後於蘋果A13一大截。

另外蘋果還擁有備受業界好評的iOS系統,超高的流暢度與良好的軟體生態環境為使用者營造出相當舒適的用機體驗,可以更好地保護用戶的個人隱私與數據安全,無彈窗無擾,就連第三方廣告的數量也會少很多,系統功能訪問權限很難被流氓軟體所盜取。

獨特的系統運行機制與強悍的硬體性能相結合,可大大延長iPhone的使用壽命,一機連用數年不卡頓不死機,耐用度遠超各品牌安卓手機,這是華為小米OV一加所難以媲美的。

在品牌影響力方面,蘋果iPhone至今仍然被認為是智慧型手機的典範與標杆,在國人心目中擁有相當高的地位,高昂的售價反倒成為了一種潛在的優勢。

很多消費者總覺得買iPhone會更有面子,可以滿足自己的一部分虛榮心,這種「精神加成」是國產安卓機學不來的,這與產品質量無關。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iPhone 11的定價還算合理,並且各大電商平台與蘋果官網都支持分期24期免息,甚至還能用舊手機來抵價,性價比確實很給力(相較於往代iPhone),銷量飆高可以理解。

  • 5G誘惑力不足(雖然大餅畫得很香,但更多人都選擇從理性、實用的角度買手機)

5G網絡是華為Mate30系列手機的核心賣點,雖然一部分人願意通過它來提前體驗5G高速網絡,但大多數普通消費者其實還是在觀望。

一方面5G網絡還沒有得到大規模普及和覆蓋,另一方面5G技術還存在不確定性,移動/聯通/電信的5G資費也仍有下降空間,5G的誘惑力還不足以驅動消費者心甘情願地掏出數千大洋去買一部手機。

不過這一狀況未來兩年隨著5G網絡受眾的增多而逐漸得到改善,而且華為的技術創新能力也不容置疑,未來的發展前景一片向好。

  • 華為Mate30Pro可替代性強(雖然是機皇,但從一定層面來說,他身上各種「優勢」的可替代性還是太強了)

華為Mate30Pro之所以賣不過iPhone11,還有一個原因在於它有較強的可替代性。

安卓陣營的高端旗艦機可不止這一款,消費者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來選擇其它品牌的旗艦機,比如前幾天剛出的一加7T Pro等。

搭載高通驍龍855處理器的安卓機在性能上並不遜色於華為Mate30Pro,它們的外觀設計同樣絢麗多姿,拍照水準也差不了太多,華為很難在某一個方面展現出碾壓級的實力。

也就是說當我們不想用華為手機時,可以選擇小米、vivo、一加等其它品牌的國產機,實際使用體驗不會差太遠。

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對於消費者來說好處多多,但對於這些廠商而言就會顯得很殘酷,你無法保證今天的華為粉絲會不會成為明天的小米客戶。

而iPhone就不一樣了,A系處理器與iOS系統自產自銷,就連外觀造型都可以保持數年不變,獨一份的體驗無可替代。

很多蘋果用戶用慣了iPhone之後就很難再上手安卓機,兩種類型的手機有著不一樣的操作邏輯,這份獨特性使得果粉對自家品牌有著難以理解的堅守,品牌忠誠度明顯要更高。

點評:Mate30 Pro很強,雖然輸了銷量,卻贏得了國人的讚許,從安卓角度來看,他已是業界頂尖!

綜上所述,華為Mate30 Pro的銷量之所以始終不敵iPhone11,是由多種因素所共同導致的。

一方面iPhone 11的性能與品質並不弱,用機體驗不會讓人失望;另一方面華為Mate30 Pro的吸引力沒有那麼強,消費者也不願意過早地嘗試5G網絡。

但是話說回來,華為Mate30 Pro銷量不佳並不意味著它是一款失敗的機型,其綜合水準還是很值得點贊的,展現出的實力也對得起它的售價,是當之無愧的安卓旗艦。

只不過它的對手是開了掛的iPhone 11,略遜一籌可以理解,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