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助長:定義與例子

2020-05-05     煎蛋

周圍人的存在對於工作的表現有何影響?

社會助長指的是發現當有旁人在身邊時,人們有時會更有效完成工作。

這一現象被發現已經過百年了,研究人員發現這種現象會在一些特定情況下發生,取決於工作的類型和背景。

關鍵要點:社會助長

社會助長指的是當有人在身邊時,人們有時發現工作表現會更好。

這一觀念首次於1898年被Norman Triplett提出。心理學家Floyd(弗洛伊德)在1920年將之命名為社會助長。

社會助長現象是否發生取決於任務的類型:人們體驗到社會助力的影響時,通常在做簡單或者熟悉的工作。然而社會抑制(指工作表現的下降)通常發生在人們對於從事的工作相對不熟悉情況下。

歷史與起源

在1898年,Norman Triplett發表了一篇關於社會助長的重要文章。他注意到一些自行車運動員在與他人競賽時通常表現的比自己獨自練習要好。在查閱了一個自行車協會的記錄後,他進一步證實了該想法,一些運動員在其他運動員同場競技時的比賽成績好於『獨自』競技賽(unpaced rides,指獨自進行,比完成時間)

為了實驗測試是否他人的存在使得人們在任務上表現的更高效,Triplett隨後進行了一項研究,該研究被認為是最早的實驗性社會心理學研究之一。Triplett招募了一群孩子,並讓他們儘可能快的轉動捲軸。孩子們需要分別進行獨自任務與競賽任務。Triplett發現40位孩子中,有20位在競賽中表現的更好,10位表現的更差(Triplett解釋為競爭過度的影響),10位孩子在是否競爭狀態下的表現無差。換言之,Triplett發現人們在他人的陪同下有時會工作的更快,雖然這並非總是發生。

社會助長總是發生嗎?

在Triplett的實驗指導下,其他研究者也開始著手對於他人在場對於任務結果表現進行研究,(在1920年,Floyd Allport率先開始使用術語-社會助長)。然後,對於社會助長的進一步研究卻導致了相反的結論:他人在場時,有時社會助長會發生,在另一些時候人們在某些任務的表現上甚至更加糟糕。

1965年,心理學家Robert Zajonc提出了一種解決社會助長研究中差異的潛在方法。Zajonc在回顧以往的研究時注意到社會助長通常發生在熟練的行為上。然而對於那些不熟悉的任務,人們通常在獨處的時候表現的更好。

為什麼會這樣呢?據Zajonc解釋,他人的存在會使人們更易進入被心理學家稱之為顯著性反應狀態(dominant response,即本質上,我們的潛意識反應or默認反應)。在簡單任務上,顯著性反應會變得更加高效,從而社會助長發生。複雜任務或者不熟悉的任務上,顯著性反應則通常不能給出正確的反饋,從而他人的在場會抑制我們在任務上的表現。

本質上,即當你在做你擅長的工作時,他人的在場會使你工作的更加高效,社會助長發生。對於新的任務或者複雜任務,他人的在場會使你表現的不那麼好。

社會助長的一些例子

舉個和社會助長有關的現實生活中的例子,設想觀眾的在場如何對一個音樂家的表演產生影響。一個才華橫溢、獲獎無數的音樂家會對觀眾的到場覺得經歷充沛,現場演出效果甚至好過獨自練習。然後一個剛剛學習新樂器的人可能會對有人觀看錶演而倍感壓力。換句話說,社會助長的是否發生取決於人們對於任務的熟悉程度。他人的存在會提高熟悉任務的表現,降低不熟悉任務的效果。

題外話:

起初本意是想研究下旁人的關注下,是否會更加認真,也就是更有自覺性。因為發現一般在路上(高鐵、飛機)上的時候,閱讀時會更認真。做做翻譯也會更有動力。本文就是在kfc里,在一堆高中生、一對小姐妹、一對孫倆的陪同下完成。

另在查資料過程中,也看到了一份關於社會助長的中文筆記解釋,更寬一些,這邊附上連結以供參考。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30119295/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jM64XEBiuFnsJQV7AO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