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時候會把蒙古帝國和元朝這兩個時期合稱為蒙元時期,這種稱呼本身其實並沒有太大問題,因為蒙元這種稱呼其實跟魏晉或者唐宋本身的含義一樣,也就是指蒙古帝國和元朝這兩個時期。但因為有些朋友分不清楚蒙古帝國和元朝的差異,以及元朝統治者的蒙古出身,所以許多人對這個稱呼產生了誤解,以為蒙是指屬性,指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但其實當然並非如此。那麼既然蒙古帝國和元朝之間確實有很大的淵源,甚至傳承,它們之間的差別又體現在哪呢?
蒙古帝國的統一時期
說到蒙元之間的差別,我們就得說一下元朝是因何而誕生的。這裡首先要明確的是,蒙古帝國是由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之後,通過一系列擴張行動所建立的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雖然鐵木真在世的時候就將自己打下的領土進行了分封,分別封給了自己的4個兒子,但在公元1260年之前,這些封地更多的只是他的幾個兒子及其家族的食邑,也就是他們各個家族的收入來源,即當地的稅收主要由他們支配。當然隨著蒙古帝國的急速擴張,出於穩固統治的需要,這幾個家族在後期在當地都形成了事實上的自治,但位於和林的蒙古汗庭對各個家族封地還是有很大的支配權力的。
蒙古軍隊作戰場景
比如在鐵木真死後進行的蒙古第二次和第三次西征,就是在整個蒙古帝國範圍內全面動員,各個家族都分出了一部分軍隊和將領,加入這兩次西征之中。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由鐵木真長子朮赤的兒子拔都所領導的第二次西征,這次西征分別由拔都和窩闊台的長子貴由、托雷的長子蒙哥以及察合台的長孫不裡帶領各自家族的軍隊合兵一處,一同向歐洲腹地進軍。而在蒙古第三次西征中,當時的蒙古大汗蒙哥讓自己的弟弟旭烈兀在整個蒙古帝國境內在每10名士兵中抽調兩人,等於分出了蒙古帝國總兵力的1/5給旭烈兀去征服西亞地區。
第三次西征之後的蒙古帝國大致疆域
而當時這些由蒙古大汗窩闊台和蒙哥做出的決定,都得到了帝國各個部分的執行,這也是蒙古帝國作為一個統一國家的體現了。而除了這些軍事行動之外,蒙古帝國還有一件事能夠體現其大汗確實能夠號令四方。這件事是指,在貴由和蒙哥在位時期,都曾分別下令在整個蒙古帝國的範圍內進行過人口普查。特別是在蒙哥時期,因為當時蒙古第三次西征已經接近完成,蒙古帝國的疆域空前廣大,這次人口普查耗時6年才完成。其間歐洲羅斯諾夫哥羅德地區還因為抗拒人口普查發生暴動,但最終當地蒙軍及其羅斯僕從軍將其鎮壓,完成了蒙哥下令進行的人口普查。
不可避免的分化
但這個事件,其實已經說明蒙古帝國在當時已經很難再維持了。因為經過兩次西征以及滅亡金朝之後,雖然使蒙古帝國的版圖擴大到了3000多萬平方公里,國力也達到了極盛,但其內部的差異卻也同時擴大到了不可調和的程度,一些由蒙古大汗發出的命令在某些地區就是會水土不服,很難執行。
桃花石雜談前幾天曾經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講述蒙古軍隊早期為何很熱衷於進軍中亞乃至中東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這裡距離雖然稍遠,但卻是歐亞草原沿線,蒙古軍隊沿著這些地區征戰後勤成本最低,戰鬥力最強,同時在戰爭勝利之後統治成本也最低,因為他們征服的也基本都是游牧民族或者是與脫離遊牧時間還不長的農耕民族,所以多數時候可以用他們相對比較熟悉的方式對當地進行統治。
歐亞草原的分布(淺綠色區域)
但這種情況隨著蒙古南下滅亡金朝以及兩次西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蒙古人通過這些征服占領了大量位於中國中原、西亞和東歐的傳統農耕地區,而在這些地區,蒙古人再用草原上那一套就肯定行不通了。當然當時也有蒙古人還想把草原的那一套照搬到農耕地區,但誰都知道這樣做的效益遠遠比不上在農耕地區保持農耕生活方式,通過收稅獲得的財富。所以在蒙古人占領了這些農耕地區之後,也必須想方設法保持當地固有的生活方式,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其利益得到最大化。而要保持當地固有生活方式,那麼重用當地官員就是不可或缺的條件,而一旦重用當地官員,那麼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就不可避免地會反過來影響到蒙古統治者。
而本身許多被蒙古所征服地區都是擁有悠久歷史和高度文明的地區,所以在蒙古統治者在當地定居下來,通過當地人統治當地的過程中,他們就不可避免地很快出現了被當地人同化的傾向。而這種同化最典型的兩個例子就是統領漢地的忽必烈和後來奪取了金帳汗國汗位的別兒哥。忽必烈從公元1236年,也就是他21歲的時候就獲得了位於今天河北省的一塊封地,而他也很快來到河北,親自管理當地。而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忽必烈受到了中原文化的深厚影響,並招募了大量漢族文人、儒生和金國舊臣為自己做幕僚,同時他還請來自山西的漢人和尚海云為自己的長子起了漢名真金。所以可以說忽必烈自己的根據地就在漢地,因此以他為中心的統治集團有相當程度的漢化也是不可避免的。
忽必烈家族從一開始根據地就在漢地
而別兒哥是拔都的弟弟,他應該是出生在蒙古本部,後來隨拔都一同西征,征服了高加索和東歐廣大區域。之後,別兒哥應該是在今天哈薩克西部薩萊楚克地區獲得了自己的封地,當時這一地區是金帳汗國主要的商業中心之一,主導這一地區商業活動的就是原來花剌子模的商人集團,而他們都是伊斯蘭教徒,別兒哥也是統治當地的過程中受到了伊斯蘭教的很大影響。而他在當地想贏得當地人的全力支持,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當地人的文化,所以他在公元1252年轉信了伊斯蘭教,後來伊斯蘭教徒在他爭奪汗位的過程中也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從忽必烈和別兒哥這兩個例子上就可以看出,到公元1250年代末,蒙古帝國不同派別之間的文化和利益差異,已經越來越難以調和了。
蒙古帝國解體與元朝建立
而正好在這個時間點,原本作為蒙古大汗還能鎮住各方的蒙哥在南征過程中突然死了。而他這一死,等於就把蒙古帝國最後的粘合劑給撕掉了。蒙哥雖然也有幾個兒子,但在他死時相對都還比較年輕,沒什麼根基,所以繼承不了汗位。所以下一任大汗也只能在他的幾個弟弟里選擇,而在他的三個弟弟里,最小的弟弟阿里不哥一直留守在蒙古本部,受到了多數蒙古本部王公的支持,也得到了金帳、窩闊台和察合台家族多數貴族的支持,所以本來可以說是成為了公認的下一任大汗人選。
但阿里不哥得到的這些支持卻主要是名義上的,除了蒙古本部的王公之外,其它幾個汗國的支持基本上就停留在口頭上了。而他的兩個哥哥忽必烈和旭烈兀卻可以說都是實力派,這兩人在南征和西征過程中都積累了雄厚的軍事和政治實力,可以說絕對實力都不比他差。所以在得到了蒙哥死去的消息之後,這兩人也都先後停止了自己的征服行動,開始回師蒙古本部。
描繪忽必烈被推選為大汗場景的印度莫臥兒王朝古畫
但旭烈兀當時遠在西亞和埃及人正打的不可開交,所以不光得到消息就晚了很多,而且回師的路程也非常遠。而相比之下忽必烈就近的多了,但剛才已經提到,忽必烈大本營其實是在漢地,或者說是緊鄰漢地的草原邊緣地帶,所以他剛一進草原不就再走了,因為他知道自己就算回到蒙古帝國首都和林也不可能得到太多支持,而自己要想登上汗位,只能依靠自己在漢地積累的實力。公元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緊鄰漢地的開平,也就是今天內蒙古的多倫縣自己按蒙古傳統召開了忽里勒台大會,讓一些自己身邊的宗王與漢臣推舉自己當上了大汗。但忽必烈稱汗時,卻把漢語也提高到了官方地位,因為他在稱汗10天之後就發布了用漢語寫成的《皇帝登寶位詔》,說自己是登極稱帝。一個多月後,他又發布《中統建元詔》,按漢制建立年號「中統」。而這一系列舉措,其實都跟蒙古的傳統拉開了距離,所以本來就得不到其它幾個家族支持忽必烈此時就更不可能得到支持了。
忽必烈發布的《皇帝登寶位詔》
而在此後,阿里不哥則在蒙古本部諸王和其它幾個家族的支持下在和林也通過忽里勒台大會稱汗,但在隨後爆發的戰爭中,因為阿里不哥得不到蒙古本部之外的其它家族任何實質性支持,而忽必烈卻憑藉自己所控制的漠南地區和漢地,對蒙古本部實施了物資禁運,使在當時已經高度依賴漢地物資的蒙古本部出現嚴重饑荒,最終阿里不哥沒法維持,向忽必烈投降,之後被囚禁了兩年之後死去。
而在擊敗阿里不哥之後,忽必烈也曾想重新在和林召開忽里勒台大會,讓其它家族也認可自己的大汗地位。但此時將蒙古帝國各個部分粘合在一起的基礎已經基本不復存在。因為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進行戰爭的同時,信仰伊斯蘭教而且已經坐上了金帳汗國汗位的別兒哥和旭烈兀之間也發生了重大矛盾,別兒哥指責旭烈兀在滅亡阿拉伯帝國的過程中屠殺巴格達伊斯蘭教徒,而且在處死阿拉伯末代哈里發之前也沒有和其它蒙古宗王協商。同時他是阿里不哥的支持者,而旭烈兀則站在了忽必烈的一方,所以這兩方從公元1262年開始也爆發了激戰。
描繪旭烈兀和別兒哥戰爭場面的古畫
而在阿里不哥之後,窩闊台的孫子海都則又成了堅守蒙古傳統的象徵,他立即站出來指責忽必烈已經漢化,沒有資格再當蒙古大汗。而察合台汗國也很快站在了海都一邊,所以除了同屬託雷家族的旭烈兀剛剛創立的伊兒汗國之外,鐵木真分封的另外三個家族都不承認忽必烈為蒙古大汗,而他們自己也都走上了不同的被當地同化的道路,他們的土地也都成了獨立的汗國,不再聽從忽必烈的任何號令,所以蒙古帝國自此也就分崩離析了。
而在這種情況下,忽必烈漢化的決心也就更加堅定,他在公元1267年將蒙古帝國的首都遷到了中都,也就是北京,徹底離開了草原地區。在公元1271年又發布《建國號詔》,將國號改為大元,並在詔書中將元朝定位成了秦漢隋唐的繼承者。所以可以說忽必烈家族也自此走上了漢化的道路。
元大都平面圖
所以其實忽必烈家族幾乎從來沒有在蒙古本部成為實力最強的家族,他們這個家族其實主要實力始終是在漢地。在元朝丟失大都之後,元廷雖然北退,但卻仍然留在了緊鄰中原的上都(內蒙古多倫)和應昌(內蒙古內蒙古赤峰),而不願回到蒙古真正的核心地帶。而在明軍先後攻克上都和應昌之後,元廷在漢地的實力徹底消失,這也就判了他們的死刑,很快在公元1388年,北元後主脫古思帖木兒就被阿里不哥的後人也速迭兒率部襲殺,北元滅亡。而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了忽必烈家族自始至終被蒙古本部許多部落視為異類,從未得到其真正認可的事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