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融合,開啟下一個新經濟十年的序章。
來源 | 36氪Pro(ID:Krtech36kr)
制榜人 | 小希
編輯 | 苑伶
封面來源 | 視覺中國
向死而生。
2019 年,無疑是艱難的一年,而凜冬降臨也早有先兆。在 2018 年末,中國大網際網路公司的市值均降至低點。除了宏觀局勢的影響,公司未來業務增長的不確定性,是迷茫的根本原因。
線上的流量紅利不再,主賽道的大局基本確定...雖然電商、外賣、短視頻等領域的戰場仍舊如火如荼,但這都是血戰。戰略上,真正的突破來自於前瞻性的開疆拓土。
雲計算是最明確的下卷版圖。阿里巴巴、騰訊、華為這樣的巨頭,已經走在了最前面。
十年前,阿里雲正式成立。在這十年間,阿里雲經歷了無數的質疑,幾次走到絕境。用王堅的話來說:「工程師是拿命在填。」 但這樣荒野求生般的探索,成就了十年後阿里巴巴增長最快和最具潛力的業務。2019 年 Q2,阿里雲同比增速達到 66%,超過阿里巴巴集團其他板塊業務。在中國,阿里雲也是市場份額最高的廠商。
2018 年 9 月 30 日,騰訊進行了自成立以來的第三次重大組織架構調整,新的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成立,被提升至集團戰略高度。一年過去了,騰訊擁抱產業網際網路轉型的決心毋庸置疑。CSIG 事業群的員工從今年 5 月的 7000人,快速增長至 10 月份的 8000人,是騰訊人數增長最快的事業群。在戰略投資方面,企業服務成為 2019 年騰訊出手最多的賽道。
2019年阿里雲業務增速高於其他板塊業務(數據來源:公開信息)
剔除其他部分收益(主要是投資收益),騰訊在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板塊業務增速最快(數據來源:公開信息)
除了AT,我們也看到京東、小米、美團、滴滴等公司,在積極轉向各自主營業務外的領域。這些業務雖然不是當下的核心,卻奠定了未來的基礎。
不同公司雖然切入點各異,但是卻有一致的理念:
- 新業務與傳統產業結合的極為緊密,提升產業的整體效率提升,貢獻更多的社會價值
- To B 的組織和服務能力變得空前重要
- 雲、數據、AI、物聯網和 5G 的技術應用成為驅動業務的基礎
- 戰略投資是獲得增長的重要手段
在 2019 年這個承上啟下的關鍵節點,36氪找到了 10 個在產業融合方面,最具有變革魄力的科技公司。我們對這 10 家公司在產業方面的業務進行了梳理與整理,最終彙集成為這份 2019 年底最重磅的榜單,為下一個十年,波瀾壯闊的新經濟征途寫一篇序章。
最具產業融合變革力科技公司 Top 10 榜單((榜單及內容排名不分先後))
阿里雲智能與騰訊雲
根據 IDC 的報告顯示,阿里雲和騰訊雲分別是中國公有雲市占率排名第一、第二的廠商。
2018 年,阿里雲升級為阿里雲智能事業群。其業務形態也從成立之初的單一 IaaS 層的基礎設施,演變成了全方位的「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在 To B 業務上,阿里云為企業和政府提供貫穿全商業價值鏈的商業作業系統這一願景,也越來越清晰。
2018 年全年,騰訊雲收入達到 91 億元,增速超過 100%,2019 年第三季度,騰訊雲實現單季度收入 47 億元,同比增長 80%,是頭部雲計算廠商中增速最快的雲服務商。
在組織架構方面,阿里雲和騰訊雲都對重點的業務板塊進行了劃分,整合內部資源並形成特定的行業解決方案,是兩家開展業務共同的方法論。
阿里雲智能事業群組織架構
騰訊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組織架構
產業及社會價值創造
在杭州、澳門、吉隆坡等十多個城市,阿里雲城市大腦正在尋找用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改善城市的解決方案:救護車通行的時間縮短了一半,讓病人獲救多了一份希望;讓管理者看清楚有多少活動的車輛,用數據挖了一條看不見的路,從而打開了治堵的新思路。
用技術解決自然問題,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是阿里雲工程師的奔波在鄉間的動力。在西安閻良地區,瓜農利用新技術實現了智能化灌溉以及日照時間、施肥量等信息的全記錄。新技術培育的甜瓜產量和售價都大幅提升。
騰訊雲用技術幫助企業極大的提升效率,同時降低成本。騰訊雲打造的雲上銀行,實現單 IT 運維戶均成本只需 3.6 元,不到傳統銀行的十分之一。在工業領域,騰訊雲與中國商飛一起打造了復合材料檢測領域的「AlphaGo」。通過AI輔助檢測系統,飛機尾翼的復材檢測過程僅需要一個普通檢測人員幾分鐘的時間,檢測樣品降低至僅需要 2 塊,整體缺陷檢出率也提升到了 99%。
技術投入與商業化成熟度
阿里巴巴在技術投入方面有時間上的領先優勢和豐富的商業應用實踐沉澱。
另一方面,騰訊已建立以人工智慧與前沿科技為基礎的兩大實驗室矩陣。
產業戰投
根據36氪的統計,阿里巴巴的騰訊在產業領域的投資分別為 224 筆和 216 筆,基本持平。兩家都在雲服務及應用工具方面有超過 80 筆的集中投資。
此外,阿里巴巴在批發零售、物流運輸領域的投資高於騰訊。這與阿里巴巴的核心業務緊密聯繫。近期的代表案例有三江購物、中通和申通快遞。
在工具軟體、智能製造和物聯網領域,騰訊的投資筆數高於阿里巴巴。騰訊在工具軟體類投資集中在 2015 年以前,目前,在這方面的投入已逐漸減少。在智能製造與物聯網領域,騰訊近期典型的出手案例有智布互聯和G7。
華為雲
華為雲是華為公司下的的雲服務品牌。近 30 年的 ICT(信息和通信技術)積累是華為雲保證雲服務穩定、安全的堅實基礎。目前,華為雲已經在眾多領域上線的 180 多個雲服務,並且發布了 69 個基於鯤鵬的雲服務,以及 43 個基於昇騰的雲服務。據 IDC 的報告顯示,華為雲在國內市場份額排進前五,同時也是全球增速最快的雲廠商。
技術投入和業務進展
2012 實驗室是華為雲實現技術突破的核心之一。它由數十個實驗室組成,擁有上百名工程師和研究專家。站在華為這個「巨人」的肩膀上,華為雲在技術上不斷實現突破,也加速了華為雲的商業化落地。
比如,雲上的虛擬化、容器等技術的積累,是來自過去對作業系統的研究;中間件來自於羅素實驗室;HC大會上發布的晶片以及人工智慧晶片、智能網卡等晶片來自於圖靈實驗室。
根據天極網的統計,華為每年將收入的 10%-15% 投入研發,在過去的 10 年間,累計研發投入超過 3940 億元人民幣。
Cloud+AI+5G+IoT 相互融合是華為雲堅持創新的目標,並在今年接連完成了幾次重大發布。
鴻蒙OS 作為一款面向未來的終端作業系統收穫了大眾的關注。在雲領域,華為也宣布了新一代雲作業系統---瑤光智慧雲腦正式商用。瑤光正在支撐華為消費者雲業務 5億+在移動用戶、56萬+註冊開發者的業務規模。
產業及社會價值創造
在智能城市體方面,華為雲城市通過打造「智能化指揮體系」,幫助深圳、北京、天津等城市緩解交通壓力,實現交通流量最大化,提升城市人出行體驗。
在與石油、合成纖維、煤焦化等傳統行業的合作中,華為雲工業智能體幫助油石油企業在氣層識別上花費的時間降低了70%,合成纖維企業的客戶需求匹配率提高了28.5%,煤焦化行業利潤率提升了16.6%。
在環保方面,Rainforest Connection (簡稱RFCx,是一個非營利性的雨林保護組織)利用華為舊手機收集數據,通過華為雲 AI 開發平台實現的算法模型,對電鋸噪聲和卡車聲音做更精準的識別,檢測分析盜伐行為的異響,有效阻止了非法採伐和盜獵行為。目前,RFCx 通過華為手機所保護的土地範圍,已超過 2500 平方公里 (約 20 萬個足球場)。
京東數字科技
京東數字科技集團的前身是京東金融。去年,公司完成 B 輪融資,估值超過 1,300 億人民幣。
京東數科的業務的主要業務是通過數字科技來服務金融與實體產業,服務客戶縱貫個人端、企業端、政府端。2018 年,京東金融對外宣稱已經實現全年盈利。收入結構也從原先以金融科技收入為主,轉變為更多以科技服務收入為主要增長點的結構。
業務架構及進展
京東數科員工總數約 5000 人,CEO 陳強生曾任京東商城財務長,他自 2013 年 9 月起擔任京東數科 CEO,推動數科從金融科技進入產業數字化領域。
京東數科的業務架構(資料來源:公開信息)
截至 2019 年 6 月,公司已累計服務涵蓋 4 億個人用戶、800 萬線上線下小微企業、700 多家各類金融機構、17,000 家創業創新公司、30 余座城市的政府及其他公共服務機構。在金融科技業務之外,以京東城市、京東農牧、京東鉬媒等創新業務也已經有不少的進展。
技術投入和產業價值
在科技研發方面,京東的 AI 實驗室彙集了 40 余位 AI 領域的頂級科學家,主要關注前沿 AI 技術及產品衍生出的商業價值實踐。此外,數科組建了由七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參與的智能城市研究院和農牧院士研究院,提升公司的產業洞察和應用創新能力。
「產業x數字科技」是京東數科的一大特點。以農業×數字科技為例,京東數科發布了整合神農大腦(AI)、神農物聯網設備(IoT)和神農系統(SaaS)的智能養殖解決方案,結合自研的養殖巡檢機器人、飼喂機器人、3D農業級攝像頭等設備,幫助大中型養殖企業降低人工成本 30 %以上,節省飼料 8-10%,縮短出欄時間 5-8 天。最高可為養豬企業降低每頭生豬養殖成本 80元,為養豬企業的利潤實現最大化。
2019 年,京東數科推出疫病預警系統,通過「聲紋識別」技術,機器人可以識別並分析豬的叫聲和咳嗽聲,對豬進行疾病監測,對疑似患病的個體迅速分析和應對,減少養殖戶的經濟損失。
產業戰投
與阿里和騰訊一樣,京東系在產業戰投方面的投資集中在雲服務和應用方面。此外,京東在物聯網方面的出手次數也比較頻繁,代表案例有特斯聯。
小米 AIoT 業務
長久以來,小米最為讓人熟知的產品是追求極致性價比的小米手機。但是小米更有潛力的領域,則是 AIoT 業務以及小米產業供應鏈創新打法。
2019 年,小米 AIoT 成為了拉動公司業績增長的亮點。截至 Q2,IoT 業務保持了 44 % 的 YoY 增長,高於手機和網際網路業務的同期增長。小米 IoT 平台已連接的 IoT設備數(不包括智慧型手機及筆記本計算機)近 2 億。
此外,2019 年上半年 AI 語音交互平台小愛同學月活躍用戶達 4990 萬人,同比增長 88.3%;智能電視及小米盒子的月活躍用戶於 2019 年 6 月達到了 2260 萬人,同比增長 53.8%。
生態鏈投資與供應鏈金融
目前,小米已投資和孵化 220 多家生態鏈公司,其中 100 余家專注智能硬體。這些生態鏈企業中,不乏科創板、納斯達克的上市公司。它們的產品與小米自研的產品一起,構建起小米智能硬體的版圖,協同創造的」竹林效應「小米富有創造力的模式。
小米作為連接眾多中小硬體企業與上游供應商的核心,在金融科技方面也有不少的創新。2018年,小米發行了百億的供應鏈金融 ABS,為上游供應商提供資金支持。由於小米在電商、生產製造端積累了大量數據,能夠幫助金融機構更好得判斷整個鏈條的風險,最大化生產製造、消費信貸的效率。
美團點評新業務
2016 年,美團點評 CEO 王興提出了「網際網路下半場」的觀點。在王興對美團數次的內部信中,從 C 端到 B 端,從純線上到線上線下融合都被反覆提及。
美團在提供 B 端信息化解決方案的同時,也切入供應鏈以及供應鏈金融。2019 年,美團點評的半年報顯示,上述新業務部分營收為 46 億元,同比增加 85.1%。
餐廳管理系統(RMS)是美團上線比較早的業務,2018 年 12 月,美團在標準版 RMS 的基礎上推出 RMS 茶飲版,並服務了包括喜茶、奈雪的茶等連鎖店。
快驢事業是美團面向餐飲商家的 B2B 餐飲採購平台,為餐飲商戶提供食材、餐廚用品、酒水飲料等在內的各種商品。目前快驢覆蓋全國 22個省、42 個城市,超過 300 個區縣的商戶。2018年度活躍商戶數 45 萬。
在提升餐飲供應鏈效率方面,美團點評海量的用戶評價、商家團購和外賣等信息可以幫助快驢更好的預測不同區域商戶對食材的需求。此外,美團在外賣和及時配送等領域的積累,也為送貨上門等服務提供了服務創新的可能。目前,快驢供急鮮達、標準達、次日達、晨鮮配等多元配送服務產品。
產業投資布局
美團點評在投資方向主要圍繞餐飲、生活方式、金融等領域布局。龍珠資本作為美團的產業基金,主要面向大消費領域進行投資,已投項目有喜茶、誼品生鮮、幸福西餅等項目。
小桔車服
小桔車服是滴滴旗下的汽車服務平台,通過連結汽車產業鏈,整合汽車製造、養車、能源等行業資源,提供從車源、用車、養車到處置的汽車全生命周期服務。
組織架構
目前,小桔車服旗下有租車、養車、能源、車企業務四大業務板塊,員工數千人。小桔車服的總經理為陳汀。車企業務和租車業務負責人為小桔車服副總經理楊峻,小桔能源負責人為解晶晶,小桔養車負責人由顧海傑擔任。
業務進展
2019 年,車市低迷,主機廠在銷量增長難的面前,需要思考多元化的業務,來消化庫存。通過連結產業鏈,小桔租車可以發揮規模優勢,幫助車企、租賃公司降低採購、營銷方面的成本,用數字化手段提升管理運營效率。
作為小桔車服主線業務的小桔租車,已經與 31 家汽車產業鏈企業成立洪流聯盟,與多家車企成立汽車資產運營合資公司,開展租賃業務。此外,小桔租車也在全國 190 多座城市,與數千家租賃公司達成合作,在租車輛數十萬輛。
在下游端,小桔養車為用戶提供車輛維修、保養、保險服務,降低車隊的運營成本。養車業務已獲得多家新能源車維保授權,並與 10 家頭部保險公司完成數據對接。
在上游端,小桔能源則通過與油站和電企合作,為車主提供便捷,實惠,可靠的能源服務。能源業務覆蓋全國 300 多座城市,充電站超過 1 萬座,全國合作油站數千座。
汽車之家小程序 & 數據產業服務
汽車之家成立於 2005 年,於 2013 年在美國紐交所上市。2016年,公司獲得中國平安集團的戰略投資,從此開始戰略轉型之路。
汽車之家一直是國內最具流量的汽車媒體,其內容生態也在不斷地完善。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汽車之家新能源頻道 2019 年 3 月 DAU 達到 370萬,小程序 2019 年 4 月底 DAU 達到 200萬+,微信小程序行業排名第一。
媒體廣告業務一直以來都是汽車之家的核心營業收入,但隨著國內汽車市場的走勢低迷,汽車電商等廣告投放大戶的的預算也大幅降低。對汽車之家來說,在廣告業務外的深耕,是抵抗整個行業周期的必要動作。
業務進展
企業服務是汽車之家重點發力的領域,而數據和技術則是公司拓展業務的重要抓手。平安入駐後,公司加強了汽車電商的業務。但相較於直接銷售收入,汽車之家在汽車金融和數據產業的增速顯然更快。
研發方面,汽車之家利用車智庫推動車企研發改革,助力縮短研發周期;營銷方面,通過大數據模型幫助主機廠對用戶實現戰略分群,利用車智雲、智能上市、智能營銷、智能年框計劃等大數據產品帶動主機廠、經銷商線上線下聯動,確保營銷效果最大化。
2019 年,汽車之家與比亞迪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通過汽車之家積累的大量數據,幫助車企更好的促進銷量提升、優化技術、研發、營銷水平。截止 2019 年上半年,汽車之家已經與東風汽車、吉利汽車等 14 家主機廠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有贊
中國有贊成立於 2013 年,主要業務是幫助商家進行網上開店、社交營銷、提高留存復購,拓展新零售業務。有贊在創始之初在微信生態內做社交電商的一整套軟體和營銷服務,也是最大的微信小程序服務商。
在資本市場上,有贊在近期完成了幾次大動作:2018 年 4 月,有贊完成在港上市。2019 年,有贊分別獲得百度和騰訊的戰略投資。
隨著近幾年線上流量的遷移變化以及商家服務的綜合性不斷提升,有贊也在對自身的業務不斷的疊代和延展。在線上流量渠道方面,有贊與快手達成直播導購合作,快手網紅可以用有贊開店變現,有贊商家也可以通過快手增加引流獲客;2019 年 7 月,有贊與百度智能小程序達成戰略合作。目前,有贊已幫 100 多家品牌商接入百度智能小程序。此外,在有贊 490 萬累計註冊的商家中,有 75% 是線下門店。
在巨頭林立的中國網際網路生態下,有贊則通過打通和整合,為商家提供了差異化的服務。
組織架構
有贊公司員工總數約 3000 人,創始人白鴉是中國最早的用戶體驗設計師之一,在創立有贊之前,曾擔任支付寶首席產品設計師、百度產品設計師。
業務進展
在有贊成立初期,經歷了幾年的商業化的探索。從最初對標 Shopify,到現在不同流量渠道的整合以及線上線下的打通,有贊的模式已經不僅僅是一個 SaaS。
一方面,不斷增加的商家數量和越來越個性化的商戶需求,也讓有贊從一個工具,向一個平台擴展。有贊雲就是有贊從 SaaS 工具逐漸延展至 PaaS 平台的新業務。作為一個為第三方開發者打造的技術開放平台,有贊雲和第三方開發者幫助包括安踏、必勝客、曹操出行、好想你、幸福西餅、肯德基、上海家化等在內的品牌實現了店鋪個性化定製。
另一方面,有贊通過借殼上市,獲得支付牌照,在商戶服務方面建立了更完整的商業閉環。
業務的延展體驗在營收方面有直觀體現。2019 年上半年,有贊在交易及延展服務的收入,已經超過訂閱收入。
百度 Apollo
百度從 2013 年開始布局自動駕駛。Apollo是百度智能駕駛、智能交通品牌,在車聯網、智能交通等領域擁有的綜合的解決方案。
智能交通
百度 Apollo 擁有車、路、雲一體化的智能交通解決方案,它包含中國領先的自動駕駛車隊Robotaxi,以及業界先進的智能信控、車路協同系統等。
在牌照方面,截至今年 7 月,中國批准 204 張自動駕駛路測牌照,百度共獲得 100 張,是排名第二公司的 5 倍。
目前,Apollo 已經與長沙、重慶、保定、滄州、雄安等城市展開合作,助力城市智能交通建設。
車聯網解決方案小度車載 OS
小度車載 OS 及相關 AI 能力已與吉利、長城、奇瑞、福特等國內外 60 多家車企建立商業合作,兩年內陸續將有超過 500 款車型面世。
自動駕駛開放平台
擁有 157 家合作夥伴,97 個國家,15000 名開發者,開原始碼數量超過 40萬。
組織架構
目前,百度 Apollo 由百度副總裁、智能駕駛事業群組總經理李震宇負責。他於 2007 年加入百度,2015 年 10 月起籌建百度自動駕駛事業部。整個百度智能駕駛事業群組(IDG)由智能駕駛、智能交通等業務組成。
百度在汽車交通領域的投資
2017 年以前,百度在汽車交通領域的投資主要是對易車網以及各種網約車平台的投資,最終的協同效應還是落在流量合作。但從 2018 年開始,百度在汽車領域的投資更多轉向汽車製造與自動駕駛技術領域。
在新能源車領域,百度在今年初領投了威馬汽車的 C 輪融資,融資總金額為 30 億元。此外,百度也是蔚來汽車的 C 輪領投方,
在自動駕駛方面,百度投資了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廠商智行者、雷射傳感器研發商禾賽科技以及多維視覺解決方案中科慧眼。
(感謝36氪作者蘇建勛、楊林、石亞瓊對本文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