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通常為啥犯錯?
不知道大人對她有什麼期望;
孩子知道,但無法控制自己;
孩子確實知道,但他不在乎。
所有的孩子,都有「行為不端」的時候,制止、糾正孩子不合適的行為,也是我們教育中很重要的事。
但這只是我們作為父母的一半使命,另一半使命是,幫助孩子將我們的指導、規則內化,從而變得「自律」。
對孩子而言,最有效的「紀律」始終是積極、愛心、溫柔的指導。
如果這幾點做得好,育兒這件事,以及父母自己的心情也會越來越平和,不會讓家裡時不時就發生「暴風雨」了。
再說,平和的父母,養育一個行為舉止得當的孩子,確實也更加有效。
為什麼這樣說呢?
通常孩子之所以會做出不良的行為、犯錯,有三種可能的解釋:
•孩子不知道大人對她有什麼期望
•孩子知道這樣不對,但無法控制自己
•孩子確實知道這樣不對,但他不在乎。
如果是第一種,那很好辦,爸爸媽媽只要耐心地告知孩子,或是再做做示範,孩子通過觀察學習,就能知道什麼行為是可取的,什麼行為是不可取的。
比較讓人沮喪的是第二種:
孩子知道這樣不對,但無法控制自己
媽媽說了一萬次了,孩子啥道理都懂,為啥就是做不到?
這是因為,「端正態度」只是第一步,距離「指導行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有什麼樣的態度「,並不一定就能產生「什麼樣的行為」。
所謂「道理我都懂,仍舊過不好這一生」。
就比如每位煙民其實都知道「吸煙有害健康」,但事實上並不會少抽一支。對抽煙的「態度」並沒有改變他們抽煙的「行為」。
就比如每位想減肥的人都知道「保持正常體重更健康」,但事實上很多人並沒有少吃一口,也沒有多跑步一公里,對減肥的「態度」並沒有改變他們鍛鍊、飲食的「行為」。
只是大人們不像孩子,沒人管著我們,我們就很難發現自己也有很多「不良行為」。
但孩子不一樣,時刻被爸媽盯著呢。
要是「屢教不改」,爸媽不耐煩了,忍不住用家長的威力去打壓孩子——例如下面這些: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
你耳朵長著是出氣的嗎?
我說了多少遍了,你怎麼就是不聽?
這不僅起不到任何積極作用,反而讓孩子產生逃避反應——媽媽一對我說話,我就煩,我會立刻神遊天外心不在焉,進入「死機」狀態,哪怕我知道你是為我好。
這時候,父母的積極、愛心、溫柔的指導就顯得很重要了。
積極地尋找更有效的指導方法,使用積極正面的教育法,而不是隨意懲罰,也不是消極的認為「怎麼教都沒用」。
我們可以怎麼教?
1、具體一些,特別一些
越籠統的態度,越不能指導行為,但越特定的態度,越能準確的預測行為。比如說:
問大家對於環保是什麼態度,並不能準確地知道大家會不會亂扔垃。
但如果有針對性地了解大家對亂扔垃圾的態度,相對能更準確的知道大家之後會不會亂扔垃圾。
對大人都是如此,教小孩子的道理就更需要特定、具體、有針對性了。
比如問自己的孩子:
「如果你總欺負小朋友,會怎麼樣?」
這就太籠統了。
不如說:
「你剛才打了琪琪,你覺得琪琪會怎麼樣?」
2、耐心一些,多重複幾次
態度和行為之間的間隔時間越短,指導行為的可能性越大。
這就是為啥爸媽老抱怨孩子只「改得了一時」,明明剛剛才說過的規則、道理,孩子卻只能短暫地遵守一會兒,轉個身又犯了同樣的錯誤。
有研究表明,現實生活中,無論爸爸媽媽是打屁股、大喊大叫,還是用正常的聲音說話,一個小孩在同一天內,有80%的可能犯同樣的錯誤,哪怕只在短短几小時內,也有50%的可能性再犯同樣的錯誤。
這樣看來,小孩子重複犯錯很正常。所以從長遠來看:重複規則,而不是大喊大叫,才是更好,更有效果的策略。
3、提升內在自我覺知
內在自我意識(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高的人,傾向於關注和探明自己的內心感受,如情感、意識等,他們也更關注自身的行為標準,所以他們內心相信什麼,行為也會表現出什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言行一致」。
那麼,如何提高孩子的「內在自我意識」呢。
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一些比較重要的規則、道德標準的時候,不妨試用這樣一個簡單的方法——和孩子一起站在鏡子前。
心理學家Danniel Batson和他的同事發現,鏡子確實能夠讓人的行為與內化的道德態度達成一致。
當我們和孩子一起站在鏡子前面,看著鏡子裡的自己,能夠更好地進行自我覺知,這種自我覺知,能夠加強我們言行之間的一致性。
4、態度的強度提升一些
這個很好理解——強烈的態度,更容易決定人的行為。
態度怎麼才會強烈起來?
越了解,態度越強烈。
簡單來說,我們對一件事越了解,相關知識越多,態度也會越強烈。
所以,如果爸爸媽媽給孩子定規則的時候,不妨也告訴孩子簡單的原因。
雖然不必給孩子歸於詳細地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如果孩子明白規則有簡單的原因,他會意識到規則不是隨便定的,更有可能遵守。
5、「可接近性」高一些
啥叫「可接近性」?也就是態度被意識到的程度。
一般來說,來自「直接經驗」(親身參加實踐獲得的知識)的態度,對行為的影響也比較大,就是因為這類態度的可接近性大。
對孩子來說,「直接經驗」太重要了。
比如,有時候孩子遇到了問題:水灑了、和小夥伴發展衝突了、心愛的玩具壞了……因為完全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當下的情況,於是只能尖叫、大哭。
如果爸爸媽媽只是口頭安慰「沒事沒事」、「下次小心」,孩子還不不會明白應該如何「小心」。
所以我們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有機會真正學習、練習更多的處理問題的辦法。
哪怕多數事情,都是爸爸媽媽幫孩子代勞要省事得多。但重要的是讓幼小的孩子在沒有大人干預的情況下,練習並取得成功。
無論是穿鞋、吃飯、還是收拾玩具、甚至是處理衝突、自我安慰。
只有親身參與、經歷獲得知識經驗,才能夠更好地指導孩子以後的行為方式。
了解了這些,我們就需要自省一下了——說了一萬次,孩子就是做不到,全是孩子的錯嗎?
以上幾點,我們是否也有做的不好、不夠的地方?
孩子確實知道這樣不對,但他不在乎。
如果孩子確實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不對的,也知道爸媽不希望自己這樣做,但他根本不在乎,也完全不想控制自己,該怎麼辦?
這種情況下的「不當行為」,是一個更大問題的徵兆——這已經不是行為問題,而是關係問題。
《心理學導論》這本心理學教科書里,寫了一條育兒寶典:教育孩子的核心問題,就是親子關係。
有研究表明,當我們能夠和孩子共情的時候,孩子們更願意接受我們的指導,並且抵制誘惑。這不正是學習關懷和責任的過程嗎?
換句話說,即便孩子難免淘氣,但孩子其實會自然地想取悅爸爸媽媽,讓爸爸媽媽高興,於是孩子會嘗試按照爸爸媽媽教導他們的方式行事。
平和的父母,正是用愛和聯繫,來保證孩子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如果孩子已經完全不關心自己的行為會不會讓爸爸媽媽不高興,那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提醒——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關係需要加強了。
孩子們當然需要父母的指導,但是如果親子關係不夠牢固,是不足以支持你的指導的——我都不愛你,不在乎你,我為什麼要聽你的?
因此,我們的主要重點應該放在修復關係上。
如何建立起積極的親子關係呢?積極的親子關係包括:
1、相互尊重
父母不僅儘量不打、不藐視孩子,同時也不會對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包辦代替。
因為剝奪孩子的學習、負責的機會,同樣阻礙孩子獨立和自尊的發展。
2、分享快樂
每天都和孩子做些雙方都快樂的事情。
3、愛
孩子不會理所當然地感受到父母的愛,所以,用語言、行動進行交流很重要。
4、鼓勵
不僅鼓勵孩子的成功,也鼓勵孩子在努力、進步的過程。經常得到鼓勵的孩子更自信。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有效溝通。
每個孩子、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要做到「有效」溝通,理解這一點很重要。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這是不能作假的。
允許孩子跟自己的想法不同,允許孩子自由地把想法表達出來,才是父母和孩子坦誠交流的關鍵。
如果認定孩子的某些想法就是「壞的」,那等於是否認了孩子生活經歷中真實的一部分。
更好的做法是,讓孩子明白:
所有的想法都可以存在,但並不是所有的行為都可以被接受。
否則,阻礙孩子的想法,往往成了阻礙爸媽和孩子交流的「罪魁禍首」!
舉個例子:
兒子:琪琪不跟我玩了,幼兒園裡沒人喜歡我!
爸爸:琪琪不跟你玩,你再找別的小孩子玩就行了嘛!
兒子:我找了,沒人喜歡我。
爸爸:怎麼會呢,大家都喜歡你的。
兒子:不,他們不喜歡,我知道的。
爸爸:(大聲)不會的,人家喜歡你的!
兒子:不喜歡!
爸爸:喜歡的!你真的煩死人了!
爸爸與孩子爭執的時候,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
孩子「覺得」自己不受歡迎。
如果爸爸能鼓勵孩子說出「為什麼你覺得小朋友不喜歡你呢?」會更有利於解決問題。
比如,爸爸可以問問兒子:
你真覺得大家不喜歡你嗎?你在幼兒園是不是不開心?
如果爸爸這樣問了,孩子有了被理解的機會,才更有表達自己的情緒的願望。
第二、正確使用關於「我」的信息
兒童心理學家Thomas Gordon,建議父母應該多將關於「我」的信息傳遞給孩子,而不是只傳遞「你」的信息。
舉個例子:
媽媽想休息一下,但孩子很吵鬧。這時候很多家長會用關於「你」的信息作出反應:
你給我出去玩!
你別吵人家休息!
你是不是就愛惹人生氣?
真是把你寵壞了!
而關於「我」的信息如何表達呢?
「媽媽好累,你弄這麼大聲音,媽媽很難受,媽媽沒法休息了」
這樣不僅清楚地表明媽媽反對某種行為、還告知了孩子行為的後果以及家長的感覺。
一個傳遞「我」的信息的模板:
當你(指出孩子的行為)的時候;
我覺得(說出自己的感受);
因為(指出孩子行為的後果)。
如果我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在愛孩子的基礎上,還能利用好這些促進親子關係的建議,那我們的教育無疑會變得更加有效。
所以我們才說,最有效的「紀律」始終是積極,愛心,溫柔的指導。
如果對孩子過於嚴格,爸媽無論何時何地都板著一張嚴肅的臉,最大的鼓勵和表揚不過是:「千萬別驕傲哦」!
那麼孩子會如何對待父母呢?
他們學會服從,但是他們不學會為自己思考。
苛刻的限制可能會暫時有效地控制孩子的行為,但孩子也不需要學會自律了。
更可悲的是,孩子會對取悅父母失去信心和興趣——因為父母太難取悅了,不論我怎麼做,他們也不會高興。
如果對孩子過於縱容,從不給孩子設定任何規則、限制,那孩子也不會發展出承受挫折感或自我管理的能力,他們無法忍受一點點失望和悲傷,無法承擔有挑戰的任務,從不發展自律,無法實現目標,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
這就是被「寵壞」的孩子。
因此,歸根結底,積極,愛心,溫柔的指導,一個也不能少。
愛,更是我們與孩子們唯一的關係。
孩子會漸漸長大,如果懲罰和恐懼會起作用,那也只是在很短的時間裡起作用。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愛會成為一種更有效、強大的動機,讓孩子發自內心地希望自己能做得好一些、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