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韋
來源產地
《本草經集注》陶弘景
生華陰山谷石上,不聞水及人聲者良。二月采葉,陰乾。
蔓延石上,生葉如皮,故名石韋。今處處有,以不聞水聲、人聲者為佳。出建平者,葉長大而厚。
《中藥大辭典》
為水龍骨科植物石韋,廬山石韋、氈毛石韋、有柄石韋、北京石韋或西南石韋的葉。春、夏、秋均可採收,除去根莖及鬚根,曬乾。
石韋:生於山野的岩石上,或樹上。分布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廬山石韋:生於山野岩石上。分布安徽、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氈毛石韋:生於山野岩石上。分布湖北、四川、陝西、雲南、西藏等地。
有柄石韋:生於山野岩石上。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等地。
北京石韋:生於山野岩石上。分布河北、山東、湖北、山西、陝西、內蒙古等地。
西南石韋:生於山野岩石上。分布雲南、四川、湖北等地。
性味功效
《神農本草經》
味苦,平。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
《本草經集注》陶弘景
味苦、甘,平,無毒。主治勞熱邪氣,五癃閉(小便頻數,滴瀝刺痛的病證,即淋證)不通,利小便水道。止煩,下氣,通膀胱滿,補五勞,安五臟,去惡風,益精氣。
《雷公炮製藥性解》李中梓
味苦甘,性平無毒,入肺、膀胱二經。主勞熱邪氣,五淋癃閉,膀胱熱滿。癰疽發背,除煩下氣,補虛益精。拭去毛,羊脂炒焦用。
石葦清熱利水,本入膀胱,而肺則下連者也,宜兼入之。既能清熱利水,則無陽亢陰傷之患。
《長沙藥解》黃元御
味苦,入足太陽膀胱經。清金瀉熱,利水開癃(小便頻數,滴瀝刺痛的病證)。
歸經
《長沙藥解》
歸膀胱經
別名
石葦
《神農本草經》
石䩾
《本草經集注》
石皮
《中藥學》 凌一揆主編
石韋 (《本經》)
【性味歸經】苦、甘,微寒。歸肺、膀胱經。
【功效】利水通淋,止咳。
【應用】
1.用於熱淋、石淋、血淋及水腫等。石韋能利水通淋,為治療濕熱淋病、石淋所常用。因其又能止血,故血淋用之,頗為適宜,可與蒲黃同用。
2. 用於肺熱咳嗽氣喘。石韋能淸肺化痰止咳。如石韋散治咳嗽,即用石韋、檳榔等分為末,薑湯送服。目前臨床應用本品治療急、慢性支氣管炎有一定療效。
此外,本品還能止血,可用於崩漏、吐血、衄血等。
【用量】
5~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