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雞脫毛的原因分析

2020-05-03   雞病專業網

脫毛是一個生理現象,包括現有羽毛的脫落、被新羽毛生長的替代,通常伴隨著蛋產量的減少甚至完全停產。

第一次換毛,絨毛被第一新羽替代,約發生在6-8日齡至4周齡結束;第二次換毛,第一新羽被第二新羽替代,約發生在7-12周齡間;第三次換毛,發生在16-18周齡間,這次換毛對生產是很重要的。在產蛋母雞,自然換毛髮生在每年白晝變短的時期,如我國陽曆冬至前後(約12月20日前後),此時甲狀腺的激素分泌決定了換毛過程,人工光照的應用維持了恆定的光照,在這種條件下,雞的自然換羽主要是通過調節家禽體內的「激素鍾」來實現的。

換毛特徵:雄禽比雌禽換毛早。首先觀察到家禽頭頸部、然後波及胸部、最後是尾、翅部脫毛,換毛可能是局部的或全面的,脫毛的程度取決於家禽品種和家禽個體,脫毛持續的時間長短是可變的,較差的蛋雞在6-8周齡間重新長出羽毛,而優良的蛋雞則短暫停頓後(2-4周)較快地完成換毛過程。從生理上講產蛋停止使更多的日糧用於羽毛生長(自身合成的主要蛋白質),雌激素是產蛋過程中釋放的一種激素,起阻礙羽毛形成的作用,產蛋的停止減少了雌激素水平。

因此,羽毛形成加快脫毛也可能是諸如啄羽的惡習所致,很難控制。因此,最好的治療措施就是預防,雞群群序間的啄羽主要發生在頭部,且並不很嚴重。嚴重的啄羽往往是由於過度擁擠、光照問題和營養不平衡的日糧所致,且會傷及雞隻。

這是延長產蛋雞群經濟壽命的一種人工管理戰略。這個戰略的優點在於恢復產蛋、改進內在質量(提高哈夫單位)和老齡蛋禽的蛋殼質量,在強制換羽期間,產蛋停止可能伴隨著羽毛脫落的發生。

啄羽導致的受傷伴隨著出血,會吸引更進一步的同類相殘的啄食。為了防止同類相殘,最好的辦法是隔離病弱的或受害的雞隻,受傷的雞隻應在傷口上撒消炎殺菌粉處理,傷口用深暗色的食品顏料或焦油塗抹,以減少進一步被其它雞隻的啄食攻擊,也可以撒些難聞的粉末於受傷的雞身上。修喙或者已斷喙的雞群將會減少啄羽或自相殘殺的可能性,特別是與光線、飼養密度和營養有關的問題得到改進後。另外,也發現某些品種的雞群更易發生啄羽現象(遺傳特異性)。

文章來源:蛋雞微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