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訊帶你環球游,不錯過每一件女性新鮮事。
「七月現男友」風潮剛過不久,《陳情令》也收官在即。
這個夏天最好磕的兩部劇都要說再見了。
比起熱度不減的前者,《陳情令》則是穩紮穩打,口碑取勝,豆瓣評分一路逆襲,截止目前超41萬人次打分7.7,可以說是相當亮眼的成績。
圖/《陳情令》
但在成績一路飄紅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質疑聲。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對劇中非傳統性彆氣質角色的貶低。
從8月1日起,編劇汪海林開始在微博上,對《陳情令》的文本、創作者及喜愛它的觀眾不斷發起攻擊。
其間,「太二了」「變態」「噁心」「可恥」「散德行」「作賤」等侮辱性的字眼橫飛。
以歧視取代理性批評,「大有文化」的汪大編劇又雙叒叕為影視評論提供了一個典型樣本。
綜觀汪大編劇過往對「娘炮」「鮮肉」「鴨里鴨氣」的一貫齟齬,不難得出結論,他十分歧視非傳統性彆氣質、性別角色和性取向的人。
總而言之,他性別歧視。
與此相比,他的不禮貌、不嚴謹、不自洽——自己明明寫的都是通俗劇,卻在評價別人作品時抱持美學的精英主義傾向——這些已顯得不那麼突兀了。
作為一個重度魔道祖師粉,我在汪大編劇眼中一定不能算是個有文化的人,就像我認為凡是性別歧視的都稱不上有文化一樣。
在覺得彼此沒文化這件事情上,我們達成了共識。
然後,我想談談我國文化中與男性美相關的代表性觀念,試圖為當下的「男色消費」釐清文化淵源。
這裡的「色」意為由容貌、外表、氣質等綜合構成的「相貌」,包括天生的五官、身材、髮膚,亦包括裝飾性的妝發、服飾、冠履、儀表,以及由內而外的精神氣質。
儒家審美嚴格遵循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原則。
孔子曾評價武王之樂「盡美矣,未盡善也」,評價大舜之樂則是「盡美矣,又盡善也」,以至於「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而《韶》即大舜之樂。
孔子聞韶圖
由此可見,形式上盡美、內容上盡善是孔子對於美的最高追求。
對於審美活動來說,形式上盡美無疑是其發生的基礎,如同武王之德未必盡善,但其樂依然可以盡美。
這種美學觀念推廣到男性審美上,就是推崇德才與相貌兼備的君子,即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詩經》中可以找到許多歌詠美好君子的例子。
最著名的《衛風·淇奧(yù)》中的君子,不僅在品德上切磋琢磨,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戴著鑲嵌玉石的帽子,穿著寬綽的衣服,威儀整齊地駕車的樣子。
一個「如金如錫,如圭如璧」、談吐鏗鏘又不失風趣幽默的美男子形象躍然眼前。
圖/《琅琊榜》
再比如,屈原在《離騷》中,對匹配自己高潔品德的服飾、裝扮有著十分綺麗的描繪。
最特別的是,他反覆強調了氣味的芬芳,開創了「香草美人」的範式,而後世文學基本沿襲了由《國風》和《離騷》所肇始的男性審美傳統。
因此,我們在《陌上桑》中看到,羅敷女對夫婿的讚美,先是說起匹配他儀表的白馬驪駒,然後曆數他的才能,為的是最後突出他的容貌:
「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直到清代,曹雪芹筆下如寶似玉的美公子們,也依然是皮膚白皙、五官俊美、打扮考究、衛生乾淨的樣子。
可見,當下飯圈所流行的偶像顏值與氣質,在美的形式上是有文化基因的繼承的。
圖/《紅樓夢》
儒家既然肯定德才與相貌的統一,相應地,就否定徒有美貌而才德有虧的美男子。
比如,孔子就批評過宋朝之美不可取(小編註:宋朝,春秋時期宋國公子,以美貌聞名)。
但是,孔子只是將德才與相貌,作為一對影響男性審美的、相輔相成的概念在討論,而從未將陽剛與陰柔作為討論男性審美的要素。
朱一龍古裝扮相
《中庸》里記錄了孔子對「強」的看法。
他認為,君子所居應是「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小編註:對人寬厚、溫柔,注重教化,不立刻報復)的南方之強,而不是「衽金革,死而不厭」(小編註:喜歡打鬥,死了都無所謂)的北方之強。
對於「好勇過我」(小編註:你的勇敢超過我)的子路,孔子說「由也喭」(小編註:粗糙,俗氣),並預言他「不得其死然」(小編註:只怕是不得好死)。
由此可見,孔子所倡導的君子之勇,是道德層面的「殺身以成仁」,而不是性彆氣質上的孔武陽剛。
社會針對「娘炮」和「鮮肉」的攻擊,其本質是父權制意識形態的「閹割焦慮」,是對傳統男性氣質喪失的恐懼。
儘管,持此言論者堅稱自己只是捍衛性別秩序而非歧視女性,但顯然他們絲毫不明白,隔離與區分本身就是歧視的手段。
圖片來自TED演講《致男人的宣言》
如果女性擁有傳統的男性氣質是「女中豪傑」、「巾幗英雄」,而男性擁有傳統的女性氣質就是「娘炮」、「不男不女」,這不正說明了傳統的性別秩序根本就是不平等的?
那麼對這種秩序的捍衛,自然就是不義的。
不光如此,父權制的厭女邏輯也推演到性別角色與分工上:
以色事人被看作是女性的社會角色,是低賤的,因此,真正的男子漢是不該以色事人的。
圖/《痴男怨女》
傳統的性別角色分工,建立在女性完全喪失經濟獨立地位的基礎之上,但在女性大規模就業參與社會生產的現代社會,這種分工依然難以轉變。
儘管女性已經親自創造並保有財富,「男色消費」依然接受著來自傳統性道德的審查與檢視,父權制貞 、 操觀用原本屬於人性的、正當的性心理欲求,在「盪 | 婦」與「良家婦女」之間劃出一條涇渭分明的界線。
女性社會地位的進步、現代性別角色的多元所表征的積極意義,被完全抹殺。
《亢奮》中的變性女孩Jules
把嗑顏的女粉絲視為花痴、腦殘、作賤自己,把以美色取悅女性粉絲的男明星比作「鴨」,這樣的辱罵反智且惡毒。
從性彆氣質到性別角色分工,性別歧視者對傳統性道德的捍衛,最終在性取向上得到極致的推演。
西方的同 | 性戀解放運動自上世紀60年代肇始,半個世紀過去了,今天我們的劇情還因為有心照不宣的男性情誼而被罵「噁心」。
圖/《陳情令》
這其中的問題,不在於人們有沒有覺得 | 戀噁心的權利,而是人們是否將尊重與包容視作文明的內涵——就如同一個人有討厭吃香菜的權利,但他沒有指責別人喜歡吃香菜的權利一樣簡單。
即便我們的文化傳統暫時不能接納多元性取向,但我們的文化也絕不應該對少數群體加以歧視。
客觀地說,《陳情令》的改編努力在遵守行業條例和尊重書粉感情之間尋找平衡,既不去硬碰硬地挑戰傳統性別文化,又為多元性別文化的發展爭取了難得的空間。
圖/《陳情令》
寫這篇文章,不是要辯論靠顏值打天下的流量男星們美還是不美,而是試圖釐清男性審美的標準。
乾淨、美貌、精心修飾的男性從古至今都是被追捧與推崇的,如果有更高的要求,那也是才華與品德方面,而不應該是泛道德化的性彆氣質與性取向。
歸根結底,美是由審美者定義的,審美趣味的多元決定著美的多元。
流量明星的產生,就已經說明,對他的審美不再是小眾的行為,他的美擁有了一定的認可度,成為多元審美中的一元。
備受爭議的蔡徐坤
不能欣賞這種美的,可以去欣賞其他風格的美。
精英主義的美學理想,應該致力於創造更加豐盈的作品,在帶給人們不同風格的審美體驗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高人們的審美趣味,而不是以廟堂之高俯視世俗之低,剝奪人們體驗世俗快感的權利。
連路人小哥哥都看得清
最後,當然要夾私表白一下戰羨和博嘰的神仙顏值。
孔子曾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
且看那「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魏嬰,不正是那進取的狂者嗎?
而雅正端方的藍湛,不正是那潔身自好、有所不為的狷者嗎?
所以,get不到兩位小哥哥的美,究竟是誰沒有文化啊!
關注環球女訊,關注不一樣的她。
作者:孫百卉
P.S. 本文觀點僅代表特約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