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生育自由,最近因為各種原因上了熱搜。
生育風險有多大?節育風險有多大?取消計劃生育對女性意味著什麼?
周日的一條熱搜,把未婚未育、歲月靜好的楊麗萍推到了風口浪尖,原因是她的一則抖音視頻出現了這樣的網友留言:
一時間很多人都站了出來,抨擊這樣的留言和觀點。
顯而易見, 人們都贊同婚與不婚、生與不生是個人選擇,女人成功與否不應該用生育來定義;並且,楊麗萍作為一名舞蹈藝術家,她的層次和境界在日常生活之外,她說自己是「生命的旁觀者」。
楊麗萍的代表作《孔雀》
我們先從父母說起吧。
被催婚、被催生,是大多數「適婚」的年輕人都遇到過的問題。
父母不是網友,他們毫無惡意,他們之所以催,無非是以下幾個原因:
-傳統觀念,什麼年齡做什麼事,不然就是不懂事;
-來自身邊親戚朋友的社交壓力,「你家女兒還沒嫁?/還沒懷上呢?」
-養兒防老,擔心你膝下無兒無女無人照顧,最後孤獨終老……
「 兒女不是父母的附屬品」,當你這麼說的時候,他們會說:「 都是為了你好」;「 我是成年人,有自己獨立的思想」,當你這麼說的時候,他們會說:「 我們是過來人,比你懂。」兩個對立的立場,言語溝通的效果微乎其微。
有人說很反感老人這麼做,堅持按照自己的節奏來;但還有很多人,說著「我也沒辦法啊」,然後把備孕提上了日程。
在這個「博弈」的過程中誰對誰錯?女性的生育自由被剝奪了嗎?
我們再說說身邊的閨蜜和朋友吧。
如果你的閨蜜也跟你一樣「志同道合」不想結婚生子,那是很值得慶幸的事,因為有人可以理解你的選擇;
如果你身邊的人大多選擇了結婚生子,那你也多少要接收到「善意的壓力」。
結婚了要「恭喜」,懷孕了叫「有喜」,都有一個「喜」字,因為一直以來,這都被視為擁有幸福的表現。面對兒女雙全的人,人們常用「 人生圓滿」來形容,那這句話的反面是否意味著兒女不雙全就是人生殘缺?大概沒人想過這麼多。
當朋友們說著「你要早點找個好人嫁了吧」「你也生個自己的可愛寶寶吧」,你該如何面對她們的「善意」?她們是否干涉了你的生育自由?
在楊麗萍的這個事件里,很多女明星都站出來發聲,這是好事。女性自發地擁護著彼此。
但在不結婚不生子這件事情上, 女明星是特殊群體,應該說她們是有優越性的——她們看著年輕貌美,找比自己小很多的人也不難;她們掙很多,完全可以給自己和家人提供充足的社會保障,她可以選擇一直單身,也可以選擇凍卵。面對他人的質疑,她們可以非常有底氣地回擊,繼續做自己。
但如果對面的是 一個普普通通的三四十歲的未婚未育女性,沒有出眾的外表,沒有厚實的家底, 你會怎麼看?
「她性格不大好吧,估計很挑剔,不好相處。」
「她是不是以前受過什麼傷,變得不相信男人了?」
「她是不是有什麼毛病?」
「這人不正常吧?」
這樣的想法,在你還沒來得及判斷是否有惡意的時候,往往就先蹦了出來。雖然網上總說不結婚的「單身人士」看低已婚者,但在現實中,其實是單身的人更多地承受著他人異樣的眼光。
在看待女明星的生育自由和普通女性的生育自由這件事上, 人們是會雙標的,至少,對前者會更寬容一些。理性全面地看待現實問題,而不是單純帶著情緒地表達立場,是一個成年人的必修課。
我們常說一個詞,「 母性」。
不過好像 從來沒聽說過「公性」?
在人類存在的幾百萬年曆史中,女性從一開始就是承擔著懷孕和哺育的重擔,延續生命和下一代漸漸成了本能,成了「母性」;而男性選擇在女性生育的空閒出去捕食、或者築巢,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社會性」。
所以女人擁有「母性」,遵循「本能」去繁衍,幾乎是人類根深蒂固的思想意識。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女性開始承擔越來越多的社會責任。直到這一二百年,婦女運動才開始興起,女性才開始廣泛地替自己爭取權益,要求平等、尊重和自由。
日本一個養生專家提出過一個有意思的理論,他說日本「少子化(生育率逐漸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男性變弱了, 女性不想結婚生子的原因是找不到自己想要與之結合的雄性基因。
也許這樣的說法對於男性多有冒犯,不過隨著女性的強大,男性是否真的也在越來越多的想依靠女性,或者說逃避責任了呢?我們歡迎大家在評論里展開討論。
相比每個人存活在這個世界的時間,相比世界發生變化的速度,我們總覺得上百年已經太長太長,但與人類存在的幾百萬年相比,這簡直是微乎其微的。
如果你用上帝視角看,可以說,我們處在一個變革的起點,只是起點而已。女性要想真正擁有生育自由、身體自由,也許還需要我們一直勇敢發聲和探索,一代代繼續下去。也許還要花費無數個上百年,但為了那一天的到來,我們必須這麼做。
「自由」兩個字看起來簡單,也正因為其理想化的色彩,所以實現起來才更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FMqmnIBiuFnsJQVPad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