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逐漸轉暖,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宅」了許久的人們開始走出家門,放鬆身心。4月1日,記者一行走進部分呼和浩特市非國有博物館,了解恢復開放以來博物館運行狀況。
據了解,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現有非國有博物館22家,其中,進行藏品備案的有12家、未做過藏品備案的有10家,目前按要求開放的有11家。
呼和浩特市文化旅遊廣電局博物館科科長鬍紅艷介紹:「呼和浩特市非國有博物館經過認真、嚴格地消殺、防護等準備,於3月24日全面對外開放。對恢復開放的區域和服務項目,實行觀眾錯時、分批入館入場和分散式參觀,通過網約方式限制日參觀人數,控制瞬時最大承載量,並嚴格控制人員聚集,對容易形成人員聚集的空間和項目暫時不進行開放,暫不舉辦線下講座、培訓等人員聚集活動。對進入博物館參觀的人員,必須採取實名登記、體溫測量、佩戴口罩等防控措施進行管理。」
百世珍一紅木藝術博物館
「紅木家具的製作已經有600多年歷史。談到紅木家具的淵源,似乎還要追溯到鄭和七下西洋。當年鄭和下西洋,曾到過越南、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和蘇門答臘、斯里蘭卡、印度和非洲東海岸,給這些國家帶去了中國的絲綢和瓷器,而帶回來的,主要就是紅木,因為紅木分量重,正好做壓艙之用,回國後木匠們用這些紅木製成了家具、工藝品供宮廷使用……」4月1日9時20分,游公子一行來到百世珍一紅木藝術博物館,講解員正在給參觀者進行講解。
百世珍一紅木藝術博物館坐落於五塔寺附近,是內蒙古唯一一家紅木藝術博物館。鬧中取靜,清風習習、茶香陣陣,是文人雅士相聚長談,以文會友的絕佳去處。
百世珍一紅木藝術博物館經理孫學琴說:「在3月24日恢復開館前,我們就根據上級單位要求進行了嚴格的消殺工作。同時,配備了必要的防護物資,定時定點做好公共設施設備的消毒處理,加強密閉館舍場所通風,保障每位參觀者的安全。」
內蒙古馬頭琴藝術博物館
馬頭琴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樂器之一。當日10時許,游公子一行來到內蒙古馬頭琴藝術博物館,經過登記和測量體溫,走進館內。
該館位於內蒙古大盛魁文創園內,共分為4個展廳,展品內容豐富,是馬頭琴愛好者以及對內蒙古民俗文化、音樂史感興趣的朋友必來之地。「看到這裡造型各異、製作精美的馬頭琴真是讓人心情大好,馬頭琴不僅是蒙古族喜愛的樂器,而且在我國少數民族的樂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來這裡參觀是非常難得的精神享受。」遊客賈曉凡說。
內蒙古馬頭琴藝術博物館致力於蒙古族傳統文化的收集、整理、發掘,收集了大量的蒙古民族樂器,其中包含馬頭琴、潮爾、冒頓潮爾等多種樂器,集聚了全區享譽國內外的演奏大師、非遺傳承人,同時還收錄了各種民族音樂、表演視頻等版權,自建館以來好評不斷。
內蒙古馬頭琴藝術博物館工作人員敖春迎說:「閉館期間,我們一直堅持做好本館及周邊的衛生、保潔、消殺工作。3月24日恢復開館後,在入口設置了體溫測量與實名登記處。體溫正常的觀眾持身份證進行登記,入館必須佩戴口罩,並保持參觀距離。目前,開館時間是早9點到下午5點,周二閉館。」
內蒙古國際蒙醫蒙藥博物館
10時30分許,內蒙古國際蒙醫院內熙熙攘攘,進入醫院的人們需要測體溫,佩戴口罩。游公子一行來到三樓,靠南的玻璃櫥窗內展示的有關蒙醫蒙藥的老物件吸引了人們的目光,三三兩兩,或是仔細端詳,或是手機拍照。
這裡是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醫藥博物館——內蒙古國際蒙醫蒙藥博物館。開館8年來,館藏實物、經書、標本8000餘件(套),收集蒙醫藥古籍文獻2000餘冊。其中大多數藏品為蒙醫世家前輩及其子女的無私奉獻,也有社會各界熱愛民族文化事業的蒙醫藥專家及民間收藏家的無償捐獻。
該館實物陳列展區設在醫院一至四樓大廳內,面向廣大群眾開放式展覽。患者和病人家屬在等候就診和閒暇之餘,可以順便瀏覽參觀這些傳承幾百年至數千年的蒙醫傳統醫用器具及蒙醫藥典籍,使人們充分領略到蒙醫藥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及其發展的悠久歷史。
內蒙古國際蒙醫院博物館館長張紅霞說:「館內收藏有蒙藥材標本、蒙醫學醫史文物及蒙醫藥古籍文獻,不同時期的各種蒙醫藥書籍、罕見的祖傳蒙藥方手抄本及大量的蒙醫藥經書不勝枚舉。我館是自治區首家在醫院內設置的規模最大的蒙醫藥博物館,目前已累計接待區內外參觀者60多萬人次。」
斯琴塔娜藝術博物館
11時許,游公子來到坐落於賽罕區濱河東路的斯琴塔娜藝術博物館,這裡交通便利,環境優雅。該博物館分為三層框架式結構,建築面積近萬平方米,主要以展示中國畫、版畫、油畫、水彩、水粉、唐卡、壁畫、古錢幣等為主,而且開展對中國古文物、古書畫、近現代書畫的相關研究、出版、學術會議、文化交流等,同時還舉辦基本陳列和各類相關臨時展覽,是國內國際交流草原文化主題藝術作品、藝術思維、藝術理論的前沿陣地。
據斯琴塔娜藝術博物館工作人員王亞娟介紹,該館全天對外開放,上午10點開館,下午4點閉館,感興趣的參觀者可以撥打電話0471—5989117諮詢。
來源:內蒙古旅遊報(記者 郭偉偉)
編輯:張艷利
校對:唐默
聲明:轉載請註明來源於《內蒙古日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