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和浩特,坐公交車的時候,常常聽到很多的站點名字中,都包含一個「營」字,復興營、孔家營、南營子、賈家營、范家營、田家營、班定營……
地圖上,部分以「營」命名的地點
不僅是呼和浩特,內蒙古全區,很多城市都有以「營子」「營」命名的村鎮。內蒙古的「營子」為什麼這麼多?
搜索「內蒙古營子」可以看到很多以「營子」命名的地點
據考證,「營子」起源於古代。作為農耕地區與遊牧地區過渡地帶的土默川(今呼和浩特地區),這裡往往成為兩種利益衝突的戰場,為了維護各自的利益,分屬不同部落或民族的首領都會在重要的位置設置哨卡,以防禦敵人的襲擊,這樣的哨卡發展為屯兵之處時,就被稱做「營」。後來由於這些地方相對固定,並由單一的屯兵發展為有居民居住的村落,經過民間口語演化,就被稱之為「營子」。比如:攸攸板鎮的孔家營、桃花鄉的新營子、楊家營、田家營、賈家營,小黑河鎮的南營子;巧報鎮的帥家營、巴彥鎮的後營子等。
「營子」命名的村莊還有以下幾大特點:
第一,這些營子中,以姓氏命名的居多。如楊家營、郭家營等,以這種形式命名的村子占大多數,它們大都是由於某姓人家最早到此地定居,或在這個地方某姓氏最多,於是就用該姓氏作村名,比如喬富營就是直接以此村最早定居人喬富的名字來命名。
第二,這些營子中,重複的村名有很多。比如:以「新營子」命名的村莊竟有8個之多,這些村子多是與「舊村落」、「舊營子」相對應,後來改名為「新營子」,意為迎接新生活的到來,其中寄託了村民渴望新生的理想,同時也代表了普通老百姓的心聲,因而產生了許多個「新營子」。
第三,這些營子中,往往有成對出現的村名。比如,上(下)石頭新營、東(西)喇嘛營。這些村名或上下相對,或者東西相對,兩村得名互相勾連。在歷史上它們原為一村,但隨著後來村子慢慢發展壯大,於是便分為兩村,為顯示區別,大家就用方位或者大小來冠名。
後來,營子逐漸引申為村莊,從搜索詞條可以看出,人們認為「營子」就是「蒙古人對村莊的稱呼」。所以,隨著蒙古民族的遷徙發展,在內蒙古各地,都有各式各樣的「營子」。
記者:王坤
編輯:楊文娟
校對:王皓
聲明: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原創稿件
轉載請註明來源於《內蒙古日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