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丨分享你剛編的故事是怎樣一種體驗?

2019-11-12     澎湃新聞評論

評論君說

還是希望故事達人把能耐用在正途,真會編就去寫小說,不要混淆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邊界。

網傳圖片顯示的該名曹姓業務員的簡歷

作者 |西坡

參加過海豹突擊隊,在敘利亞成功解救三千人質,差一票就選上了美國總統……11月7日,一份疑似中國平安某部門員工的「硬核」簡歷在網絡曝光後,引發質疑。

可是平安的回應令板著臉的一眾網友凌亂了,原來這只是一名新入職員工在自我介紹中為活躍氣氛,玩的「幽默梗」。這起小小的風波再次反駁了「有圖有真相」的思維定式。你以為別人智力堪憂,別人卻心疼你這麼明顯的玩梗都看不出來。

不過倒也不能全怪網友先入為主。這年頭,履歷的通貨膨脹實在不罕見,有些履歷浮誇程度不下於平安員工這一份,使用者卻不是玩幽默而是貨真價實的騙子。在這個過程中,人均985畢業、年薪百萬,人均「剛下飛機人在美國」的知乎「精英」做出了特別的貢獻。

知乎er最令人困惑的地方在於,你不知道他們是在玩梗還是吹牛。比如前段時間有個叫林盛兒的網友被發現,2014年說過「我現在高三……從小學到高中都是班級前五……(以後的前途是)董事長,CEO,這樣的」,2019年卻表示自己連一份月薪3500的工作都找不到。之前那個一人分飾244角的「海賊-王路飛」就更傳奇了,直到他被封號人們也沒搞清楚,他是有意騙人還是在搞行為藝術。

為什麼有些人喜歡編故事?這是一個我從小就困惑的問題,因為我發現有些人明明不能從撒謊中獲取好處還是傾向於撒謊。你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我後來猜想,對他們來說,成功地操縱別人就是一種快樂。

更耐人尋味的是,有些人並不反感滿嘴跑火車的人,反而欣賞他們甚至迷戀他們。歷史上最成功的編故事達人當屬漢高祖劉邦。發跡之前的劉邦就是一個小混混,有次去大戶呂公家裡做客,明明一個錢都沒帶,卻號稱出賀錢一萬。結果你是知道的,這家主人沒有攆他走,而是把女兒許配給了他,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呂后。

呂公為什麼相中了劉邦?史書上說是因為相面,但他實際的心理活動可能是這樣的:這個傢伙雖然窮,但是有膽子、有魄力,將來只要他忽悠到足夠多的人就能成事。這就好比買股票,劉邦這隻股票業績平平,但呂公發現他有妖股潛質。古代亂世之中那些出身寒微的草莽英雄之所以能贏得擁躉,可能都有這個因素。你編故事不怕,只要你編的故事有市場,我追隨你就有利可圖。換句話說,你能騙到我算你有本事。

有些故事還有自我實現的效果。比如劉邦斬白蛇起義的故事,最開始「赤帝子斬白帝子」可能就是劉邦或他身邊人編的,但後來劉邦真的稱帝了,假的也就成真的了。而「大楚興陳勝王」的故事,因為陳勝最終失敗了才在史書中還原了真相。

進入科學昌明的時代,怪力亂神的把戲自然就失去了市場,偶有嘗試者也會很快被揭露甚或遭受法律的制裁。但是我發現,當下有些微商、網紅、自媒體的「成功之路」頗有返祖的痕跡。他們先用不能見光的手段把自己包裝成很成功的樣子,希望用假人脈套取真人脈,用假粉絲吸引真粉絲,用假數據創造真數據。既然你連那頭跟你聊天的是不是一條狗都不知道,我何不編幾個故事來積累第一桶金呢?

當一個雪球越滾越大的時候,它的第一推動力到底是什麼還重要嗎?越來越多的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不再堅定的時候,分享你剛編的故事這股歪風也就形成了。編故事的人多了,既抬高了編故事的門檻,也培養了受眾的免疫力。現在我再看到自媒體上那些「比你有錢比你聰明還比你努力」的「榜樣」,第一反應不再是膜拜而是懷疑。過度懷疑其實會傷害人的上進心,因為有些牛人是真的牛,你卻誤以為他們也是被包裝出來的。

還是希望故事達人把能耐用在正途,真會編就去寫小說,不要再致力於混淆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邊界。我不想有一天,所有人都不得不把自己從小到大的履歷寫在區塊鏈上,以自證清白。

※ 編輯|程仕才

※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有深度、有態度、有溫度的新聞評論,盡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4y8XG4BMH2_cNUgrKj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