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廁改本是好事,但改完閒置沒人用,愁壞了鄉親們,這是咋回事

2019-09-04     三農達人管家

近年來我國很多農村地區大力開展廁所改造,群眾拆掉了使用多年的旱廁,用上了更加乾淨衛生的沖水式廁所,生活環境得到改善,生活質量得到提升,村民很歡迎。然而最近有些地方的村民反映,他們那兒花大力氣改造的沖水式廁所卻用不了。

2018年6月,甘肅武威市涼州區專門發出通知,要加快農村旱廁改造工作,用三年時間,基本完成農村戶用廁所無害化改造。家住涼州區和平鎮大眾村的老胡覺得這是好事,花了十幾天時間,拆掉了原來的旱廁,建起了新型的沖水式廁所,不過如今新廁所卻變了樣子。

要不是有主人領著,還真看不出這是廁所,裡面堆放著自行車、塑料筐等雜物。繞到牆外,可以看到,白色的管子是排氣管,下面連通的是新廁所的塑料化糞池。老胡所在的村子沒有接入統一的下水管網,排泄物都是進入地下埋放的獨立化糞池,老胡打開了清渣口,這回瞧得更清楚了:裡面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一次都沒用過。

老胡家廁所的化糞池完全出乎記者意料,裡面連滴污水都沒有。因為閒置時間太久,排渣口還結上了蜘蛛網。緊臨著老胡家,另一位村民家2018年也改造了廁所,改造後的廁所也沒用過。

村民們反映,他們所在的大眾村是2018年改造廁所的,總共二十多戶,閒置不用的將近一半。而在相臨不遠的中壩鄉上壩村,村民劉洪2018年改造的廁所同樣是無法使用,他乾脆在新廁所旁邊,又重新建起了一個旱廁。劉洪告訴記者,全村當時改造了十來戶,情況都和他家大同小異。

據了解,這裡的廁所改造投入並不少,除了化糞池外,還需要統一安裝蹲便器、沖水桶和排氣管,所有這些都是政府無償給的,具體多少錢村民們也不清楚。但埋放化糞池需要村民自己挖坑安裝,廁屋也得自己建造。大眾村村民胡萬帳告訴記者,大約花費了1000多元。

既花了錢,又費了勁,怎麼這廁所就壓根不能使用呢?村民們說,他們安裝時就發現,化糞池被泥土擠壓後收縮變形,根本用不了。的確,雖然記者看不到埋在地下的化糞池內部狀況,但從管道口看,新的沒用過的化糞池有的地方已經出現了破損。

廁所不能正常使用,除了設備質量差外,村民們還反映,每年11月份到來年3月份,長達5個月的時間裡,武威市日均最低氣溫都在零度以下,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改造後的廁所容易結冰。一位村民敲著桶里的結冰告訴記者:「每次我都拿熱水,誰解手我拿熱水沖沖。」

每次上廁所還得現燒熱水,以便沖廁所,這對很多村民來說,難以做到。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現實的問題:改造後的廁所採用的都是水沖式,但由於農村無法接入排污管網,所有污水及排泄物都會進入化糞池中,沉澱發酵,再定期清理,雇專業車輛清運也是個大問題。

一個月抽一次廁所,大約要100元,花費比村民一個人的養老金還多,這樣的廁所長期使用的確困難不小。面對這些問題,無奈之下,村民們又重新用起了旱廁。

改廁是能給老百姓帶來實惠的好事,但是這裡的好事卻沒有辦好,老百姓沒能從改廁中獲得實惠,那麼當地管理部門又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呢?區政府一位相關負責人說,對於村民反映的問題,他們已經注意到,並正在組織調研。

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地對改廁極其重視,投入巨大,像記者見到的化糞池、蹲便器、沖水桶和排氣管,這些加起來是1400元,都是政府投入資金,通過招標採購後無償發放給村民的,由村民自己出資負責安裝。至於村民們反映的改廁設備質量問題,他說是由於村民安裝不規範,改廁設備才出現問題。包括沖水水箱結冰,也是施工時沒有按標準施工而導致。至於化糞池後續清理,確實眼下配套不到位,這需要逐步解決。

記者進一步調查了解到,當地改廁過程中確實進行了招標,以老胡所在的和平鎮大眾村來說,公開信息顯示,中招公司是山東鵬洲塑業,負責提供全套改廁設備,記者聯繫上了鵬洲塑業。據這家公司介紹,中標價格確實是1400元一套,但從公司提供的內部合同來看,真實成交價格遠低於此,一套不到600元。

公司的銷售負責人叢偉說,實際成交價壓得如此之低,工廠的利潤也特別有限,為了降低成本,現場安裝指導也就根本無從談起。

號稱1400元一套的採購成本,最後實際付出的不到600元,這樣的設備怎麼能保障質量呢?企業不派人指導,又怎麼能保障安裝時規範施工呢?中間的800多元差價又哪去了呢?這些疑問還有待當地相關部門介入後解答。

花了錢,費了勁,最後新改造的廁所卻閒置無用,村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新的形式主義,為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山東臨沭縣。在山東省臨沭縣水官新村東官莊村民組,2016年,省市縣三級財政出資,為村民組100多家農戶家裡改造了廁所。和武威不同,這裡的廁所改造不用村民拿一分錢,利用村民原有的廁屋,由財政出資招標,為村民修建水泥框架的化糞池,配置蹲便器和沖水設備。然而在東官莊村民組,化糞池坍塌破碎的情況隨處可見。記者來到村民袁堂葉的家,面前的兩塊水泥板,就是新改造後的廁屋。

根據當地提供的驗收檔案,其中明確規定,蹲便器必須安裝,但記者查看了二三十戶人家,化糞池質量低劣,沒有一家安裝蹲便器。這樣明顯不達標的改造怎麼通過了驗收呢?記者找到村裡負責驗收的東官莊村民組黨支部負責人李豐華。

李豐華說,當時他沒看就簽字了,以為都給安好了。他承認,是幹部工作不行,沒做到家。

記者繼續查看檔案,有了新的發現。改廁台帳上,至少十幾個村民的名字出現過兩次,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鎮里的幹部說,一家有兩套房,改兩個廁所,很正常。台帳顯示,張守柱家改造了兩個廁所。記者隨同村小組負責人來到了村民張守柱家。張守柱的母親告訴記者,家裡只有一個廁所,只改造了一個。

明明只改造了一處,怎麼台帳中顯示兩處呢?李豐華說,當時是施工方把各家各戶的名字、身份證號報上去,村裡也沒落實好。

不僅是重複填報,記者採訪中發現,有些村民名字被列入了工作檯帳,但實際根本不知道改廁的事,莫名其妙被改了廁。

台帳顯示,村民劉佃軍家進行了改廁,而記者來到他家時,他說自己家並沒有改廁。不僅是劉佃軍家,記者根據台帳隨機走訪,又發現了類似的情況。

東官莊村民組有200多戶村民,記者隨機調查發現,實際沒有改廁卻被列入改廁台帳的至少有十幾戶,存在台帳和實際不符的現象,那麼當地財政部門又是按什麼數量撥付資金的呢?

山東省臨沭縣財政局農村綜合改革辦公室主任季振傑說:「一個改廁按600元算,我們按數量,錢都撥下去了。」

既然存在著與事實不符,東官莊村民組又怎麼通過縣裡改廁審核驗收的呢?記者電話聯繫上了負責改廁工作的臨沭縣住建局工作人員。

臨沭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農村改廁項目辦工作人員王營寶說:「到時我們會落實這個事,把情況反映給上級,反映給縣裡,縣裡處理這個事。」

東官莊村民組確實存在改廁實際和台帳不符,登記審核不嚴,事後監管不及時等問題,目前當地針對這些情況已經進行了整改。

中國很大,各地情況又很不一樣,搞廁所改造也好,做其它工作也罷,怎樣因地制宜,切合實際,把好事辦好,而不是脫離實際,表面是風光了,但實質是勞民傷財,弄得群眾不滿意,這確實是一個要認真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3_KAm0BJleJMoPMIr-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