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全面的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助你增產豐收

2019-09-12     三農達人管家


馬鈴薯單位面積產量高,塊莖含有多種營養成分,是抗旱、救災作物。與穀類糧食作物相比,是一種年輕的作物。

一、塊莖的形成與產量關係

馬鈴薯植株在地上莖開始出現分枝時,地下莖也相應地長出匍匐莖。多數品種在現蕾期塊莖開始膨大。塊莖不斷膨大和增重,是表示植株的生產能力和品種的重要特徵。通常馬鈴薯到了開花盛期,葉面積最大,製造養分的能力最強,所以開花後20天左右塊莖增長的速度最快。

二、馬鈴薯生長與環境條件的關係

1、株植對溫度的反應:

播種的馬鈴薯塊莖在地面下10厘米深的溫度達7~8℃時,幼芽即可生長,10~12℃時幼芽可茁壯成長並很快出土。

在生產實踐中常遇到兩種塊莖生長反常現象:

第一種現象是播種後塊莖上的幼芽變成子塊莖,也稱悶生薯,這是由於播種前塊莖貯藏條件不好,窖溫偏高。窖溫在4℃以上,塊莖休眠過後即開始發芽。有的窖溫在10℃以上,塊莖上芽子長得很長。把塊莖長芽去掉後播種,塊莖內養分向幼芽轉移時遇到低溫,幼芽沒有生長條件,所以又把養分貯藏起來形成了新的小塊莖。如果播種時土壤溫度低,這時塊莖還沒有發芽,薯液還未活動,在沒有生長條件時,塊莖不發芽或只是開始萌芽而不生長,待溫度升高後才正常生長,這樣就不會產生子塊莖。

第二種現象是在塊莖遇到長時間高溫時即停止生長。待澆水或降雨后土壤溫度下降,塊莖又開始生長,即二次生長。在這樣條件下有的塊莖像啞鈴,有的像念珠狀,出現各種畸形。當然,這種現象與品種是否耐高溫有很大關係。對高溫敏感的品種遇到乾旱缺水、土壤溫度升高時,二次生長塊莖特別多,而耐高溫品種可不出現或很少出現二次生長。還有的品種在土壤溫度高時,塊莖發芽後長出地面變成枝條,這就會嚴重影響產量或降低塊莖品質。對這類品種要及時灌溉降低土溫。

2、植株對水分的需求:

一般每畝生產2000千克塊莖,按地上部和地下部重量1:1和乾物重20%計算,每畝需水量為280噸左右。馬鈴薯生長過程需水量最多的時期是孕蕾至花期。盛花期莖葉的生長量達到了最高峰。這一段時間水分不足,會影響植株發育及塊莖產量。從開花到莖葉停止生長,這一段時間內塊莖增長量最大,植株對水分需要量也很大,如果水分不足會妨礙養分向塊莖中輸送。另一方面,馬鈴薯生長所需要的無機元素都必需溶解於水後,才能被根部吸收。

3、植株對土壤的要求:

馬鈴薯最適合輕質壤土,粘重的土壤種植最好作高壟栽培,沙性大的土壤種植馬鈴薯就特別注意增施肥料。馬鈴薯是較喜酸性土壤的作物,PH在4.8~7.0之間生長都比較正常。

4、植株對肥料的需求:

(1)氮肥:氮肥對馬鈴薯植株莖的生長葉面積的增大有很重要的作用,實踐證明氮肥施用過多比氮肥使用不足更難控制,在沒有把握時,寧可苗期追施時,不可基肥過量。

(2)磷肥:磷肥雖然在馬鈴薯生長過程中需要量較少,但卻是植株健康發育不可缺少的重要肥料。特別是磷肥能促進馬鈴薯根系發育,同時磷肥充足時,幼苗發育健壯,還有促進早熟、增進塊莖品質和提高耐貯性的作用。

(3)鉀肥:鉀元素是馬鈴薯苗期生長發育的重要元素。鉀肥充足植株生長健壯,莖杆堅實,葉片增厚,組織緻密,抗病力強。鉀元素還對促進光合作用和澱粉形成有重要作用。鉀肥往往使成熟期有所延長,但塊莖產量高。

5、植株對光照的需求:

馬鈴薯是喜光作物,在生長期日照時間長,光照強度大有利於光和作用。

三、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理論依據

1、深耕:深耕可使土壤疏鬆,透氣性好,並可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和抗旱能力,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為馬鈴薯的根系充分發育和薯塊膨大創造良好的條件。

2、產量與肥料的關係:一般每生產1000千克塊莖,需要氮素5千克,磷素2千克,鉀素11千克。如果在不施肥的情況下種植馬鈴薯,每畝可收500千克,也就是土壤本身可提供氮2.5克、磷1千克、鉀5.5千克。在這樣的基礎上產量指標定為2500千克時即應施入氮10千克、磷素4千克、鉀素22千克。

3、選用良種:良種是增產的內因,是高產的關鍵。

4、播前催芽:春薯催大芽播種比不催芽可增產10%以上。催大芽要求播種的整薯或切塊放置在15~18℃散光環境下催芽2~3厘米。

催芽的塊莖能增產是因為:

幼芽髮根快,出苗早而齊,早發棵,早結薯,有利於高產;

經過長期貯藏和催芽,晚疫病、青枯病、環腐病、等病在塊莖均可暴露,便於播前淘汰;看不出病症的感染卷呈病毒和類菌質體的塊莖,在催芽時出現細線狀幼芽,可於播前剔除。

5、適時播種:適時播種是取得高產的重要環節。

6、加強管理:馬鈴薯生長期間管理的重點是,前期中耕除草,追肥,培土;後期注意排、灌,防治病蟲害。

四、當地的栽培技術

1、當地的自然栽培條件

本地區無霜期在160天左右,年降水量在180mm,在馬鈴薯生長期間的4~9月份,月平均氣溫為10~24℃,春季乾旱是本地區的普遍現象,針對本地區的特點,提出以下栽培要求。

2、輪作倒茬

馬鈴薯不能連作,也不能與茄科作物輪作,也不能與甜菜、甘薯等塊根作物輪作,因為這些作物與馬鈴薯之間有著許多相同的病害,不合理的輪作會導致共生病害的嚴重發生;馬鈴薯較適宜的前茬作物以小麥、玉米等禾穀類為宜。

3、深耕保墒

在上年秋耕時對土地實行深翻,以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同時,對土地採取刨平保墒措施,以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在秋翻的同時結合施用有機肥,為早春播種馬鈴薯提供養分。

4、晚熟品種

因為中晚熟或晚熟品種比較抗旱,能在前期乾旱時正常生長,同時這類品種的植株生長高峰期通常晝夜溫差大,有利於養分積累,塊莖大、產量高。這幾年本地區主要在烏市南山地區引種,因該地區生產的種薯大都是中晚熟品種,且品質相對穩定。

5、施足底肥

播種前最好1次施足底肥,特別是有機肥和磷、鉀化肥在播種前施入效果好。氮素肥料的施用要根據土壤肥力,不可盲目施入過多,在土壤肥力水平高的情況下,為了避免植株徒長,可把全部氮肥的2/3作基肥施入,留1/3作追肥。重施底肥可把農家肥和化肥混合施用,一般每畝生產2000公斤塊莖,畝施磷酸二銨25公斤+硫酸鉀25公斤+尿素10公斤+油渣50公斤。

6、播前準備

對調運回的種薯應及時進行清選,選除病種、雜種、異種及雜物。播前1~2天將選好的種薯進行切塊,以每個40克為易,並保證每個種薯有1~2個芽眼,用種以100~150千克之間。

7、適時播種

當地溫連續3天通過7~8℃時播種,一般在4月中旬為易,同時要考慮種薯的發芽狀態,如果是已大量發芽的種薯,寧稍晚而勿過早。播前用重耙對角整地,深度不少於15厘米。用機車沿行距1850px開定植溝,同時在溝底深施基肥,畝施磷酸二銨25公斤+硫酸鉀25公斤+尿素10公斤+油渣50公斤。然後人工放種塊,留苗株數和播種量因品種而異,一般每3500~5000株/畝,播種量100~150公斤,每穴1~2個種薯塊,播種深度在10~12厘米之間。最後,用機車帶短齒磨子對角磨平定植溝。

8、中耕、培土

針對本地區前期容易受旱的特點,播完種後,及時做好查苗補種的工作,因馬鈴薯出苗要15~20天左右,當全田出苗達到30%以上時應及時中耕,以提高土壤的通氣性和疏鬆度,促進馬鈴薯地下根系及匍匐莖的生長。一般中耕3次,在馬鈴薯現蕾時進行培土。

9、灌水及追肥

馬鈴薯全生育期灌水4~5次,每次用水80噸左右。對生長偏弱的條田可在培土的同時追施5~10公斤的尿素。

10、適時收穫

應根據市場和品種特性收穫,本地區一般在9月中旬收穫上市,對需貯藏的一般在10月收穫。

在本地區收穫方式主要採用機械收穫為主,一般是先將馬鈴薯地上莖人工割除,然後用農用四輪帶上平底犁沿種植溝雙向對犁,結合人工揀拾、裝袋。這樣的收穫方式的收凈度可達95%。

11、病蟲害的防治

因本地種植馬鈴薯時間不長,加之注重輪作倒茬,所以病害發生較輕。在病害的防治上主要以馬鈴薯的晚疫病為主,因為馬鈴薯的晚疫病不僅直接影響產量,而且染病的馬鈴薯塊莖被人、畜食用會發生中毒現象。

對馬鈴薯的晚疫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選用抗病品種;

(2)播前剔除病薯;

(3)藥劑防治,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每10天左右噴施1次,連續2~3次即可控制病害發展;

(4)厚培土;

(5)割秧防病。在蟲害上,主要是馬鈴薯金龜子,一般對達到防治指標的用功夫乳油1500倍進行2~3次防治即可。

五、提高馬鈴薯產量的新措施:

根據近幾年的種植管理,馬鈴薯種植產量的提高及成本的有效降低途徑有以下幾個方面:

1、實行小整薯播種,不僅可以降低用種成本,而且消除切口感病現象。另外,整薯播種出苗整齊,產量高。

2、選用良種,選用脫毒的種薯,降低病毒的感染,為馬鈴薯實現穩產奠定基礎。

3、920」浸種,用0.5~1微升/升「920」液浸種15~20分鐘,撈出晾乾,可刺激芽苗生長和單株結薯量。

4、高錳酸鉀浸種,將馬鈴薯種薯切塊用500倍高錳酸鉀浸種30分鐘,不僅具有防治黑胚病、晚疫病的作用,而且還為馬鈴薯補充了錳元素。

5、多效唑化控,馬鈴薯現蕾期每畝用15%多效唑35~40克兌水50千克噴霧,可使植株矮化,協調養分分配,促進塊莖膨大。

6、乙烯利滅花,對開花旺盛的馬鈴薯,在盛花期用40%乙烯利2000倍液滅花,可以減少養分的消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Kr6K20BJleJMoPMum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