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
在這舉國同慶的日子裡,
許多地方流行起「吃慶生面」。
在北京,
多家老字號推出「國慶面」。
在重慶,
70名70歲老人同食小面。
在浙江,
漁民海邊搭灶煮起「海鮮國慶面」。
……
「面」與「綿」諧音,
自古以來,
吃面就有福壽延綿的寓意。
國慶吃面,
不僅僅是為共和國慶生,
更是老百姓樸素的愛國情懷。
簡單的儀式背後是極致的熱愛。
無論你身在何處,
祝福祖國,
一碗面足矣。
國慶吃碗面,
同願國運綿長,
共祝國泰民安!
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區製作麵條、調味的不同,使中國各地出現了數以千計的麵條品種,遍及各地。北京炸醬麵、新疆拉條子、蘭州拉麵、山西刀削麵、陝西臊子麵、河南燴麵......都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其中涼山的麵食也算得上別出心裁。苦蕎面、甘洛榨榨面都別有一番滋味......
苦蕎面
涼山州是中國最大的苦蕎麥主產區,
是苦蕎麥的起源地之一,
被譽為「苦蕎麥之鄉」,
涼山苦蕎麥被譽為「苦蕎極品」。
苦蕎茶
"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
苦蕎對軟化血管、降血糖、降血壓和增強人體免疫力具有特殊作用,對治癒糖尿病、冠心病、中風等具有輔助療效。對現代「文明病」及幾乎所有中老年心腦血管疾病均有預防和治療功能。
"
彝文古籍《物始紀略·蕎的由來》記載:「五穀未出現,蕎子先出現」,「蕎子當糧食,五穀從此生」,「有蕎即財富,一度威勢大,唯蕎子而已。」
彝族史詩典籍《勒俄特依》記載著苦蕎麥的美麗傳說:「相傳遠古的洪荒瀰漫了天地,人間仙境螺髻山(彝語為也俄安哈)只剩下一棵索瑪樹及彝人先祖阿普居木,就在阿普居木忍飢挨餓、抵抗著災難和不幸的時候,一隻金絲雀銜著一枚蕎麥粒從遙遠處飛來,她掠過層層波濤,經歷無數風暴,最後精疲力竭地降落在索瑪樹上。由於極度的勞累,金絲雀在吐盡最後一滴鮮血和膽汁後,化作美麗的女人茲俄尼拖。阿普居木和美麗的茲俄尼拖將粘滿金絲雀鮮血和膽汁的蕎粒植入土地,不久,山坡上開滿了雪白的蕎麥花,結出了苦中散發著清香的苦蕎麥。洪水退去後,阿普居木娶了美麗的茲俄尼拖為妻。從此,彝人在蕎花滿坡、茶歌滿天的大涼山上繁銜生息。
涼山彝人每逢重大節日、婚喪嫁娶、
嬰兒出生、尊祖祭天、驅鬼辟邪等禮儀活動,
苦蕎是必備的食品。
涼山彝族文明史有多長,
涼山苦蕎發展史就有多長。
苦蕎,伴隨著涼山彝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
苦蕎,滋潤著彝族人民祖祖輩輩健康成長。
榨榨面
甘洛人美好的一天是從一碗榨榨面開始的。
到甘洛,如果你沒有吃上一碗酸香四溢的榨榨面,
那麼你就不算到過甘洛。
但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嘉慶年間,
迄今已有兩百多年。
普普通通一碗面里,
融匯了世代祖輩的心血和汗水。
甜蕎、苦蕎混合的蕎麥麵加水揉成麵糰,
放進橫在鍋灶上的木架圓孔,通過擠壓,
新鮮的蕎面成細絲狀直接進入鍋中。
半米長的竹筷快速挑起麵條在滾開的鍋里翻滾幾圈,
再將麵條挑進另一個盆里過冷水,
最後進入預先配好調料的瓷碗,
前後過程不超過兩分鐘,
加上酸菜、豌豆、芝麻油、辣椒油、小蔥和肥美的豌豆尖,
一碗清香、酸爽的榨榨面便被端到了食客面前。
製作過程保留了蕎麥的營養價值,
沒有一點添加劑,
完全是用心做出來的一碗好面。
健康的,固然吸引人,
但在甘洛人的心裡,
最實在的還是這個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