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我不會」時,要學做「腳手架父母」,幫孩子更好成長

2020-02-10     尼莫媽媽日記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動手能力要從小抓起。孩子在學校,老師布置回家做一副手工作業。但卻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明明這是孩子的作業卻由父母代勞,有很多的父母都想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但卻架不住孩子的求助。生活中,父母給孩子做的越來越多,孩子口中"我不會"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

很多父母以為這就是對孩子的愛,其實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一種傷害。總是為孩子做這做那,不僅無法幫助孩子,甚至還會養出"白眼狼"的孩子。在陪伴孩子成長中,家長也要學會掌握一些技巧,做一個合格的"腳手架父母",才能幫助孩子更好成長。

孩子說"我不會",你就伸手幫實在大錯

在現在這個大多數孩子都為獨生孩子的社會裡,身為父母對孩子的關愛,也往往與傳統多個兒女的家庭不同。父母們將所有的愛都傾注在一個孩子身上,不免對孩子的關注會超標。父母總是擔憂孩子生活不好,學習不好,恨不得將所有能力都貢獻給孩子,把孩子的一生都安排的穩穩妥妥。

生活中有許多的父母,當孩子面對難題的時候向父母訴說:"我不會",父母這時候就二話不說的伸出援手,將孩子把難題一併解決。父母自認為這就是對孩子的幫助,這就是給孩子愛的體現,事實上最其實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而這種做法也是大錯特錯的。

先前有一則新聞講天才少年魏永康,在13歲的時候就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考上中科院的碩博連讀研究生。在學習上如此厲害的他對日常生活的瑣事卻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這便是因為從小到大他的母親認為孩子只需要專心學習,對她日常的生活瑣事全包辦。然而等他一個人去遠地讀書才發現自己缺乏獨立動手能力,並且學業也深受影響。由此可見,很多時候學習並不是一個人生活的全部,要想真正的能在社會上立足,懂得一些生活的技巧才是關鍵。而這些技巧的養成,都需要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汲取。當孩子說:"我不會",父母就伸手幫實在是大錯,聰明父母都懂得做一個"腳手架父母"。

學做"腳手架父母",才能幫孩子成長

何為"腳手架父母"?

"腳手架父母"是指那些懂得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予孩子適當的指導和幫助的父母。在孩子遇到難題的時候,父母能夠給孩子及時的助力,讓孩子在試探的階段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等孩子真正擁有這項能力的時候,父母作為"腳手架"的角色也就告一段落,放手讓孩子獨自生活。

與"腳手架父母"相對應的父母是"放養型父母"和"直升機式父母"放養型父母則是過於放任孩子,凡事都讓孩子自己去嘗試,這很容易讓孩子犯錯以及產生恐懼的心理。直升式父母則是過於緊張孩子,他們總是對孩子的成長充滿擔憂,凡事都先為孩子一一準備好。

就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學自行車這一事例,那些"腳手架父母"會在孩子無法獨立騎行的時候,在身後扶著車幫助孩子找到平衡感,等到孩子能夠自己騎車時,父母就懂得慢慢放手,孩子自然容易把車學會。那些"放養型父母",這件讓孩子自己拉著自行車去嘗試,不斷的在失敗中摸索,頻繁的磕碰會讓孩子失去信心,對自行車可能產生反感。那些"直升機式父母",會對已經掌握騎行的孩子仍充滿擔憂,不敢讓孩子獨自騎行,總是跟在孩子後面,讓孩子產生依賴感。

父母們要知道凡事為孩子做好,這不是愛反而是傷害。過多或過少的支持,對孩子的成長都不利,學會做"腳手架父母",做到適當的幫助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幫助。

做好"腳手架父母"的妙招,請簽收

1、做孩子的協助者,提出建議或意見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要做決策者,我要當一個協助者。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提供輔助性的提示,切記將所有的解決辦法都告訴孩子,針對性的給問題進行指導和建議。

倘若說給孩子啟發性的提示還不能幫孩子解決問題,父母可以恰當的給出幾個建議,讓孩子自己去思考或嘗試,用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加深孩子對問題的理解,還能讓孩子產生成就感,增強自信心。

2、把問題拋給孩子,培養孩子獨立思考

探究性問題是屬於相對開放,且能夠激發大腦思維的一種方法。當孩子將難題拋給你,一臉憂愁的說:"我不會"的時候,父母可以給孩子提出幾個相對應的開放型問題。

比如父母可以說:"我覺得這是一個很不錯的辦法,但是我覺得還有其他的方式來解決,我們可以來做一下其他的嘗試嗎?"這時孩子就會發動大腦,發散思維的思考。學會將問題拋給孩子,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一個好的思維習慣的養成,對孩子的成長能夠提供很大的助力。

3、幫助孩子拆解任務,步步化解難題

很多的孩子在遇到問題時手無足措,嗯,很可能就是因為一個小小的點阻礙他們前進的步伐。針對之類的情況,父母可以在了解後適當的將難題拆解成一個又一個的小任務,這樣問題在孩子面前就更突顯且更容易解決。

父母在引導孩子的時候要記住,只是提供輔助性的幫助,解決問題的主要還是靠孩子。當孩子能夠一步一步的化解難題,完成最終的任務時就會產生自信心和成就感。這也會更大的激發他們下一次遇到難題時,自己的情緒也更容易被調動。

4、給孩子自由的空間,適當鼓勵孩子

現在的很多父母總是將孩子的生活看太緊,導致孩子沒有個人的時間和空間,這樣一來就對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大打折扣。

曾經在網上看到過全亞洲最年輕的哲學家——中島芭旺。他只是一個十歲的孩子,但他的目標是成為他自己。當我們十歲的孩子還在無盡的依賴父母的時候,他已經能夠出完人生的第一本書。他寫出來的那些句子,讓很多的成年人都感動不已。曾經在一次訪談中,別人問他:"我母親是怎麼影響你的生活?"他回答道:"我的媽媽讓我自由,讓我懂得學習自由是什麼?"所謂給孩子自由,就是不限制孩子,讓孩子承擔成長的責任,獨立思考從而習得更多的能力。

這讓孩子獨立的過程中,父母千萬不要吝嗇自己的稱讚。針對具體問題學會給孩子適當的鼓勵和表揚,比起泛泛而談的"真棒"這類不走心的表揚讓孩子更具有成就感,也更有自信的去解決困難。當孩子遇到難題時,父母做好"腳手架"作用就足夠了。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oOaLnABjYh_GJGVROS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