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小孩要遵循「手錶定律」:家長統一價值觀,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2020-04-08     尼莫媽媽日記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天跟表姐在聊天,說到關於家庭以及帶孩子的話題,表妹一臉不滿、情緒一下子就上來了。

表妹說:"上周六孩子放假,回到家就開始看電視,作業也不去寫。我讓孩子先去寫一會作業再看電視。孩子爸爸就說他好不容易放假回家,就讓孩子休息一會。但是我認為孩子不能這麼鬆懈,要認真一點,最好就不要總是盯著電視看。後來,孩子爸爸說周日要帶孩子出去玩一天,放鬆一下。我就不是很理解他這樣的想法,沒有督促好孩子,反而讓孩子這麼鬧。後來我倆還以為這個吵了一架,孩子最後有點不開心,而且現在我都覺得生氣呢。"

表妹原來是因為這樣,讓自己這麼生氣。但是在我看來,確實他們應該需要加強溝通了,意見總是不同,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很難選擇的。

其實很多父母也會和表妹他們一樣,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出現了很多分歧。比如,一方想讓孩子上補習班,一方覺得沒必要;一方覺得孩子讀文科比較好,一方覺得讀理科好;一方覺得孩子不用管的那麼嚴,一方害怕管的鬆了會讓孩子太放縱,等等。

父母初心意見分歧,往往受害的孩子。父母的價值觀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如果父母不能夠統一戰線,那孩子就不知道聽誰的了。所以這裡我想到一個名詞"手錶定律"。經常出現意見分歧的父母,可以了解一下"手錶定律"。

"手錶定律"可以給家長帶來什麼

1、 "手錶定律"

"手錶定律"是這樣的:當一個人只有一塊手錶,就可以明確的知道時間的多少,但是當一個人擁有兩塊手錶的時候,不但不能告訴一個人準確的時間,反而還會讓看錶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讓個體失去對時間的判斷。

也就是說,單獨個體是不能同時選擇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的,否則就會讓個體陷入混亂。

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孩子如果長期面對父母的不同意見,孩子也會陷入混亂,因為不知道該聽誰的好,也怕得罪另一方。

2、 "手錶定律"來源

故事是這樣的:森林裡有一群猴子,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這和愜意的生活。有一天,一隻猴子在森林裡見到了一隻手錶,因為平時森林裡也會來一些遊人,這隻猴子也很聰明,所以知道手錶是用來看時間的,於是他就掌握了準確的時間。

後來,很多猴子都跑來詢問他時間,開始依賴於他,於是這隻猴子被擁為猴王。這隻猴子就覺得是手錶的功勞讓自己得到了榮譽,於是便開始不斷地尋找其他的手錶。但是漸漸的他發現,所有手錶上的時間都是存在差異的,這導致它一時之間說不出準確的時間了。後來其他猴子開始失去了對它的信任,最終也導致其失去了猴王頭銜。

3、 家長統一價值觀,教育效率大大提高

父母就和上面提到的猴子一樣,而孩子則是森林中的其他猴子。當父母的意見出現分歧之後,孩子會不知道要聽誰的才好,這時候孩子就沒有一個核心判斷,沒有人能夠正確帶著孩子走。

表妹他們就是這樣,表妹覺得孩子不能放鬆,而孩子爸爸覺得放鬆可以讓孩子更好。這時候孩子就不知道自己是應該放鬆還是應該加強學習,所以孩子也會有情緒的。

如果父母統一戰線,孩子該學習的時候,讓孩子好好學習,孩子該放鬆的時候,帶著孩子一起出去進行戶外活動,孩子也能夠感受到學習之餘的快樂以及家庭氛圍的融洽。

父母價值觀一致,孩子對父母的學習就只有一個標準,父母傳達的思想以及價值觀,孩子也能夠很快吸收,這就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效率。

家長存在意見分歧,對孩子危害重

1、 教育效果變差,孩子不知道聽誰的

父母意見相左,也會進一步對孩子出現雙重標準,孩子一時被要求這樣做,一時被要求那樣做,導致孩子難以選擇,也沒有核心的判斷。

同時,如果父母觀點不一致,一方教育好,另一方就拆台,那前面的教育就都沒有作用了。而且,如果其中一方比較好說話,孩子也會聯合好說話的一方來對抗不好說話的一方,這樣的家庭氛圍不利於孩子成長。

2、 不利於孩子的生理及心理健康

父母常常意見不同,相處不融洽,作為孩子也是看在眼裡的。對於孩子來說,這樣的家庭是一個不健康的家庭,自己待在裡面會有壓抑的感覺。很多孩子的抑鬱情結就是從家庭環境中產生的。

並且,父母有多個意見,孩子容易出現見風使舵的情況,孩子會兩邊討好。這樣的性格對孩子來說是極其不利的,誰也不喜歡自己的孩子是一個"牆頭草"。

3、 分散孩子精力,加重孩子的負擔

父母的初衷都是為了孩子好,於是會提出自己認為是對的方法來加強孩子的教育。有時候因為父母雙方的意見不同,因此有些父母會綜合雙方的意見,把雙方的意見都加在孩子身上。

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學一些技能,會給孩子報一些興趣班,但是爸爸認為孩子學畫畫好,媽媽認為學音樂好。最後意見不同,決定讓孩子兩種都學。孩子只有一個,但是卻要同時滿足爸爸和媽媽,這極大耗費孩子的精力,無形中給孩子增加了負擔。

遵循"手錶定律",父母應當做到以下三點

1、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才是對家庭最大的尊重

當父母出現意見分歧的時候,有時候雙方容易情緒波動大,說一些傷人的話,甚至有衝動的過激行為,這是絕對不可取的。和諧的家庭環境才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懷抱。

這就要求父母在家中要做到和諧相處,即使意見不同,也應該要合理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當雙方情緒較高的時候,應該都冷靜一下,雙方分來,找一個安靜的環境自己待一會,想想對方的話也沒有道理,是否比自己的想法更好。等冷靜下來之後再對問題進行商榷,得出最後的結論。

2、 意見相左,也可以求同存異

求同存異是父母出現分歧時最好的解決方法。為什麼這麼說呢?

"求同"則是父母在教育子女這個問題上的出發點都是相同的,那就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更好。這一點父母都是一樣的,所以在出現意見相左的時候,也要冷靜下來自己的初衷是什麼。

"存異"則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有一些不同。父母雙方都是獨立的個體,經歷不同,出現意見分歧無可厚非。但是在最後形成最終方案的時候,要有一個確定的主體,好讓孩子有核心的判斷。

"求同存異"要求父母要對雙方的不同進行協商與分析,對比其中的利弊,再綜合雙方的意見,在不傷害孩子的基礎上,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

3、 不要忽略孩子的意見

孩子作為被教育的主體,也是有獨立自主權的。父母在決定一些事情的時候,要做到尊重孩子的意見,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如果父母對一件事產生不同的意見,總是協商不下的時候,不妨問問孩子是怎麼看的,讓孩子自己來選擇。

比如,關於孩子報興趣班的問題,讓孩子學畫畫還是學音樂,讓孩子選擇吧,或許他想選的是武術呢?孩子的興趣應該始終放在第一位。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R31WnEBfwtFQPkdoOK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