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跟大家吐槽了新劇《大明風華》,引起了不少人對一部老劇的回憶。
今天,君君就給大家帶來這部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絕版大明神劇。
13年過去,它仍然是國劇巔峰——
大明王朝1566
推薦理由:國產古裝權謀巔峰
首先來給大家盤一下這部劇的背景:
導演,張黎。
作品《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穩居國產劇排行榜前兩位,至今無人打破。
當之無愧的國產電視劇第一導演。
編劇,劉和平。
這個名字可能不熟悉,他的作品每一部都是響噹噹:
《大明王朝1556》、《北平無戰事》、《雍正王朝》、《滄海百年》。
實至名歸的中國歷史題材王牌編劇。
主演們,一水的國寶級演員:
陳寶國,黃志忠,倪大紅,王勁松。
就是這麼一波「神仙」,打造出了這部絕無僅有的明朝歷史權謀劇。
回到故事,來說說本劇的背景。
《大明王朝1566》一半建立在歷史,一半是虛構。
可它牛就牛在,虛構的合情合理,絲絲入扣。
有網友評價:
「美劇中的權力鬥爭在《大明王朝1566》中絕對活不過三集。」
故事的舞台,放在了大明王朝。
歷史上有無數的千古賢帝,但本劇的主角卻是名聲不太好的嘉靖皇帝。
史書上,他昏庸無道。
不僅創下了20年不上朝的紀錄,還沉迷煉丹修道、長生不老。
他在位期間,縱容奸臣嚴嵩把持朝政,導致貪官橫行,民不聊生。
故事,從一樁血案說起。
開場,東廠提督太監馮保問:
「今年臘月為什麼不下雪呀?」
台下的欽天監監正周雲逸答:
「朝廷開支無度、官府貪墨橫行、民不聊生、天怒人怨。」
此時為年關歲末,臘月二十九。
此言一出,相當於不給皇上面子。
周雲逸的項上人頭,便是不要了。
人殺了,但是問題還是要解決。
大明王朝過去的一年,財政艱難:
兩省大旱,三省大水,宮中大火,邊關戰事……
國庫虧空,唯有開源。
於是,嘉靖盯上了一個好買賣——
絲綢。
在當時,外國人愛極了絲綢,如果能外銷一大筆絲綢,國庫危機可解。
要造絲綢就要養蠶,養蠶,就得種桑樹。
但是,要讓老百姓自願種桑,太難了。
大災之年,老百姓的地里種的都是稻田,人都沒飯吃了,哪有人願意種桑呢?
為此,杭州知府馬寧遠,直接帶著軍隊馬踏水稻:
「改稻為桑是國策!全浙江的人死絕了也要改!」
想想就知道,一下子就激起了民憤。
於是,嚴嵩黨想了個辦法:
在汛期把堤壩炸了,稻田全毀了,老百姓全成了災民,不就可以讓商戶去種桑了嗎?
就這樣,堤壩被毀,九個縣被淹。
桑田有了,但也誕生了一大批的災民。
無田無家,民憤難平,長此以往勢必要反。
這個節骨眼上,朝堂上的各股勢力,也都在暗中悄悄的活泛了起來。
「改稻為桑」,皇帝沒有明言,卻是他主導的。
嚴嵩看似老邁裝糊塗,其實他一直都算準了皇帝還指著讓他辦事,只要處理得當就可屹立不倒。
任務下放到下面的官員,每個人心裡都有小算盤。
每個人都想趁著這個差事,往自己兜里撈點銀子。
朝堂上,也有幾個真心想為老百姓做點事情的人。
但朝局如此,人心如此。
想要做一個賢臣,就要夾縫中求生存……
在這場「改稻為桑」的大戲中,朝堂里沒有一個蠢人,每個人都在玩「權力的遊戲」。
唯一坐收漁翁之利的,正是那個看似「昏庸」的皇帝。
表面上,他放任嚴嵩,國家大事兒也是內閣、司禮監商量著來。
但權力相互制約,最終還是回到了嘉靖手裡。
他從來沒想當明君,但也絕不會讓江山垮台。
所以嘉慶只在乎讓嚴嵩的忠誠,不在乎他背地裡的小動作和貪污。
活有人來干,自己偶爾敲敲邊鼓,罵名讓嚴嵩背,何樂而不為?
最終,嘉靖還是決心要除掉嚴嵩的,原因不是他貪污腐敗、破壞堤壩;
而是發現最後分錢,嚴嵩竟然比自己還多。
《大明王朝1566》被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官場現形記」。
大致分為四個單元故事:
「改稻為桑」、「織造局買田」、「六必居題詞」、「海瑞上疏」。
前兩個故事講朝堂鬥爭,後兩個故事回歸到嘉靖皇帝和海瑞兩個人物上來。
在這些故事中,不僅大人物有聲有色,連小人物也刻畫得入木三分:
浙江絲綢界的巨賈沈一石兢兢業業為朝廷掙錢。
但最終還是難免被「犧牲」的命運:
太監楊金水,出場時風光無限。
隨後因為害怕浙江亂局禍及自身,為了保命裝瘋賣傻受盡凌辱。
開播13年,這部鴻篇巨製依然讓人嘆服。
歷史雲煙,故事龐雜。
雖是歷史權謀劇,但它其中卻包含著值得我們反覆回味的東方文化和智慧。
希望這樣的好劇,越來越多。
關注【流量君】 如果你也喜歡我們的文章就來關注與點贊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mihfG8BMH2_cNUgK_v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