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落地半年多以來,我的病人絕大多數完成了用藥轉換。」作為醫生,陳蘭深切地感受到藥品降價給患者帶來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提升,她還發現,很多患者對國產藥愈加有信心。
陳蘭所說的「4+7」,指的是2018年11月,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試點,試點地區為4個直轄市和包括廈門在內的7個副省級城市,業內簡稱為「4+7」。
陳蘭是名腎內科醫生,從醫近20年,她所在的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在今年3月18日上午,開出了國家「4+7」集中採購中選藥品的第一張處方。由此,廈門也成為全國11個試點城市中,首個落地藥品集采和使用的城市。
「4+7」採購和使用工作正式啟動時,廈門市副市長國桂榮曾表示,「4+7」城市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是黨中央、國務院緩解百姓看病難題的重大改革舉措,廈門率先啟動中選藥品採購和使用工作,標誌著這一國家政策從籌備進入實施的新階段。廈門市將抓實、抓細落地工作,力爭形成具有示範、推廣效應的廈門經驗。
如今,試點工作落地已逾半年,廈門市醫保患者、醫療機構、醫生及相關部門等各方情況如何?廈門市醫療保障局醫療服務價格處(藥械採購監管處)處長徐峰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廈門市「4+7」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至今,在減輕醫保患者藥費負擔、節約醫保基金支出及凈化藥品市場等領域成效明顯。
在廈門中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保患者正在開藥。圖/郭鵬
藥價最高降幅96%
81歲的劉漢臣和77歲的付敏都是廈門市民,老兩口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多年,常年吃藥。
此前,夫妻二人在降血脂用藥上,一直選擇阿托伐他汀鈣片。該類藥品中最知名的產品,要屬進口品牌立普妥。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多地一盒劑量為20mg×7片的立普妥大多售價在50元上下。
通過「4+7」集中採購,與立普妥具有相同質量並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國產品牌阿樂最終中選。在「4+7」試點城市的公立醫療機構,銷售上述劑量的阿樂售價僅為6.6元。劉漢臣還記得,半年前廈門市中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郭凌燕向他們介紹「4+7」政策,並建議把立普妥調整為阿樂時的情形。
「郭醫生說,國家為了減輕老百姓的用藥支出負擔,由10多個城市一起組織參加了藥品團購,把老百姓最常用的一些藥品價格降了下來。她徵求我們的意見,可否嘗試購買與進口藥同等藥效的國產藥,說有些藥的價格要便宜很多。」
「便宜這麼多?」得知降價幅度後,劉漢臣當場反問郭凌燕。
其實,與劉漢臣一樣,許多廈門市民都對此次集中採購的相關藥品的降價幅度感到驚訝。
記者在廈門市醫保局了解到,2018年12月,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在上海市開標,31個試點通用名藥品有25個中選。其中,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製藥22個,占88%;原研藥3個,占12%。與試點城市2017年同種藥品最低採購價相比,中選價平均降幅為52%,最高降幅為96%。
藥品降價明顯,但是,藥品質量是否過關?出於對郭凌燕的信任,劉漢臣和老伴兒決定把降脂藥調整成阿樂,「試一試」。
時間過去近半年,「用阿樂後,血脂控制得和以前一樣穩定,還省下了一大筆錢。」劉漢臣說,他們將繼續使用阿樂,「不出問題的話,估計不會再改回立普妥了。」
廈門市中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藥房主任王志鑌告訴記者,在實行「4+7」藥采以前,該中心售出的通用名為阿托伐他汀鈣片的降脂藥,幾乎100%是進口的立普妥。如今,國產藥品阿樂占據了80%以上的銷售量。
從廈門全市來看,「4+7」藥采成果更為可觀。
廈門市醫保中心藥品採購配送結算科科長郭達群介紹,截至今年9月15日,廈門市試點醫療機構積極採購使用25個中選藥品,共計開出中選藥品處方130餘萬張,與2018年同期相比,醫療機構節省採購資金1.23億元,採購金額同比下降62.37%,參保人醫保刷卡使用相關藥品費用減少7647.30萬元,人均費用下降60.25%。
「『4+7』的成效越來越被認可。」郭達群說。
廈門「4+7」中選藥品採購及使用情況超出預期。圖/郭鵬
再樹國藥信心
廈門市「4+7」中選藥品採購及使用情況超出預期,這樣的成果來之不易。
作為「4+7」藥采工作的先行者,廈門上世紀就被國家列為全國第二批醫改試點城市。
廈門自1997年開始實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試點以來,經過20多年的發展探索,逐步構建起完善的全民醫保體系。
目前,廈門實現醫療費即時結算、建立大病醫療保險、建立健康帳戶、建設智慧醫保信息管理平台、打造信息化智能監管體系等做法依然走在全國前列。
中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謝小平告訴記者,該中心轄區的就診患者,99%是醫保患者。
而目前,廈門市城鎮職工醫保費用平均報銷比例達85%。
以降脂藥立普妥和阿樂為例,醫保患者購買一盒同等劑量藥品,阿樂不用自付,但立普妥也只需自付4元多,這些錢對於多數患者來說,並不會特別在意。
「差幾元錢嘛,莫不如買進口藥。」謝小平說,此外,一些患者還存在用藥時盲目攀比、不願意接受國產藥的心理,「有些人就是認為進口藥好,國產藥不好。」
廈門當地一位醫生告訴記者,不少患者調整藥品初期,出現不舒服狀況,「有的確實存在不適反應,但更多的患者更換國產藥後是心理作祟,說到底就是對國產藥不信任。」
因此,真正讓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順利落地的最重要一環,就集中在醫生和患者的溝通上,醫生需正確引導病人安全實現用藥轉換。
「『4+7』是由國家層面組織實施的,政府會充分考慮風險和百姓的顧慮,所以,我們執行層面無需擔心,要相信這一決策,同時要對國產藥品有信心。」陳蘭說。
她坦言:「一開始我們對中選藥品也不熟悉,對它的藥效和反應也不清楚,讓病人換藥,我們也有壓力,萬一有明顯不適應性,對醫院、醫生、病人都不好。」
但是,隨著廈門市各級醫療機構的主動作為,通過醫師政策宣講、實施使用中選藥品可免費體檢、醫生上門隨訪、召開醫患座談會以及讓患者引導患者等多種舉措,促進中選藥品使用,目前廈門市「4+7」中選藥的換藥比已超過60%的比例要求。
多維度監管
「廈門的『4+7』試點工作,切實減輕了患者藥品費用負擔,尤其是慢性病和重病患者獲得感強烈,超過九成患者贊成試點政策。同時,明顯節約了醫保基金的支出,提高了基金使用效率,保障了醫保基金的可持續發展。」郭達群說。
郭達群告訴記者,與其他試點城市相比,廈門市「4+7」試點工作的特色之一就是打造全流程監管平台,將所有中選藥品的採購、使用、庫存和結算在統一平台上進行監督管理,讓市民用得放心。
在廈門市率先打造的全流程監管平台上,記者看到,系統可實現對包括中選藥品採購流向、中選與非中選藥品採購使用情況、中選藥品品間替代監測等多維度監管。
通過廈門市醫保局等部門與配送企業藥品貨款直接結算,可以降低藥品流通成本,確保藥品供應不斷,讓市民在用藥上更加省心。
採訪中記者發現,就在受訪市民對廈門「4+7」試點工作紛紛點贊的同時,也有醫生談到一些隱憂,「每年都會進行集中採購,這就意味著有的藥品可能會因為價格原因被調出。這樣,醫生就要重新向病人推薦新的中選藥。如果經常換藥,可能會給患者造成一種用藥不穩定、不嚴肅的感覺。」
對此,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上述顧慮會隨著公眾對國產藥信心的加強而消弭,「說到底,國家組織集中採購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解決老百姓用藥貴難題,而在保證了同等品質、藥效和供應的前提下,價低者入選,無可厚非。同樣的東西,為什麼不買最便宜的呢?」
今年9月,國家醫療保障局等九部門發布關於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試點擴大區域範圍實施意見,隨著20多個省、區進行藥品聯合招標採購,將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試點範圍由「4+7」擴大至全國。
( 《民生周刊》記者 郭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