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風
中秋檔落下帷幕,票房成績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
據貓眼數據顯示,今年中秋檔內地票房報收7.93億元,較去年暴漲49.3%,刷新了2015年保持的6.05億元的記錄(除去2017年被國慶檔包圍的中秋假期)。
單片表現上,《誅仙1》以2.70億的成績居於榜首,《名偵探柯南:紺青之拳》收1.59億居次,而命途多舛的《小小的願望》以1.18億位列第三,未能實現票房市場的野心。
這個中秋檔和今年的其他檔期一樣,是不平靜的。中秋檔開始前就暗潮湧動,在差不多一周的時間裡,接連有6部影片選擇撤檔或者調檔,剩下為數不多的影片,質量普遍欠佳,競爭力弱。
在剩下的電影中,被寄予厚望的《小小的願望》臨上映前陷入「撕番」風波,給電影帶來居高不下的熱度,但是沒能轉化為票房,且影響以負面居多。在9月12日,上映首日變零點場,高達25.3%排片的點映帶來2998萬的票房成績,開畫口碑和票房都不如人意,直接導致其「掉隊」頭部影片的競爭。
根據日本經典懸疑動畫IP改編的《名偵探柯南:紺青之拳》,雖然打破了該系列劇場版在華的最高票房記錄,但是,受題材限制,電影口碑依然沒能撬動粉絲之外的市場增量。
同檔期影片競爭力弱,大量市場空間有待挖掘,正是基於以上種種,《誅仙1》擁有了得以超越票房體量的市場。13日當天,《誅仙1》帶著4000萬預售的成績率先開跑,以1.42億的成績奪得日冠,成為中秋檔的一匹黑馬。
中秋檔的「意料之外」正是挑起了大梁的《誅仙1》。
據悉,電影改編自蕭鼎創作的網絡小說《誅仙》,原著小說作為網絡文學啟蒙時代的經典仙俠作品,成為80、90後的集體回憶之一,是個男頻大IP,電影主演由肖戰和孟美岐擔任——一個是新晉流量,一個在氪金投票節目中「C」位出道。
根據貓眼電影用戶畫像顯示,進影院看《誅仙1》的男性觀眾達51.4%,觀影人群中年齡20歲到34歲的之間的占比將近80%,這與原著受眾相契合。「十年誅仙夢」,原著的知名度、號召力都是巨大的。
此外,兩位主演擁躉甚眾,粉絲自發組織、自掏腰包,進行包場、填場、贈票,為自家愛豆沖票房,以保證首日電影排片比例。
首日沖票房,選擇非黃金時間段進行包場、填場,有利於影院加大電影的排片力度,提高排片占比,增加路人觀影的可能。雖然同是增加排片占比,但是和「鎖場」性質是不同的。相較於電影市場,粉絲的票房貢獻不過是九牛一毛。雖然沒有任何一部電影可以單靠粉絲扛起來,但是無疑粉絲包場行為對於排片會起到一定作用。
據貓眼數據顯示,9月13日票房上映首日,《誅仙1》排片占比達29.1%,上座率22.1%,斬獲票房1.43億。
在「流量+IP」模式已經不被觀眾買帳的情況下,尤其前不久的暑期檔,鹿晗主演的《上海堡壘》失利,讓「流量失靈,流量電影已死」的呼聲再度高漲,《誅仙1》憑藉5000萬小成本收割3億票房,這樣的成績已經遠遠超越了預期。
此外,影片映前線下無點映、線上低調宣傳的策略是明智的選擇。無點映,所有的懸念都留在了上映首日,對首日票房的衝擊加了一把力。
低調宣傳,觀眾沒有過高的預期,影片的優點很容易被放大,中肯的評價也變成了褒獎,不會出現像《上海堡壘》一樣點映時高口碑,上映後口碑「反噬」、票房折戟的情況。
但隨著《誅仙1》累積票房上漲的,是口碑的持續走低和評論界一場關於「流量電影」的討論:到底是流量電影回來了,還是它從未離開?
處於暑期檔和國慶檔兩個黃金檔期中間,中秋檔存在很大的不穩定性,有時候還會被國慶檔吞併。但是擁有三天小長假的中秋檔歷來有以小博大的傳統,一是票房體量大、競爭力強的電影,會選擇暑期檔和國慶檔兩個黃金檔期作為其用武之地,二是三天小長假的觀影需求。
雖然檔期時間短,但是被大眾認可的優秀影片依然可以憑藉在中秋檔期的爆發,保持強勢的長尾效應,比如2015年中秋檔上映的《港囧》。
2015年的中秋恰逢周六周日,往年三天的假期變成兩天,但是《港囧》在周五上映首日票房將近兩億,周六周日均超過兩億,憑藉一己之力拉起距離國慶檔只有三天的中秋檔的大盤,且在國慶檔長尾效應強勢,最終斬獲16.14億票房。
有人說中秋檔限制了《誅仙1》的票房上限,如果放在為期更長的黃金檔期,或許會有更好的成績。
暫且不談天時地利的市場環境,單說影片本身,在《誅仙1》的豆瓣評論中,不合理的劇情改編、電影角色配音、愛豆演技尷尬、特效廉價、服化道等吐槽頻繁出現,導致影片口碑負面化,評分也從6.1分降至5.3分,電影票房次日跌幅41%,幾近腰斬。
如此看來,拉低《誅仙1》票房上限的並非檔期問題,反而是《誅仙1》在這個非黃金的檔期內以小博大,成功獲利。
市場對於大檔期過度迷信,其實作為非黃金檔期的檔期,比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檔期,都有充分的市場空間可以利用。但要清楚,決定電影票房的並非檔期大小,而是影片質量過硬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