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村雲南保山丨木榔村,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歷經滄桑傳統樸實

2019-06-12     古村記

雲南保山市施甸縣由旺鎮木榔村,2013年被列入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木榔村是一個契丹族曾經生活過的古村落。

木榔行政村位於施甸縣北部壩區東北角,隸屬由旺鎮。村域東鄰老麥鄉,南鄰銀川村,西鄰源珠村,北鄰水長鄉邊斗村。全村國土面積5.29平方公里,海拔1481.5米,年平均氣溫17.5℃,年降水量990毫米。木榔村轄8個村民小組,共有農戶708戶,總人口2213人。

木榔村村內民居依山而建,錯落有致,以粘土為山牆,以當地的松木、椿木等為隔牆與樑柱,灰瓦為頂,歷經滄桑傳統樸實。

木榔古村落由元初屯田駐兵而形成,至今已有約720餘年,至元(忽必烈年號)28年蒙古軍征緬甸失敗後回撤永昌,其中契丹部因氣候不適,選取石甸壩及其周邊山地屯田常駐,並設石甸長官司。



「榔」為契丹語「兵站」,前綴兵長之名用以區分,百戶耶律木光屯兵地即為木光榔,清代5品雲騎尉武功將軍和3品頂戴副將銜協都司總兵建居於此。滇西抗戰時期,國軍大批駐紮於此,解放後武工隊亦駐紮於此村。

木榔村整個村莊被北部的碓房坡、東部的東山、南部的黃家山呈半環狀環繞,西部為木榔小河,南部大河穿越,中部是被稱為紅坡頭的小丘,形成當地人稱烏龜游江的絕佳風水格局。村中年代超百年的老建築有30餘座,是施甸傳統民居和施甸以契丹為主題的多元文化的代表,具有較大保護和開發價值。



木榔古村落相傳形成較早,現有住戶326戶,村內主要以蔣姓、王姓兩大院建築風格為代表的四合院和三方一照壁建築,古建築相對保全完好。特別是蔣姓祠堂壁畫「青牛白馬圖」相傳是元代契丹族文化產物。傳統蔣姓是來自北方的少數民族的延續。王姓大院氣勢磅博四合四進,具有典型的民居特點。



木榔村耶律宗祠:元末明初,永昌的契丹軍隊首領耶律阿蘇魯受封首任石甸長官司正長官,代表著契丹族人將在本地休養生息,為祭祀先祖、傳承家族,耶律阿蘇魯決定建設耶律宗祠。原定設於永昌府附近未果,後建於石甸長官司旁,建成不久即被燒毀,因木榔地形與祖源之地類似,最終建於木榔。明正統年間阿蘇魯被追封為武略將軍,故此宗祠也被稱為武略祠。

康熙十三年重修,光緒七年擴建,民國二十九年續建。因該祠為阿蘇魯所建,而永昌這支契丹人尊阿蘇魯為分支老祖,故本宗祠為保山地區所有契丹後裔的祖祠,具有極強的歷史意義。該宗祠近似東西朝向,兩進院落,由正堂、左右廂房、過廳、耳房、附屬房等組成,皆為兩層土木結構傳統建築,院門估計為民國所建,輪廓有教堂剪影風格,院內青磚鋪地,灰瓦白牆,梁枋門窗有雕刻,正堂內供奉耶律歷代先祖,並留有正堂原有的四扇雕刻精美鏤空浮雕木門,歷史上是家族祭祀和議事的場所。

木榔村龍洞:契丹人信仰薩滿教,薩滿教提倡自然崇拜,具體表現為拜山神、拜水神、拜樹神、拜先祖。據木榔村史記載,木榔村曾建有三個山神廟,分別位於山神坡、寨頭、寨中。傳統習俗正月初二拜山神、土地神,村內老少齊至,由主祭火燒豬肉為祭品。村內曾建有兩個龍王廟,分別位於寨頭小龍洞和寨中中龍洞。

木榔村王家大院:村中王家大院為清代古建築,屬保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分上下兩院四進院落,土木結構卯榫,穿斗抬梁混合的瓦屋面硬山傳統建築,樑柱、飛檐、門窗、照壁皆有彩繪,門、窗、枋、雀替上有精美的浮雕和透雕,大門為垂花門。王家大院,始建於清同治九年(1870),分上下兩院,下院為三品頂戴副將銜協都司總兵王誠所建,上院由五品雲騎尉武功將軍王祖佑所建,為清代官宦人家居住場所。兩院皆為兩進兩院式布局,土木結構穿斗和抬梁結合的筒瓦屋面硬山頂建築。建築布局主次分明,由正房、左右廂房、過廳、耳房、馬房組成,主體建築皆為三開間,梁頭、枋、雀替、門窗等皆有精美雕刻,正房和過廳門窗及梁枋尚留有彩繪,但顏色剝落難以辨識,院內台階、庭院地板為青石所砌。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fSqHmwBmyVoG_1Z2BM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