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通脹,我有幾個小妙招

2019-07-31     力哥說理財

有一點理財基礎的人都知道,通貨膨脹是我們財富最大的敵人。

通貨膨脹是啥?

其實說白了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錢會變「毛」了,錢不值錢了。

以前1塊錢能買10個雞蛋,現在1塊錢只能買1個,這就說明通貨膨脹了。

有的人就會擔心,通貨膨脹這麼厲害,我們現在買的保險,以後會不會被貶值的渣都不剩?就像90年代初的萬元戶一樣。

現在看50萬很多,以後還夠用麼?

很普遍的一個問題哈,今天小寶就來聊一下。

保額貶值吃虧嗎?

面對通貨膨脹,很多人第一反應是覺得自己吃了大虧,因為現在的50萬以後肯定值不了這麼多錢。

但我們冷靜下來想想,真的吃大虧了嗎?

貌似並沒有。

保額貶值的同時,我們所交的保費也是一起被貶值的。

舉個例子:

我們買一個交30年保30年的定期壽險,假設保費是300元,保額是30萬,槓桿比則是1:1000。

經過20年的通貨膨脹,30萬保額貶值了50%,購買力只有原來的一半,也就是15萬。

但我們每年還是交300元保費,它也因為通貨膨脹被貶值了,購買力只相當於原來的150元。

150元:15萬,槓桿比還是1:1000。

所以還好吧,繳費期選得越長就越能抵消通貨膨脹帶來的負面影響。

有通貨膨脹,買保險還有意義嗎?

小寶,雖然通過拉長繳費期的方式是沒有想像中虧,但若干年後賠償到手的保額還是要面對購買力下降的現實。

那現在我們買保險還有意義嗎?

有,十分有!

原因有仨:

1)風險總是不期而至

在考慮通貨膨脹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會不自覺地想幾十年過後得病的話,保額不夠用了咋辦。

但是卻忘了一點,風險本身就是無法預測的。

可能投保後30年發生了風險,也可能剛過完等待期就查出得了癌症。

與其擔心若干年後怎麼怎麼樣,不如先著眼當下。

2)通貨膨脹可能沒想像中厲害

我們國家通貨膨脹嚴重的那會兒主要是90年代,高達20%+,妥妥的惡性通脹。

全民囤貨,囤大米、囤麵粉,大家都擔心手上的錢會變成沒人要的廢紙。

好在很快就被降下來了,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會越來越向已開發國家「低通脹」的情況靠攏。

(我國曆年通脹情況)

因此再過些年後,可能保額也不會被貶值太多。

3)逐漸萎縮的保額需求

通貨膨脹是客觀存在的,確實會導致購買力下降。

但要是把時間拉得足夠長,假設四五十年後,七老八十的時候得了重疾,其實我們對醫療的需求可能也會發生變化。

年紀大身體機能有所下降,恢復能力也下降了,治療的時候會傾向保守方案。

比如打針或藥物控制,儘量減少肉體的物理傷害,花費並不會太高

所以保額即便被通貨膨脹吞噬了一些,可能也足以應對風險。

分紅險能抗通脹嗎?

面對通貨膨脹導致的保額貶值,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通過保額增長進行對抗。

所以很多保險公司瞄準了這個痛點,紛紛推出了自己的分紅型保險。

但真能解決問題嗎?

以咱們大陸很知名的一款分紅險「金X人生」來說,顯然是不能的。

30歲男,選擇50萬保額,交20年保終身,每年1.96萬,保額根據每年分紅情況增長。

按照低檔和中檔的分紅情況,我們看看:

(點擊查看大圖)

中檔勉強60分吧,但低檔簡直無法直視。

具體哪種機率會比較大,大家可以看看小寶之前對分紅險的分析。

十有八九隻有低檔情況,白白被保險公司當韭菜收割了一波。

而就算真破天荒達到了中檔分紅水平,小寶認為也還是鐵虧。

近兩萬的保費,請告訴我為啥不一步到位買到95萬保額同類不帶分紅功能的重疾產品?比如超級瑪麗多倍版。

就好比同樣有一筆錢要買樹,我們是選擇買一顆大樹 + 一棵有可能長成大樹的小樹苗,慢慢看著它長?

還是選擇直接買兩棵現成的,鬱鬱蔥蔥的參天大樹?

我想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後者吧

怎麼應對保額貶值?

三個方法:

1)趁年輕多配置保額

這是面對通貨膨脹最簡單粗暴的方法了,趁著年紀小、保費便宜、身體健康,多配置一些保額。

挑選高性價比的產品,儘量花最少的錢,獲得最高的保額保障。

比如小寶做的這種方案:

總保費一萬出頭,把各方面保障得妥妥的。

尤其是重疾保障,搭配上只保重疾的老款康惠保,在70歲之前萬一患重疾能理賠100萬。

結合已開發國家的通脹走勢來看,這輩子大機率夠用了。

2)配置好醫療險

保額貶值的問題主要還是體現在重疾險身上,我們會擔心以後得了大病保額不夠應對。

但別忘了我們還有個報銷額度上限有兩三百萬的百萬醫療險,萬一重疾保額不足以支撐,能繼續通過醫療險報銷。

即便通脹嚴重也是足夠的吧。

唯一的bug就是不能長期保證續保,所以建議最好選擇穩定性更高的產品,比如好醫保長期醫療和微醫保長期醫療。

3)動態調整家庭保單

家庭保障規劃絕對不是一錘子買賣,當家庭人員結構發生變化,比如生了二胎。

或者家庭財務情況發生了變化,買了房子身上背的貸款多了,都得對家庭的保單進行調整。

每隔3~5年回顧一下,分階段配置。

畢竟能一步到位的還是少數,更多的是隨著收入的上漲根據需求適當調整或加保。

小寶叨叨叨

雖然通貨膨脹是不可避免的,但小寶覺得也不用太過擔心。

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的時候,體量大了增速也就降下來了,這點可以參考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現狀。

從1增長到2,增長了100%,而從100增長到101,卻只增長了1%。

另外,保險其實只是面對風險的一種方式罷了,思維開闊點,除了它還有我們手上的流動資產嘛。

就像李嘉誠,哪怕他啥保險都沒買,照樣能抵抗疾病和意外。

若干年後發生風險,雖然保額被貶值了一些,但我們手上的流動資產卻通過儲蓄和投資理財增長了不少,也能對抗一部分風險。

小寶希望大家能理性看待這事兒,沒必要望而生畏直接放棄,也沒必要過度配置,把日子過得緊緊巴巴。

有條件的,在有了終身重疾打底之後再額外配置一些定期的產品,做高短期的保額。

預算有限的,分段配置,有了基礎保障之後再慢慢補充、調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fKmR2wB8g2yegND7hm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