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能不能彎道超車,就看家長牛不牛了。
今天我們和大家分享幾個牛娃背後家庭的故事,一起看看學霸背後都有著怎樣的硬核家長。
徐嘉驁:浙江省狀元,考出720分的高分,其中語文131、數學147、英語142、理綜滿分。被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錄取。
這是一個真·素雞學霸,從小就玩圍棋。
徐嘉驁(左一)在麗水市智力運動會圍棋項目中奪冠
學校的成績也一路高歌,到了高中,在2017年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NEPCS)中獲得省級一等獎,2018年第三十四屆全國中學生數學聯賽獲獎。
徐嘉驁的爸媽十分反對死讀書,倡導勞逸結合,放假就是休息玩樂的時間,孩子打遊戲、踢球、下棋都是可以的,並不會強制他做什麼、不做什麼。
徐爸是溫州醫科大學附屬二院青田分院的財務科科長,財務人員通常以嚴謹著稱,徐爸卻說他的財務嚴謹性沒有用於教育兒子,不過,影響多少有些,是潛移默化的。
另外徐爸也是個圍棋高手,和圍棋冠軍柯潔的爸爸很熟。本來也考慮過讓娃走專業圍棋路線,再三考量後放棄了,刷學霸路線居然也刷出一條通天大道,真是牛!
徐嘉驁的媽媽是小學教師,小學階段徐嘉驁就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都說教師家庭多學霸,此例就是。
果然,因為娃資質優,父母又有文化有技術,娃的家庭教育方針也是」自由發展「為主,徐爸說:「我們對孩子不做要求,多數事情由孩子自己做決定,我們只給建議。」
第二位出場的是早就很有名的武亦姝,我們早就寫過。她是第二屆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並且是《詩詞大會》至今年級最輕的冠軍獲得者。
武亦姝入讀清華大學的新雅書院,高考前已經提前拿到清華的錄取通知書,也是一個妥妥的真·素雞了。
再看武爸,果然也是個牛人。經證實,她老爸是君合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合伙人武雷律師。
武爸1991年畢業於吉林大學法學院,獲學士學位;1998年,獲得中國律師執業資格,現為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員、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員。
武爸2007年加入君合律師事務所,被評為2013年度徐匯區司法行政系統先進個人,並被Asian Legal Business(ALB)評為2014中國十五佳訴訟律師。
老話說得好,「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每個學霸的背後,一定都有一個能給力助攻的牛掰家長。
除了樓上這幾個走真·素雞路線的,還有些狀元,是靠著學霸父母C位出道的。
和那些動不動就炫耀自己家娃從來不上培訓班的學霸家長相比,下面這樣的高考學霸和家長更令人佩服:
去年江西省文科第一名,是一個叫劉夢的女孩子,她以高考成績674的好成績,遠遠超過一本線106分。
成績出來後,不少記者採訪她,讓她分享成為學霸的秘訣,劉夢人狠話不多,直接po出實物——自己做過的卷子竟然有一人高!
而更可怕的是,這一人高的卷子,都是劉夢媽媽一張張整理出來的。
每次女兒考試出現的錯題,劉媽媽都會收集起來,然後全部分類貼好——這可是不是簡單的過家家、做手工,而是一項超級龐大的工作。
劉媽媽每天整理錯題都要花掉好幾個小時。而且能夠知道每道錯題是啥類型,還能分門別類地整理好,這當媽的本身也得是學霸啊!
所以劉媽媽的朋友都勸她:參加高考去吧!你女兒考清華,你可以考北大!
有了劉媽媽這樣的神助攻,不但為女兒的複習和歸納總結節省了很多時間,在無形中也給女兒樹立了一個榜樣。
她通過言傳身教,讓女兒知道:她不是只要求女兒努力,而是和孩子一起進步。
這麼拼的父母,能教育不出優秀的孩子嗎?這就是父母的實力啊!
如何培養出全能學霸?
下面出場的這位家長教你一招——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安徽省理科狀元董吉洋,當年以675分的優異成績獲理科全省第一名。
但比高考成績更亮眼的,是她blingbling的全能學霸身份。
一起觀賞下她的戰績:中國奧數競賽金牌、小提琴專業八級,西洋棋國家二級運動員、運動健將,在網球、羽毛球、長跑等各類比賽中都紛紛斬獲名次。
這麼優秀的董同學,父母都是知識分子,爸爸是合肥工業大學的教授,媽媽是工程師——果然又是教師雞娃隊伍培養出來的戰果。
董同學的爸爸媽媽自小就很注重對她的興趣培養,學業上也從不給她過重的負擔。
董吉洋說:「偶爾我也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也不說什麼,就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看到他們在看書,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不是口頭教育,不是光說不練,而是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娃,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啊!
所以對董同學來說,讀書就是和吃飯呼吸一樣,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有的家長,自己天天麻將不離手,卻要求娃放學後馬上就寫作業、上興趣班;
有得家長自己天天沉迷網購、追劇,卻不讓娃玩電腦;
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小孩,也就看到了他們身後的父母——如果孩子愛看書,父母大部分也是如此;如果孩子滿腹戾氣,父母必定終日怨天尤人。
孩子,就是父母最好的鏡子。
所以,看完上面這些例子你們發現了沒有?
當今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綜合實力啊!
之前有人做過這樣一個統計,他們調查了60餘位高考狀元及其家庭,發現這些學霸家庭里往往都有一些驚人的相似之處。
比如對知識的敬畏和尊重,再比如學到老活到老的精神理念。
北京理科狀元施沁汝的媽媽說,女兒小時候就總喜歡問為什麼,他們每次都是耐心回答,就算不知道,也不會簡單粗暴地打斷或者不理會,而是和女兒一起查資料。
廣東狀元張恆說爸爸是個比他還愛學習的人。考中級繪圖員的時候,即使爸爸是培訓班裡年紀最大的學員,即使患上嚴重的頸椎病,他也沒有放棄。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曾經做過這樣一項調查:哪些家庭因素對孩子成績影響比較大呢?
1)善於聽取孩子意見的家庭,孩子成績更優秀
成績優秀的學生家庭更喜歡採用協商、民主的親子互動模式。
數據顯示,「會聽取孩子意見」的家庭,子女成績優秀的占39.11%,而子女成績較差的比例僅為19.90%。
2)父母情緒越正向,子女成績優秀比例越高
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是一個成功人士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
調查顯示,家庭成員對情緒的理解和反饋越好的家庭,其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越高。
如當父母情緒不好時,「能感受到家人支持和關心」的家庭,其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最高,為74.12%。
而冷漠、疏離的家庭中,比如「不如不說,說了更鬧心」和「說了他們也不能理解」,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僅為12.48%和5.41%。
如果父母心態消極, 這種負面情緒一定會投射並傳染給娃,娃的心理調適就比較困難,久而久之會給娃造成巨大的心理負擔,影響學習。
3)父母經常讀書看報,孩子成績更優秀
數據顯示,「閱讀型」家庭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更高。
閒暇時父母經常「讀書看報」的家庭中,其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為31.31%,高於「看電視、玩電腦、手機」(27.43%)、「朋友聚會、打牌娛樂」(24.90%)等家庭。
所以,想養出個愛看書的娃,需要自己先拿起書啊。
4)會自我管理的孩子學業水平更高
能表達自己喜好願望、獨立做出選擇的學生(「我自己選的」)和能與父母商討聽取父母意見的學生(「父母和我商量的」),成績優秀的比例相對「別人怎麼樣,我也怎麼樣」「父母決定」的比例高兩倍;
說白了,也就是自律、有主見的娃成績更好。
如果從小能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有設計、有想法,家庭也給予足夠的空間讓娃來決策,那麼娃自我管理能力就會得到很好的鍛鍊。
雖說,現如今寒門是越來越難出貴子了。
但僅僅靠砸錢就能培養出學霸嗎?當然不是了!
和經濟條件一樣重要的,還有父母的資源、見識、格局、觀念和習慣……
知乎上一個叫Umika Chan的清華學生,說他剛入清華的第一節課,老師讓他們填了一張問卷。
上面有兩個問題是:「你父母親的職業?」和「你上大學以前到過最遠的地方是哪裡?」
後來老師公布了調查問卷的結果,他說他每年都會在清華做這個問卷調查,得到的結果大同小異。
調查結果顯示,能夠上清華的學生,絕大部分父母都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較高的社會地位,他們能給孩子帶來最好的教育資源。
那個老師對他們說:在座的各位能考上清華,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你們的父母。
你的家庭背景決定了你能接觸到資源的多少,決定了你的學習環境,決定了你上的小學、初中、高中,也決定了你的眼界和見識。
你能來到清華,不僅僅是因為你努力,更是因為你有了上述這些東西。
父母文化素質高,並且有充分的時間陪伴子女,是孩子成功的重要基石。
而父母具備穩定的物質條件和資源,在能力範圍內能給孩子最好的條件,這是孩子成功的重要保障。
有的人總是羨慕別人家的娃怎麼好,自己家的娃怎麼不爭氣,可是,吐槽娃子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自己是不是別人家的父母?
為人父母的,不應該是拿著鞭子在後面驅趕著娃向前跑,而應該在任何時候,都跑在娃前面的人。
與其大費周折讓娃上個好學校,更重要的是從身邊做起,給娃辦個好「學校」。
在孩子成長的前十幾年,父母的格局,才是決定娃人生高度的關鍵。
來源丨英華蘭DrB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