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層的坑,看看這部人性之作怎麼填

2020-03-29     若娛君

近年來,西班牙的驚悚懸疑片湧現了不少佳作,《飢餓站台》算不上神作,卻以精彩的設定,令人過目不忘。



奉俊昊拍過《雪國列車》,丹尼斯·維倫紐瓦(《銀翼殺手2049》導演)拍過《下一層》,這部網飛出品的「反烏托邦」影片,異曲同工,有著相似的故事設定。


第一個鏡頭,跟隨大廚,我們仿佛走進五星級酒店的後廚,活色生香,菜品精益求精——


鏡頭一轉,眼睛一睜,你——入坑了!


3

條規則


這是一座垂直監獄,規則如下:

1

一室二人

有人進來是被強制,有人則出於自願。入獄時,你可帶一件私人物品。於是有的人帶的是寵物(愛),有的人帶著武器(暴力),有的人帶來金錢(慾望)——



而我們的主角帶的是一本《堂吉訶德》(文明)。文藝男說自己是主動入坑,就想成功戒煙和有空讀書



按照烏托邦的設計,人們可以充滿享受興趣愛好,遺憾的是,這座監獄坑不是魯濱遜式的荒島,而是充滿暴力的黑暗叢林。


男主帶來的文明的火種能在這裡點燃嗎?「堂吉訶德」這個隱喻本身就給出了答案。



2

一日一餐


一個類似電梯的平台每天滿載食物,從上至下運行。每層用餐時間四到五分鐘,每一層只能吃上一層吃剩下的,不能截留保留食物,否則囚室會被炙烤或者冷凍。


333層的坑,看看這部人性之作怎麼填


重要的是,食物並非按照實際人數標配。雖然入坑時,管理者友好地請你填寫「最喜愛的食物」,並保證了提供,但不保證你吃得到。我們的男主最愛的是這道勃艮第蝸牛——


男主的第二任室友,是管理員。據她說,這裡一共200層。因此我們可以推斷,管理者每天的食物供給是按照400人提供的,但根據劇情的發展,你發現嚴重瞞報——「飢餓站台」由此而來。



3

一月一換


每月隨機調換樓層,你所在的樓層越高,享用的食物越多,而越往下層,食物越少,為了生存,人性的底線便會被逐漸突破,開始人吃人。



當年,傅立葉為理想社會設計了一種叫做「法朗吉」的「和諧制度」。而這座監獄坑,就是傅立葉設計的、現代的、豎立起來的「法倫斯泰爾」,平台上的珍饈佳肴就是社會資源和人的慾望的象徵,如何分配這些食物取決於你所在的樓層(權力)。


制度的缺陷(管理者按照200層提供食物),人性的貪婪(上層的人報復性地糟蹋食物,絕不是按需分配),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不停翻轉(樓層隨機調換),這個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悲慘世界,哪裡是傅立葉的烏托邦社會主義,更像是斯賓塞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這場「飢餓遊戲」是如何造成的呢?


當階層固化,道德體系也相對延續。為富不能不仁,既使是偽善,也要為底層留一些殘羹冷炙。


但這裡秩序是暫時的,變革是永恆的,每個月都必然有「翻身農奴把歌唱」。中上層都無法長久自保,因而不加節制地報復性揮霍。


每一層的人,不是因為飢餓進食,更大的原因是出於恐懼。這種對飢餓的恐懼,無論上下都深入骨髓。於是,不管餐桌上是饕餮大餐,還有殘渣剩飯,他們都只會餓虎撲食,沒有優雅,沒有尊嚴,這是制度的殘酷。



這場「飢餓遊戲」是生存之戰,更是一幅幅赤裸裸的人性展示。


3

種人


因為是一部低成本影片,硬核設定基本都是通過人物對話來交代,並未有更多的電影語言呈現。這樣的簡單粗暴,倒也讓這部寓言電影的隱喻赤裸裸


一開始,男主拒絕進食。而第一任室友告訴男主,監獄裡存在著三種人:上層人,下層人,以及往下掉的人。要想生存,就要聽從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當理想主義遇上精緻利己主義者,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在「中產」的時候(47層),兩人還可互相交流,互相幫助(我指導你生存,你為我讀書),而當落入底層(其實才171層),文藝男就被綁了起來,淪為食物。



第二任室友告訴男主,這座監獄坑是一種「垂直自我管理」的社會實驗。只要自我約束,群體協作,那麼就能跳出輪迴,改變體系。



傅立葉曾說:文明是欺騙的王國,而道德則是它的工具。在女管理員的理想國里,她以身作則,恪守道德標準,雖然在33層,但每天她只取一人食,一天自己吃,一天讓寵物狗吃。但道德沒有被效仿,這種和平示愛無法向下推行,反倒是上層人向下撒尿的威脅(不是比喻)更粗暴有用。



第三任室友是個不安分的行動派(他進監獄帶的是一條繩,想從頂部越獄)——


當他發現上升空間被封閉,被人騎在頭上拉屎(抱歉,不是比喻),兩人攜手開始了從上至下的革命,所有人按需分配,不能多吃多占。



劇情的發展,讓我們輕而易舉聯繫到現實生活:


你永遠也改變不了你權利階層上面的那個人,但有可能改變同階層的人。


生存條件優渥的上層人物可以互相協作,共享利益;下層為了求生,只能是互相傾軋,人吃人。



處於底層的人有再好的想法也沒用,只有身居高位才能把他的想法變為現實。


想要跨越階層,無論自身如何努力,沒有極其偶然的貴人相助,只能自取其辱。最可怕的還不是上升空間無望,而是下降通道始終打開。


人在體制內,階層如高牆。這讓我們想起一位著名獄友的話——


1

個結局


這部影片引發最多討論的是結局。


革命二人組在向下推行革命途中,遇到一位智者。智者給出了一個重要建議:要想改變這一切,需要向頂層傳遞一個信息——


把一份精緻的義大利奶凍被完好無損地運回頂層,那就證明了大家已經不再互相傾軋爭奪,而是整個體制都團結友愛,實現了自我約束和管理。這個信號將終結「飢餓遊戲」。



於是,革命二人組懷著崇高的信念,一路向下血戰到底。這一路,如同但丁的地獄之旅,而當他們到達200層才發現,這個坑遠遠沒有到底!


真正的底,是333層。這個數字含有深意。


囚室一共有333層,每層2個人,恰好是666。這裡的666,卻是全人類的象徵。


《聖經·啟示錄》:

它又叫眾人,無論大小,貧富,自主的為奴的,都在右手上或是在額上受一個印記……在這裡有智慧:凡有聰明的,可以算計獸的數目,因為這是人的數目,它的數目是六百六十六。


影片中,有一個黃種女人每個月都會坐在食物平台上,披荊斬棘,一路向下尋找女兒。但女管理員告訴男主,管理局不會在此安置未成年人。



但在333層的坑底,兩人找到了這個傳說中的小女孩。


女孩餓了,男主說服同伴把這死死守衛的義大利奶凍給女孩吃。因為「她是一個證明」。



最後,奄奄一息的男主把女孩放上平台。地獄之中,人性不滅。孩子作為人性和文明永不泯滅的標誌,由平台送回頂層,送回光明。


333層的坑,看看這部人性之作怎麼填


如果你相信這個開放性的結局,那麼你看到的是《肖申克的救贖》所說的希望——



絕大部分在體制下生存的人,不是忙著活就是忙著去死(無論是甘願當奴還是改革者),最終只能將希望寄望於女孩(下一代)。


但其實影片在前半段,一段突兀插入的默片給出了另一種結局


在華麗的廚房裡,廚師長端著一盤義大利奶凍向手下興師問罪,因為奶凍上有一根頭髮!



根據現實生活的經歷,我們很容易為這段默片腦補台詞:你們嚴重失職!怎麼能給下面的人吃髒東西呢?奶凍被退回來了!現在要問責!一查到底!


這就是拼了命傳遞上去的信息?!


上層與下層的關係,已經不是《唐頓莊園》里upstairs與downstairs的田園牧歌。今年在奧斯卡風光無限的《寄生蟲》為我們描繪了如今樓上樓下的圖景。



對於有錢所以善良的人,錢是熨斗,可以熨平一切傷痛;而對於住地下室的人,好工作就能逆襲命運的幻想,就像是蹲在馬桶上徒勞地阻止污穢上涌。


還記得住在地下室里的人,用摩斯密碼發出燈光信號的情節嗎?無論是向上層人表示感謝,還是求救,即使自己頭破血流,信號依然被漠視。



當底層向社會發出「救命」的信號卻被漠視之後,只有彼此傾軋,把壓在心頭的大石頭化為利刃扎進胸口,然後勾劃出最溫情美好的「購房夢」。


相反,這種信號的傳達只有在父與子(同一階層)之間才有效。


因此,你寧願相信,在333層看到的小女孩很可能只是男主的幻想。


證據一:管理員稱並無未成年人;

證據二:小女孩面容姣好,周身乾淨,並且精神並不萎靡,不像是長期在底層生活;

證據三:房間沒有升溫或降溫,暗示是食物而非女孩被送回頂層。


最後只能是男主在幻想中死去——

肖申克的救贖,只能是電影;

現實里,只看見堂吉訶德式的宿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_z2LXEBfwtFQPkdEMI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