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女孩地鐵偷哭50分鐘:你不懂成年人的羞恥心

2019-12-22     青年文摘

作者:槽值小妹

搜索引擎里隨便一輸「啃老」,大多會出現這樣的文章:

《世道變壞,從年輕人啃老開始》

《當代年輕人,不坑爹不啃老是為孝》

《如何避免成為「啃老族」廢物》

……

啃老似乎被釘在了恥辱柱上。

影視劇里,伸手找父母要錢的角色,讓人痛恨得牙痒痒。

《都挺好》里的蘇明成,就是一個讓人憎恨的反派角色

沒踏入職場之前,誰都不會將這個詞和自己聯繫起來。

不想依靠父母的我們,真正要開始賺錢養活自己,漸漸發現,一切好像都不太容易。

第一筆工資早就想好了要犒勞自己,孝敬父母。真的拿到手,房租水電一扣完,錢已經所剩無幾。

95後的真實現狀,工作三年,一無所有

生活緊緊巴巴,也要咬牙堅持,報喜不報憂,不願意開口向父母求助。

在片場受盡委屈,不敢向父母訴苦/《新喜劇之王》

「畢業後過得很拮据,父母願意讓我啃老,該啃嗎?」

獨立,可能沒有想像中容易

很多人曾無數次憧憬,自己經濟獨立之後的生活。現實的狀況是:「有心」自立,「無力」自立。

《紐約時報》的一項數據顯示,25~34歲之間的年輕人,在2017年的收入水平,甚至不及同一年齡段在2000年的收入水平。

不斷縮水的財富,似乎印證了這句話「他們可能是現代歷史上第一代,比父母更窮的人」。

扣除通脹影響後,美國各年齡段收入變化趨勢 /《紐約時報》

Instamonitor曾調查過800名年輕人:近四分之一的人在日常開銷上接受父母的幫助,包括手機支付、汽車費、房租、助學貸款,等等。

而在國內,同樣的狀況也在上演。緩慢向上攀爬的工資水平,遠落後於物價飛漲的速度。

吃穿用度上不易,在「住」上也同樣不容易。

在《2019高校畢業生就業居行報告》中,大部分畢業生的20%~30%工資要花在房租上,有四成畢業生的房租不得不依靠父母支持。

數據來源:58同城 安居客

在湖北武漢的地鐵站,一個今年剛剛畢業的95後女生縮在角落裡,嗚咽了快50分鐘。

身在異鄉,工作不順。所有現實的壓力,像一塊又一塊的磚壓在頭頂。

在地鐵站崩潰的時間,是她作為一個成年人最後的任性。

擦乾眼淚踏上地鐵,明天又要為了生活拚命奔波。

電視劇《蝸居》里的郭海萍,離開家鄉,想要在大城市紮根。

當她冷靜地計算了自己每天的開銷,才發現,一個毫無家底的年輕人,在大城市生活談何容易:

從早上一睜眼,就有一串數字蹦出腦海。

我每天要至少進帳四百。這就是我活在這個城市的成本。

這些數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來不及細想未來十年。

生活不容易,已經是成年人的他們,咬牙獨自承擔。

連續加班一個月之後,也只敢在下班之後,偷偷在路上情緒崩潰。

沒有誰不想實現個人價值和成就感,但在追求的過程中,總要清醒地看清現狀。

接受幫助,不一定是錯誤的選擇

多少人一邊負重前行,一邊對父母撒謊說都挺好。

你不必總是自己死撐

曾經在朋友圈看到過這樣一件小事:

我自己一個人,在零下5度的北京搬家,沒掉過一滴淚。餘額還剩三百塊,擠著早高峰的地鐵去面試時,也沒叫過一聲苦。

可我媽給我打電話說,你要撐不下去了,就和爸爸媽媽講。爸媽這些年攢了不少錢,無論你想飛多高,身後都有我們在。

那天是中秋節,我蹲在人來人往的大街上泣不成聲。

「再苦再累,有我們在,你仍然有退路。」這是多少父母,對於子女含蓄的示愛。

「依靠」,不單單是冰冷的金錢交換,也意味兩代人之間的牽掛和扶持。

原本以為,長大,意味著成熟、獨立、報喜不報憂。但真的長大之後才發現,有時候你不必一個人強撐。

仿妝博主Richard曾因為迪士尼公主的精緻仿妝而火爆Instagram,但他爆料說,在走紅之前,自己也一度選擇放棄。

一個男生給自己化公主妝、做公主裙。沒有贊助商和品牌商願意與一個做著「破格」的事情、被全網罵的博主合作,Richard的仿妝事業開始得異常艱辛。

Richard因為做公主仿妝被取笑/Facebook

吃住都和父母一起,買化妝品、做服裝的錢也是父母出。

沒有自己的收入,花著父母的錢,做著自己「不切實際」的夢,在別人眼裡,他是一個實打實的啃老族。

但Richard回憶起事業起步期:不被網絡接受的時候,父母的無條件支持支撐自己挺過那段時光。

Richard 從家人身上收穫支持與勇氣 / Facebook

從父母手中接過自己的第一筆贊助費,聽到父母對自己事業選擇的肯定與鼓勵,Richard才有了與世界逆行的勇氣與資本。

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上,我們懷揣著對未來的期待。

期待著自己像電視劇里演的杜拉拉、李慧珍一樣,靠一己之力逆襲,收穫一份引以為傲的事業。

堅信醜小鴨會變成白天鵝/《杜拉拉升職記》

孤身一人在異鄉追逐自己的夢想。在外打拚的日子誰都不容易,也會有堅持不下去的時候,而家是你飛累之後,可以稍微喘息一下的地方。

父母親手燒好的飯菜、偶爾郵寄來的家鄉特產、默默打到子女存摺里的積蓄,都是無聲的付出。與它們相伴的,是父母的思念、支持與愛。

綜藝《現在就告白》中,一位剛剛畢業在外就職的女主播的告白對象是自己的父親。

父親語重心長地對女兒說:

爸爸放手讓你去闖。但你要記住,如果累了,想要回家,爸爸會給你燒最好吃的飯菜。

我們總以為自己可以成為孤勇的大人,但父母子女之間,互相的扶持和牽掛,是一輩子也還不清的。

親情的本質,是相互牽掛

《福布斯女性》開展過調查:

在為孩子提供經濟支持的父母中,有43%的父母表示,他們是在合理地關心孩子的經濟狀況;37%的父母表示,這是因為不想看到孩子為了生活苦苦掙扎。

兒行千里母擔憂。父母何嘗不欣慰於孩子的奮鬥和要強。可為人父母,無法沖淡「我的孩子過得不好」帶來的擔憂心疼。

「父母對待我們的不開心,比我們自己要認真得多,有時候,你過去了,但他們過不去。」

有人將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比喻為弓和箭。父母是弓,我們則是從父母身上出發的生命之箭。

我們雖然經由父母出發,卻不屬於他們,而是奔向屬於我們的箭靶。

在我們小時候,父母的目標是把我們培養成獨立自主、能自食其力的人。等到我們成人,他們也不得不選擇放手。

在電影《空巢之旅》中,提到兒子的長大,母親難掩語氣中的失落:「我不想被他當成生活中的外人。」

有時候,握住他們伸出的手,並不是說明我們還不夠獨立,而是在告訴父母:你永遠是我可信任、可依靠的人。

金融網站Financial Samurai的創始人Sam,曾遇到過一位母親,她坦言打算資助孩子買房。Sam大為震驚:「你這樣做不會讓他們感到很傷自尊嗎?你會讓他們充滿負罪感的!」

那位母親情緒激動地反駁了他:「我愛我的孩子,我憑什麼不能用我的錢去幫助他!尤其是趁我還活著的時候,用我的錢而不是我的遺產去幫助他!」

接受父母在經濟上的支持,未必就意味著你在啃老,也不等同於父母在犧牲自己、委曲求全。

就像陳銘在《奇葩說》所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不斷虧欠,相互緬懷。如果沒有這些,那情也就斷了。」

遠在故鄉的他們,有時只能在經濟上給我們一些幫助,然後附上一句:「辛苦了,周末吃點好的。」

這時他們需要的,不是「轉帳已被對方退回」,而是吃飽穿暖的你和一張笑得毫無形象的自拍。

「混出個人樣」,才是最好的回報

依靠父母,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最可恥的是,心安理得接受父母的幫助,卻不思進取,坐吃山空。

接受父母經濟資助,但也別忘了自己的底線。

可以將父母的幫助作為應急基金,用於儲蓄,學習理財及其他技能。或者在不用擔心如何養家餬口的情況下,找到你理想的職業。

唯一不能做的,就是將它當作一個偷懶的機會。

關於「是否接受父母的幫助」,更核心的問題,不在於是不是啃老,而是這些幫助,最後都催生了怎樣的結果。

6年前,剛剛18歲的金鐘炫出道後面臨事業低谷,父母給了他5萬韓元。這5萬塊中包含了太多父母想說的話,他一直留著,想等到不得不用的時候再拿出來。

6年後,父母給的錢依舊留在金鐘炫的錢包里,卻支撐他熬過了每一個困難的時刻。看到它,就像看到了父母的鼓勵和支持。

接受幫助之後,用最後的成果告訴父母:「錢我收下了,但我最後,一定會混出個人樣給你看!」

接受父母的資助,也別忘了自己的底線

【言之有「禮」,天天贈刊】小編將從本文選取1則走心留言,贈送2020年第1期《青年文摘》雜誌1本~

4年後《請回答1988》再上熱搜:人生只有錯過,沒有白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PpwP28BMH2_cNUgM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