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時代》正在熱播,作為經典紅色影視作品該劇本備受期待,但因趙立新在微博上發表不當言論成「問題藝人」,以至於他在劇中的鏡頭慘遭「AI換頭」,儘管製作方做了精細的處理,但依然被網友看出換頭痕跡,大大折損了該劇的品質。
事實上,《光榮時代》並不是第一個「AI換頭」的影視劇,就在前不久,高雲翔主演的《阿那亞戀情》也被爆已「AI換頭」,而《巴清傳》則要斥資6000萬「換頭」,此外,有業內人向搜狐娛樂透露「前段時間有一大堆電視劇搞了這樣的事情」。
技術的發展給了這些影視劇補救的機會,但受限於時間、財力、經驗等問題,有幕後特效工作人員對搜狐娛樂直言,目前已經播出的幾部「換頭」劇,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AI換頭」,而是摳像合成,所以才會給人一種摳圖、不協調,違和的感覺,也難怪網友會說這樣的劇是粗製濫造。
影視劇被迫「換頭」重拍
「問題藝人」成首罪
近幾年影視劇重拍事件頻頻發生,一方面是受政策影響,另一方面則是「問題藝人」作怪。
前兩年受「限韓令」影響,53部有韓國演員參演的電視劇不同程度都受到了影響,這些劇大多數還在積壓,只有極少數刪減或重拍後播出。如張翰與韓國女演員具惠善主演的《傳奇大亨》,賈青在綠幕前補拍了女主角所有鏡頭,再後期合成播出。
但結果顯示,這是一次失敗的補救行動,整部劇張翰和賈青都像不在一個時空里,兩人對戲眼神對不上,身上的光線明暗對比明顯,劇中還出現了一個車兩個方向盤這樣明顯的bug,被網友調侃是在看鬼片。不出所料,這部劇因為它老套的劇情,以及拙劣的摳圖技術,首播收視率僅僅0.157,平均收視率最多0.3,妥妥的撲街。
更多的影視劇則是被「問題藝人」所累。
《捉妖記》因為柯震東吸毒,追加7000萬換角重拍;《大秦帝國之崛起》因為王學兵涉毒,片方找來邢家棟補拍了300多場戲;《不可思議》因杜汶澤原因,花1000萬找大鵬改拍;趙立新因不當言論被「AI換頭」……
這其中,電影重拍效果明顯好過電視劇,比如《捉妖記》和《不可思議》,幾乎看不出重拍痕跡來,也未影響到作品的質量。而電視劇大多效果堪憂,如上述提到的《傳奇大亨》拍得像個鬼片。《大秦帝國之崛起》出現明顯的bug,其他演員都是720P,而邢家棟補拍的「白起」卻是1080P的,畫質相差太大,看的時候很容易出戲。《光榮時代》算是目前「換頭」效果最好的,但如果細看,依然會看到補拍的演員與其他演員光線上的明顯不同,這多多少少也影響了觀眾的觀看體驗。
究其原因,電影因為篇幅小,即使重拍工作量也不是很大,花時間精雕細磨,出來的效果都不會太差,但電視劇因為篇幅太長,多數又急著播出,沒有那麼多時間給後期,自然效果就不如意了。
不幸的是,目前這些「AI換頭」的作品只是一個開始,隨著廣電總局對「問題藝人」的進一步嚴控,未來一段時間,電視劇「AI換頭」或將成為一種常態。一位業內人士就向搜狐娛樂透露,「前段時間一大堆電視劇搞了這樣的事。」
據不完全統計,高雲翔除了《阿那亞戀情》被爆已「AI換頭」,《巴清傳》將花6000多萬重拍之外,他還有《探戈》、《驚天岳雷》、《北上廣的四季沐歌》、《哪吒與楊戩》、《不婚》等影視作品待播。受負面新聞影響的吳秀波,手裡還壓著《人名警察》、《深淵行者》、《無名偵探》、《情聖2》、《渴望生活》等十多部作品。翟天臨學霸人設的崩塌,導致《歡樂無雙》、《局外人》、《買定離手我愛你》、《裸漂》等影視劇也前途未卜。趙立新除了《光榮時代》,還坑了《南煙齋筆錄》、《愛我你敢嗎》、《人民的財產》、《絕密者》、《風聲》、《風雨送春歸》等劇。未來這些影視劇想要順利播出,很有可能都會走上「AI換頭」之路。
真「AI換頭」不需要演員補拍
但耗時費錢一分鐘需上萬元
那「AI換頭」到底是怎麼換的呢?隨著《光榮時代》的播出,人們對這項技術充滿了好奇。
幾位業內人士對搜狐娛樂透露,「AI換頭」原理其實非常簡單,就是一個動作捕捉的過程,把A演員的臉部信息捕捉下來,套在B演員的臉上,這個新臉就會動起來。事實上,「這種技術並不新鮮,動作捕捉若干年前就有,只不過受制於計算機能力,和這個技術編程的精度還達不到,一直以來都沒有廣泛應用。」如今各方面計算機水準都上來了,加上「問題藝人」催生的影視劇重拍現象,才使得這一技術進入到人們的視野。
如今已經播出的幾部影視劇,其實都算不上真正的「AI換頭」,只能算是「換人」,如《傳奇大亨》、《大秦帝國之崛起》、《不可思議》,以及之前的《巴清傳》,都曾傳出演員在綠幕前補拍的新聞。
「真正的『AI換頭』並不需要演員補拍戲份,只需要把他一整張臉360度捕捉下來,就可以替換了。目前來說,「真正應用到『AI換臉』這個技術的只有《速度與激情》中的保羅,」特效師小林說,「《光榮時代》嚴格意義上也不算,畢竟有一部分戲黃志忠還是重拍了,就最後呈現的效果來說,更像是用補拍的素材摳像合成的。」不同於《傳奇大亨》的是,《光榮時代》只是換了腦袋,這種操作方式最大程度上減少了穿幫,但因為光線原因,觀眾還是會看到摳圖痕跡。
那為何這些影視劇不做真正的「AI換頭」呢?特效師小林覺得,一方面是大多數影視劇重拍都事出突然,並非一開始設計好的,所以並沒有足夠的動態素材可以做「AI換頭」。另一個主要的原因在於「AI換頭」耗時費錢,「一個簡單的鏡頭要牽扯到五六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一個人工,這五六個人有時候一天最多只能做十幾秒。價格一般都是按時長算,每個公司的標準不一樣,一分鐘幾千或上萬都有可能。」如今電視劇動輒50+集,出事的「問題藝人」又大多是主要角色,在影視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不是誰都可以承擔這個損失的。而且,「一部電視劇保守估計得花5個月才能完工。」
相比要而言,請演員在綠幕前補拍後再合成似乎更划算一些,也是當下「換頭」劇最主流的選擇。但這種操作對素材的要求比較高,需要幕後團隊完全還原當時的光線,演員完美復刻被替補演員的表演,否則就會出現違和感,大大降低作品質量。
就目前來看,大多數「換頭」劇並未做到這一點,更像是一種交差,成功播出就算完成任務。
「AI換頭」引發行業焦及法律問題
製作方需從源頭解決問題
隨著越來越多「AI換頭」劇的出現,由此引發的一些行業及法律問題,也在衝擊著人們的認知。
有人擔憂,如今這些影視劇大張旗鼓的「換頭」,會不會催生出新的「摳圖演員」。想當年配音也是作為一種補救手段被應用於影視劇,到如今配音卻成為一種影視劇標配,使得影視行業出現了一批連台詞都說不利索的演員。此外,「AI換頭」面臨的法律風險又該如何解決?
針對上述問題,幾位業內人士都持樂觀態度,在他們看來,當下雖然有濫用配音,摳圖等亂象,但大多數演員還是非常在乎自己的名聲,加上廣電管控,平台限制,不可能有人主動利用「AI換臉」去拍劇,況且這項技術還未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相信演員和製作方都不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對於其中涉及的法律問題,曾負責《錦繡未央》侵權案的王國華律師表示,影視劇作品創作相對於其他作品創作要複雜的多,所投入的資金數額也較高,有些影視劇作品,涉及的投資額數千萬,個別影視劇的投資達到數億資金,參與的演員眾多,但參差不齊。個別演員產生負面信息,極有可能導致該部影視劇被禁播,或導致影視劇受到貶損,而產生巨額的經濟損失。對於影視劇投資方來講,消除負面影響,確保影視劇正常播出,避免負面評價,更換演員是無奈的避險方式,包括使用技術手段「AI換臉」,這種行為本身並不違法,應該不屬於侵犯肖像權行為。但也有律師持相反方向,認為擅自將演員臉部換成他人面容,本身就存在侵犯當事人的肖像權,同時也侵犯了其創作作品的名譽權,若以法律維權,電視劇或將難逃停播風險。
不得不感慨,「AI換頭」劇命運實在太坎坷,換或不換,都面臨一堆麻煩。所以說,與其事後被迫「換頭」,製作方也許應該學會防微杜漸,用更嚴格的標準來遴選演員。唐德影視因為《巴清傳》中兩位主演的不當行為吃了大虧,之後他們就做了很多防範措施,比如在影視劇籌備階段,加強對演職人員的背景調查,在合同中進一步明確了演員人員的責任,如果因為演職人員導致劇無法順利製作、發行或播出,演職人員要承擔所有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