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年春節已經到了,一年忙到頭,總得跟家人吃頓好的。雖然今年因為武漢的原因,導致大家都不怎麼出來逛街了,也失去了往年過年的熱鬧了,但是甭管怎麼說,民以食為天,吃飯、尤其是過年期間,大年三十的這頓年夜飯是必不可少的!那麼今天李夫子就跟大傢伙聊一聊咱中國人的老傳統——「年夜飯」。因為中國太大,所以每個地方的年夜飯習俗也不太一樣。過去有句老話叫「隔河不下雨、十里不通風」,意思就是這個村跟那個村都不一樣,以「吃餃子」來舉例,有的地方就覺得必須要吃「肉餃子」,代表這一年富富裕裕;有的地方就覺得必須要吃「素餃子」,代表這一年素素靜靜的,沒有什麼煩心事!所以這個沒有一定之規,大傢伙覺得符合團圓的氛圍就非常的好。
年夜飯的由來
中國人小時候都聽過「過年」的民間傳說,說是有個叫「年」的怪獸兇猛猙獰,平時住在深山老林裡邊,到第365天了,它出來了,到村裡邊吃人類。由此可見,這怪獸「年」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個吃年夜飯的動物,但人肯定是不願意讓它吃,所以每到「年」出現的時候,家家戶戶關門閉戶,這叫「過年」。這傳說大概每個人都聽說過吧!但是往細了說,躲避怪獸跟吃年夜飯有什麼關係呢?其實是有關係的。老百姓雖然躲在屋子裡了,但是怪獸「年」就在屋子外頭徘徊,人們覺得吉凶未卜,這頓飯也背不住就是這輩子最後一頓了。所以家家戶戶想盡方法烹飪的格外豐盛,吃點好的。全家人躲在屋裡邊吃年夜飯之前,先得祭拜祖宗,求祖宗保佑這個「年」別上自己家吃人。祭拜完了之後,開始吃飯,吃完飯了,這怪獸還在外頭,一家人膽戰心驚,都不敢睡覺,就只能聊天壯膽,等著「年」跑了,才敢上床睡覺,這就是所謂的「過年」!
當然這都是民間故事,大家聽聽就好,千萬別當真!但是,年夜飯有史料查證的由來,其實是起源於慶祝豐收。《爾雅·釋天》中寫道:「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這個意思就是所謂的「年」就是莊稼成熟的日子。每年莊稼成熟一次,所以人們就把「年」當作豐收的象徵,有了糧食,大夥聚在一塊,來點好菜,享受享受,久而久之就有了每年吃一次年夜飯的習俗。正是因為每年只有這麼一次,所以年夜飯是中國人最講究的一頓飯。
年夜飯起源於「慶祝豐收」
那麼「年夜飯」具體是從哪個朝代開始吃的呢?西晉有一本《風土記》,其中記載道:「除夕夜,酒食相邀呼為別歲,夜達旦不眠為守歲」,意思就是說除夕夜約著一起喝酒吃飯叫告別舊歲;半夜還不睡覺,叫守望新春!這就證明了最起碼在西晉時期人們就已經有吃年夜飯的傳統了,而且跟現在一樣也要守歲。作家梁實秋在散文里寫道:他小時候最怕守歲,因為小孩子熬不了夜,晚睡很痛苦,但是長大了,慢慢體會到了過年的韻味。
年夜飯的熱鬧
說起年夜飯,最大的規矩就是「團圓」。古代人們認為這頓飯吃了能辟邪,所以全家老小得聚在一塊吃,這樣新的一年都能吉祥如意。為了吃這頓團圓飯,外地的兒女親戚都得趕回家,要是實在有人不能回家,家人也得給他留個空座,擺好了碗筷,權當是全家團聚。除了要求合家團圓,年夜飯的每道菜也都很講究,大江南北都不一樣!就比如以「天津」來說,天津過年是個開心的事情,每逢過年,年味都很濃,從一進臘月開始,聽著小孩們零零星星放炮,為什麼是零零星星?像李夫子小時候買炮,都是去雜貨鋪門口買鞭炮,拿紅紙包著一包,裡面大概有100個或者200個小鞭炮,小孩也沒什麼錢,買這麼一包把它拆散了,放在口袋裡邊,拿著一根蚊香或者是粗的白棉繩子給點著了,一邊吹著一邊走,把它滅了,掏出一小鞭炮來,蹭著火花一點一扔,所以說胡同裡邊零零星星都是孩子們啪啪的放炮聲,很開心。
而到了年三十就開始熱鬧了,比如穿新衣服,之前買新衣服,買新皮鞋,買一些東西都是為了過年準備的,這衣服即便買了倆月了,買了仨月了,也不能穿,非得等年三十才穿,寓意「新年新氣象」!而到了吃飯時,這就更熱鬧了。各種好吃的東西,提前燉的肉、蒸的麵食等等,全都等到年三十開始吃。這頓飯除了各種涼菜、熱菜之外,必不可少的就是「餃子」。對天津人來說,晚飯這頓餃子,也就是年三十的餃子,要吃肉餡的。但是等到了夜裡12點以後,鞭炮齊鳴,到了大年初一,這頓餃子就要吃素的,不允許有肉。有些講究的家庭,素餃子裡連蔥姜蒜和韭菜都不能放。因為都屬於葷的。而且有些家庭吃餃子是早晨四五點鐘,有的則是夜裡12點。
大江南北年夜飯
北方過年一定要吃餃子,因為餃子長得挺好看,像元寶一樣,一盤一盤熱氣騰騰端出來。不過煮餃子也有講究,最忌諱的就是年三十煮餃子煮破了,因為煮破了不吉利。所以說包餃子的時候誰要是手藝差一點,也不讓她包。萬一她包完之後漏餡,煮完之後這一鍋就成菜圓子湯了,這也不好看。餃子端出來,這就代表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滾來。」 李夫子是安徽人,我們這邊包餃子都會包一個硬幣進去,取個吉利,誰如果吃到了帶硬幣的餃子,就寓意著他明年要發財了。
年夜飯除了「餃子」之外,主角就是「吃肉」,年夜飯家家戶戶都得吃肉。李夫子覺得吃肉吃的最豪爽的是東北人,東北人要求除夕必須得有四大件兒,有雞、魚、排骨、肘子,這四道菜是一個不能少,其餘還有小雞燉蘑菇、豬肉燉粉條、殺豬菜,家裡的肉有一樣是一樣全都端上了年夜飯的餐桌。而南方人年夜飯吃肉也有講究,就比如重慶地區的「土家人」,除夕年夜飯得吃「扣肉配糯米」,因為這道菜的原料五花肉跟糯米在過去條件不好的時候,很難得。而且這道菜它工序複雜,能展示廚藝,做的是香軟可口、鮮美多汁。所以年夜飯每家掌勺的都得大費周章做這麼一道扣肉,慰勞家人。
廣東過年要吃「豬蹄配髮菜」,這菜名很吉祥,叫「發財就手」,因為廣東人做生意的多,所以餐桌上要圖個吉利。吃年夜飯,既然有愛吃肉的,自然也有愛吃素的。比如蘇州一帶人,據說年夜飯餐桌上要有黃豆芽,因為黃豆芽也叫「如意菜」,吃的是順心、如意,還得有芹菜,寓意「勤勤懇懇」,表達來年越過越好。還有的地方愛吃豆製品。比如安徽的祁門,年夜飯有道菜叫「和氣生財」,是由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熬出來的,鮮嫩爽口。為什麼吃豆腐?因為豆腐的諧音叫「多福」,而且幾位原料一起煮,有「中和」的意思,吃了來年和和睦睦,和氣生財!那還有一些地方年夜飯要上兩條魚,一條是完整的大鯉魚,這個是只能看、不能吃,主要是為了敬祖宗用的,也是為了表示年年有餘。另一條是鰱魚,這條可以動筷子吃,象徵連子連孫,人丁興旺。
各個朝代的年夜飯
看李夫子說了這麼多,各位小夥伴應該也有感覺,平日裡咱們可能也吃魚、吃肉、吃豆腐,但平平常常的食品到了春節搖身一變,各有各的做法、吃法,各有各的寓意,吃的還是這塊肉,心裡邊就有一番不一樣的滋味了,這就是「和和美美」。可見,為了年夜飯,中國人花了多少的心思,雖然咱們現在年夜飯吃的非常豐富,要什麼有什麼,但是在古代就算你又有錢又肯花心思,你很多東西也不一定能吃得到,只能有什麼吃什麼!就算食材有限,講究的古代人也能把年夜飯玩出花樣來。剛才跟大夥說了,從西晉開始,除夕就有約吃飯的習俗,西晉最大的特點就是除夕的時候要釀「屠蘇酒」,「春風送暖入屠蘇」。「屠蘇」其實是房屋、茅草房的意思。屠蘇酒也就是「家釀藥酒」的意思。晉朝的時候大夥都喜歡美容養生,所以愛喝!年三十的晚上,晉朝人把大黃、花椒、桔梗等等藥材浸泡在井水裡面。大年初一早上起來取出來泡到酒裡邊,小輩先喝、長輩墊後,相傳喝了之後,神清氣爽,身體倍兒棒。
唐朝吃年夜飯也很有意思,傳說唐朝有一種名字特別吉利的果盤,專門在除夕夜吃,叫「百事吉」,它是用柿子跟橘子堆成金字塔一樣的小山,再在中間插上一根柏樹枝,這樣「柏樹」、「柿子」、「橘子」放一塊兒,諧音「百事吉」,吃得就是新年的大吉大利!說起唐朝過年,裡面還有個故事,話說貞觀6年的臘月,唐太宗李世民輕車簡從,來到了長安郊外的監獄裡邊,探視囚犯。據記載,這一年有將近400個死刑的囚犯,這是經過大理寺審訊入獄的,唐太宗一間牢房、一間牢房挨個探視,唐太宗問他們被關在這裡的想法,死囚紛紛表示:「我犯了罪,關在這裡不冤枉,伏法問斬心甘情願。」唐太宗很感動,覺得他們認罪態度端正,於是立一個君子之約:讓死囚們回家過年,跟家人團聚,吃一頓年夜飯,但明年秋天莊稼有收成時得回來服刑。囚犯們聽了之後很感激,就回家了。第二年秋收,囚犯們全部遵守約定回到監獄,李世民也非常的開心,就赦免了他們的死罪。
大家想一想,古代的皇帝和囚犯的地位,那是天上地下,但是說起過年,想到的還都是回家團聚、吃年夜飯。除夕的這頓飯就像是風箏的線一樣,飛得再高,還是牽掛著家,牽掛著親情跟愛情。有沒有錢不重要,過年回家吃飯的心情是一樣的。
等到了南宋,年夜飯跟之前比就有點變化了,什麼變化呢?在唐朝、北宋的時候,貴族們都愛吃羊肉,豬肉吃得少。《資治通鑑》裡邊有記載說:「飲食不貴異品,御廚止用羊肉」。意思就是說皇上吃珍奇異獸不好,御膳房做羊肉就可以了。但是到了南宋時期,北方養羊的地方被金國占領了,羊就少了,該怎麼辦?過年期間,大家羊肉吃的就少了,豬肉就吃的多。雖說南宋不算是太平盛世,由於戰亂頻繁,羊肉都吃不上,但這些艱難困苦無法戰勝宋朝人「食不厭精」的吃貨精神。宋朝年夜飯有這麼一道菜是必須要吃的,叫「春盤」或者是「五辛盤」。
用大蒜、韭菜、香菜、油菜在盤子裡擺出好看的造型,配上胡椒、花椒就做好了。因為食材 全都是胡椒、花椒、大蒜、韭菜這類重口味,所以起名叫「五辛盤」。做好之後在盤子的正中央插上一炷香,香上擺一個漂漂亮亮的紙花,「春盤」就算是做好了。做好之後先要拿出來祭拜祖宗,祭拜完畢,把盤子上面的香和紙花拿掉,端上餐桌。唐朝就非常流行「五辛盤」。到了宋朝,老百姓在這裡邊又加上蘿蔔、生菜、豬肉,青白相間,色香味俱全。除夕既可以祭祖,又是年夜飯的一部分,所以被人們稱作「春盤」。
所以無論是什麼朝代,有什麼吃的,年夜飯都是一年中最隆重的家宴。就算是蘿蔔青菜也得擺出架勢,焚香插花,誰先吃誰後吃都有規矩。年夜飯講究的不僅僅是佳肴的滋味,更是人們對生活的期盼與祝福。你對生活有怎樣的期盼?你再看看除夕夜的餐桌,也就盡在不言中。清朝皇帝們的年夜飯特別能體現這一點。你比如說努爾哈赤入關的時候,希望後輩們憶苦思甜,所以規定除夕夜要吃素餃子,但是素餡餃子吃起來規矩特別多。首先太監得用「三羊開泰」的瓷碗盛餃子,不能多,不能少,只能盛6個。盛好了,這碗也不能亂放。皇上吃飯那桌子上有字,就是「吉」,你必須得把瓷碗擺在這字上才能吃。總共6個餃子,這6個餃子只能吃5個,留下一個送到佛堂上供,吃完之後,這些碗筷、杯盤,還有吃不完的點心佳肴皇帝就賞賜給文武百官。所以這不是吃餃子,這是皇帝對勤儉治國的美好願望。餃子是好東西,清朝上到皇親國戚,下到黎民百姓,過年的時候都得吃一頓,《燕京歲時記》記載清朝的年夜飯「是日,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其中煮餑餑就是煮餃子的意思,就是全國各地都一樣,過年都吃餃子。 這跟咱們當今的年夜飯習俗已經是非常接近了。
年夜飯的意義
年夜飯它不僅僅是簡簡單單在除夕晚上吃的飯,更是家人團聚、是辭舊迎新、是一年忙到頭的自我犒勞,這麼一頓難得的大餐,當然值得好好的講究。一年那麼長,盼了很久才度過長長的嚴冬。到了冬與春微妙的分界線,過年上桌吃年夜飯,哪怕過去的一年有什麼不盡人意的地方,飯桌上歡笑一番也就忘乾淨了。那麼各位小夥伴,今年的年夜飯大家都是怎麼吃的呢?歡迎各位小夥伴拍照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