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珍貴饋贈,它能讓人咀嚼美味佳肴,發出優美動聽的聲音,露出迷人的微笑。那麼,如果出現齲齒、鬆動等問題,該怎麼辦?是治?還是拔?
當牙疼得厲害的時候,很多人就想一拔了之,反正人有28~32顆牙齒,少一顆也沒關係。然而,實際上並沒那麼簡單。
少一顆牙影響一大片
牙齒缺失後會對很多功能產生影響,比如咀嚼功能受損,沒有嚼碎的食物直接進入胃腸道,會加重胃腸道負擔;牙齒缺失後影響美觀和發音功能。
即使是單個牙缺失,牙齒相互之間的力量傳遞也會被打破,造成鄰牙的傾斜和對頜牙的過長,傾斜移位的牙齒會進一步干擾咀嚼運動循環,最終導致咬合干擾或創傷。鑒於牙齒拔除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所以能夠保留的患牙要儘量保留。
幸運的是隨著口腔醫療技術的發展,很多過去認為不能保留的患牙現在通過治療能夠恢復原有的功能。
比如說以往認為必須拔除的殘根,目前通過根管治療加上樁核冠修復就可以恢復原有的功能形態;比如有牙周炎的患者也可以通過牙周系統治療,控制牙周炎症,阻斷牙周炎進展,減少患牙的鬆動,恢復患牙部分甚至全部功能。
一味強留也是誤區
在實際生活中,還存在著另外一種認識,那就是許多患者認為只要是嘴裡的牙齒,不管破壞到什麼程度,只要患牙沒有脫落就全部要保留,即使不能用也不肯拔。
甚至有的患者,在牙齒已經脫落的情況下,仍然把患牙插回由肉芽組織組成的牙窩內。完全不理會這樣做是否可行?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決定患牙是否保留呢?
對於患牙保留的標準,一般主要基於兩方面考慮:一方面是患牙是否有炎症,這種炎症是否可以治療,是否可以控制,是否能夠維持口頜系統健康;另一方面要考慮患牙經過治療後能否全部或者部分恢復功能。
功能再好的牙如果不能控制炎症,不能維持健康,那麼最終還是要脫落,而脫落過程中會對牙齒的周圍組織帶來很大破壞;另外牙齒的保留必須能夠恢復功能,有時殘根過短,如果不能利用,不能恢復功能,也是要拔除。
就算是完好的牙齒,如果不能實現應有的功能,那麼這樣的牙齒保留也沒有意義。例如有些「完好」的牙齒會影響整體功能,這樣的「好」牙也必須拔除。也就是要有整體觀念,不要因為追求個別牙的保留,損傷口頜系統整體效果。
「壞」牙不拔會有哪些危害?
1、損傷口腔黏膜
由病牙引起的、固定在一個位置的長期反覆摩擦,會讓嬌嫩的口腔黏膜吃不消。
2、容易導致崩牙
長期蛀牙如不及時處理,不僅容易誘發牙齦炎、牙髓炎,還有可能波及牙周,引髮根尖周炎,疼痛難忍之餘,使得牙槽骨漸漸被吸收,牙齒出現鬆動,一旦咀嚼硬物易崩牙或脫落。
3、影響咀嚼功能
有些因裝假牙而需拔除的牙,若不拔,會影響義齒的修復,並造成咬合關係紊亂,引起牙周病、顳頜關節疾病,影響咀嚼功能。
4、導致口腔癌變
有些不能修復的殘根、殘冠,會刺激舌、頰黏膜,形成潰瘍或白斑,這些長期不良刺激可導致口腔內的癌變。
彌補缺失牙 要找對方法
缺失牙有百害而無一利,因此牙齒缺失後應當儘快修復,現在做的比較好的修復方式是種植技術。
種植技術就是將純鈦的種植體植入缺牙區的牙槽骨。待種植體與骨結合3~6個月後,再完成種植體上部結構修復。由於種植體的組成結構形態與天然牙類似,具有較多優點:可以更好地保留牙槽骨,比較美觀、舒適,使用壽命基本上接近天然牙。
存在的問題是:與天然牙相比,由於種植體與軟組織不能有效的結合,種植體周圍牙齦內缺乏阻止炎症進展的屏障,因此種植義齒對口腔衛生維護提出了更高要求。
採用種植義齒患者需要更加重視牙周維護,定期洗牙,認真刷牙,另外由於種植義齒與天然牙相比還缺乏生理動度,還需要定期檢查咬合,必要時及時調整。不過,這些問題都不影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