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半夜睡不著,於江邊寫下一首曠達詞作,讀完豁然開朗

2019-08-30     慶余

蘇軾的一生,非常坎坷,經歷了北宋仁、英、神、哲、徽五個帝王時代,政治上大起大落。坎坷的仕途經歷,讓蘇軾得以融合佛、儒、道三家思想,最終形成了曠達之思。而縱觀蘇軾的詩詞,這種曠達之思不勝枚舉。面對離別,蘇軾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遭受風雨,蘇軾說:一蓑煙雨任平生。被貶惠州,蘇軾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詞《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便是蘇軾的一首曠達詞作。這首詞蘊含著蘇軾的曠達之思,尤其是結尾10字,讀完可以讓人豁然開朗。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後,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後來,他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取名為東坡,並修建了雪堂。

這首詞便是蘇軾一次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卻無人開門,只好靜立於半夜的長江邊,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詞。全詞集寫景、敘事、抒情、議論為一體,語言暢達,格調超逸,是蘇軾詞作的典型特色。總的來說,這首詞體現了蘇軾獨特的個性和真情,將他的曠達之思展現的淋漓盡致。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詞的開篇兩句「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意思是說,深秋之夜,蘇軾在東坡雪堂飲酒,醉而復醒,醒了又飲。當他回到臨皋亭的時候,好像已經是半夜三更了。從「醒復醉」,到歸來時的「仿佛」,說明蘇軾處於一個醉眼朦朧的情態,可見這兩句把他縱飲的豪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緊接著「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意思是說,屋裡的家童鼾聲如雷,蘇軾反覆叫門都不應,他只好拄杖佇立在江邊,聆聽那江水奔流的聲音。這裡蘇軾能如此清晰地聽到門裡家童的鼾聲,說明半夜三更,四周萬籟俱寂。所以蘇軾亦能悠悠然「倚仗聽江聲」,產生無限的感慨。於是便能很自然地引出下片的內容。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分別化用了《莊子·知北游》中「汝生非汝有也」句和《莊子·庚桑楚》中「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句。它的本意是說,一個人的形體精神是天地自然所賦予,此身非人所自有。為人當守本分,保其生機;不要因世事而思慮百端,隨其周旋忙碌。這裡則指,蘇軾認為他長久以來身在宦途,身子早已不是自己所有。什麼時候才能忘卻追逐功名的心呢?

最後三句「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意思是說,夜更深風更靜了,江上水波不興。我真想乘上小船從此消逝,在煙波江海中了卻餘生。從蘇軾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來看,他的思想無疑發生了重大轉變,結尾的10字便,便突出了他由積極用世轉向消極低沉,又轉向最終的追求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

綜觀蘇軾的這首詞,最需要我們注意的,便是他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的曠達之思。「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既飄逸又富有浪漫情調,恐怕也只有蘇軾這樣曠達胸襟的人才能寫出。讀後可以讓人豁然開朗。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BRd62wBJleJMoPMmxJ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