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任正非、楊瀾…為什麼這些名人都把孩子送去美國讀大學?

2019-09-23     美藤國際教育

幾乎每隔一段時間,手機就能接收到「某個明星或者名人送孩子出國讀書」的新聞。

其實,只要你稍加留心,就會發現把孩子送去留學在明星、名人的圈子裡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

劉歡的女兒在美國紐約讀導演系,李開復的女兒李德寧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賭王的兒子何猷君是麻省理工學院的高材生……還有馬雲、任正非等,所有你能叫得上名的人物幾乎都選擇了把孩子送去了國外讀書。

他們的孩子都去了美國哪些大學?他們的教育選擇是否值得我們借鑑?

今天美藤國際為大家解疑答惑。

那些送孩子去美國的名人

任正非

女兒姚安娜 哈佛大學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是今年的熱門話題人物。

去年11月,世界十大奢侈舞會之一巴黎名媛舞會上,任正非的小女兒姚安娜(Annabel Yao)首次亮相。

據說巴黎名媛會是被《福布斯》評為「全球十大奢華晚會」的成人禮舞會,門檻頗高,每年只有20餘個名額。

除了顯赫的家世之外,還需兼備出色的教育背景、高尚的品格修養、心繫世界的公益精神。也就是說,要想進入巴黎名媛舞會,本人必須足夠優秀。

姚安娜能在這個舞會嶄露頭角,正說明她「實力爆棚」。

她本人有多麼優秀呢?

2017年以ACT滿分36分的好成績被哈佛大學錄取,主修計算機和統計。

任正非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的採訪,談到家庭和孩子時,說道:其實小孩們都是靠自己的努力,自己對自己要求很高。

劉墉

兒子劉軒 哈佛大學

女兒劉倚帆 哥倫比亞大學

現居美國的劉墉,縱橫藝術界幾十年,跨界在繪畫、寫作、演講、公益等多個領域。

寫作上,他的作品暢銷幾十年;繪畫上,他曾應邀在世界各地舉行個人畫展近30次,作品被美國諾克斯維爾市政府、德國亞東博物館、美國加州工藝博物館等地收藏……

但他更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家和父親,把兩個孩子全都送去了美國名校。

兒子劉軒幼年隨他移居美國,中學時就讀的是有「小哈佛」之稱的史岱文森高中(Stuyvesant High School),而後入讀茱莉亞音樂學院(The Juilliard School),一路讀到哈佛心理學博士。如今是心理學者、知名作家 、「我是演說家」冠軍。

女兒劉倚帆,14歲以優異成績獲得美國「布希總統獎」,高中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系。最後,在世界頂尖的沃頓商學院攻讀MBA,並且全程拿到獎學金。

楊瀾

兒子吳所謂 哥倫比亞大學

楊瀾在《留學改變了我的世界》一書中寫道:

「2014年秋天,我送兒子到哥倫比亞大學讀本科。對我來說,這似乎是一個新輪迴的開始。

1996年,我從哥倫比亞大學拿到碩士學位,離開紐約的時候,《紐約時報》財經版在頭條位置上出現了這樣的標題:《27歲的脫口秀主持人將改變中國電視》。在那張照片里,長發飄飄的我實際上已經懷孕了。

隨著兒子來到這片土地上求學,我似乎又回到了原點,雖然這個原點在時空的走廊里已前行了18年。」

楊瀾選擇讓兒子同樣就讀哥倫比亞大學,不正是對自己曾接受過的美國教育的一種認可嗎?

馬雲

兒子馬雲坤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教師節那一天,馬雲正式卸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的消息在朋友圈刷了屏。

在中國電商巨頭阿里巴巴成立20周年之際,馬雲回歸他最看重的身份——馬老師。

曾經做過6年老師的馬雲,不但多次對媒體表達過「教師是我最喜歡的職業」,更是直接創辦雲谷學校付諸實踐。

馬雲曾告訴報名雲谷的家長,「我們這兒沒有高考指揮棒和升學率,我們的孩子估計很難考國內的重點初中,也很難考重點高中。

但是,我希望雲谷的孩子升入高中以後,經過三年的學習和積澱,在選擇大學的時候不是為了升學、就業去選擇大學,而是遵循自己的內心、按自身的興趣和專長,放眼世界去挑選大學。

當然,我也希望我們的孩子能進入哈佛、史丹福、牛津這樣的世界名校深造。」

想必也是基於這樣的教育理念,馬雲把兒子送到了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讀書。

只有這些名人選擇把送孩子去美國讀書嗎?當前的社會大環境下,答案當然是NO!

高凈值家庭,大都選擇送孩子留學

古有孟母三遷,今有海外求學。

一方面,教育的價值在過去幾十年被持續驗證,無數家庭通過接受高等教育改變了命運;另一方面,經濟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對人才的要求不斷變化和提高,社會競爭壓力使得家長必須重視子女的教育成長,以適應未來社會的要求。

FT中文網聯合英國文化教育協會,針對中國家庭的子女教育選擇,發布了《2018 年中國家庭子女教育與國際化人才培養研究報告》。

此次研究中,綜合家庭資產和個人月收入兩個因素,將受訪家長按經濟實力劃分為三個群體,如下:



不同經濟實力的家庭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差異,通過對他們子女留學情況的研究,可得出兩個重要結論:

家長經濟實力越強,越認同留學意義

富有家庭對子女出國留學最為堅定。計劃留學或已經留學的比例達到了 77%,僅有 8% 的富有家庭家長明確表示沒有留學計劃。

中產家庭和富裕家庭中計劃送子女留學或已經留學的比例分別為 44% 和 61%,雖低於富有家庭,但總體也處於較高水平。

家長海外經歷越豐富,越願意孩子留學

國際化人才培養不是「距離產生美」。

在國外有過留學、工作、生活經驗的家長中,非常期望將子女培養成為國際化人才的比例達到47%,而這一數值在僅有海外旅遊經歷和無任何海外經驗的家長中分別為 40% 和 32%

除了這些,調查還顯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經濟實力更強的家長,其海外經歷往往更加豐富和深入。

51% 的富有家庭家長有過海外留學、工作或生活的經驗,對海外的情況有更深入的了解,而這一比例在中產家庭和富裕家庭中僅為 16% 和 34%。

由以上,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越早吃到「留學福利」的家庭,越願意把孩子送去留學,他們在子女的教育選擇上也更值得我們借鑑。

試問,如果他們自己沒有從海外留學的經歷中,獲得有益於成長和發展的東西,會傻乎乎的成為美國教育的擁躉者嗎?

還有,網絡上那些看到「夸美國教育好」就跳腳、嘲諷的「鍵盤俠」,如果有條件和機會真的不會送孩子去美國學習嗎?我看未必。

在全球化趨勢的背景下,國際化人才已經是中國家庭子女教育中重要的培養目標。目前,留學的一個真實現象就是:

越來越多的優秀學生選擇留學

資深媒體人董郁玉曾在紐約時報中文網發表文章《我要送兒子去美國讀大學》,文中寫道:

「還在初二,我兒子班級中就開始有人出國去讀中學了。

剛升入高中,兒子所在學校曾借開家長會之機,統計有多少學生想在三年後棄考中國大學而直赴國外讀大學,結果當時有100多名家長表達了這種意向,大體占整個年級學生總數的四分之一。

我兒子在上初中時,成績穩定在其班級前列的頭四名男生,全部以出色的成績升入本校高中。這四個人全部選擇了出國讀大學本科,其中一人已在高一學年結束後,申請進入了美國一所著名私立高中。這四人之外,還有一位同樣升入本校高中的特長明顯的學生,也被新澤西一所私立高中錄取。

我兒子所在的北京四中,今年有70多人直接投考國外大學。據學校負責老師介紹,在這70多人中,有90%多的學生被美國排名前30的大學錄取,這還不包括那些在高一或高二出國就讀高中,在國外參加考試的學生。

我兒子的高中班級中,一名當年崇文區的中考「狀元」,也是在高一學年一結束,就出國讀高中去了。」

從這段文字,我們能提取到兩個信息:

初、高中留學越來越普遍

中國家長有一句常用語:「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實際上中國當前的教育體制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

資中筠先生的短文《唯有思想是不能用錢砸出來的》關於中國教育有這麼一段話:如果說,當年像楊振寧、李政道他們是在中國小學到大學打下基礎,到美國進一步深造的話,現在中國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體制已無法提供那樣的基礎教育。

中國的教育體制確實存在諸多弊端,但中國家庭在孩子教育成長上的追求卻越來越高。

既需要獲取優質的教育資源,又希望孩子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和快樂成長。

所以,有眼光有條件的那批人,在一部分家庭對中美教育持觀望態度的時候,早早的就把孩子送去了美國,做到了真正的「贏在起跑線上」。

「躲避高考」的留學觀念早已過時

出國潮流中,無論以中國的眼光還是以美國的標準,並非所有學生都是可造之材。但一提到留學就認為是「躲避高考」的觀念早已過時。

拓展國際視野、豐富人生經歷、學習國外的先進知識、未來就業前景更好……越來越多的家庭被國外教育體制吸引,傾向於孩子通過留學實現自我提升,成為國際化人才。

正如董郁玉說的那樣:很難單純用躲避高考來形容這些出國讀高中和大學的中學生們。

這些選擇出國讀中學和大學的學生中,不敢說全部——但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有升入北大、清華的學習實力,並非誇張。

所以,美國教育的魅力在哪裡?為什麼吸引了這麼多人為它代言?

下面我們具體聊一聊:

美國教育值得稱道的點

在美國,學生能找到真正的興趣

無論是高中還是本科,美國的教育鼓勵學生靈活地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探索不同的領域

《我要送兒子去美國讀大學》文中提到的那位當年崇文區的中考「狀元」表示,經過一年的國外學習,她的觀念已經發生變化,「原來只想著能上一所排名靠前的大學」,「現在想的是要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大學選擇你的同時,由你去選擇大學。這樣一個雙向的過程,更有助於學生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獲得真正的成長。

在美國,學生能學會真正的思考

在美國,作業的考察,主要目的在於啟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大膽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而中國的學校,每天的作業基本是有「標答」的,更傾向於讓學生去記憶課本知識。

美國的素質教育非常重視學生的溝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創造力。而中國當前的應試教育更多的落腳於「死記硬背」,非常不利於孩子形成獨立人格。

在美國,學生有更多成長的空間

美國的博雅教育很接近教育的本質,會給學生更多生長的空間,讓學生自己認識到,想往哪個方向走,往這個方向走需要具備什麼能力,想獲得這些能力需要怎麼做。

比如:國內的教育體制下,大學選擇了專業就比較難改變,而且大一就直接鑽進專業的學習中去,沒有機會探索其他感興趣的知識,對孩子的發展很容易產生遺憾。

但是在美國,沒有人去給你設限和做規定,你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點去尋找,如果你發現自己對某一類專業確實不感興趣時,完全可以換成另一類專業。



最後,是所有留學家庭都會關注的一個問題:

是不是所有送去美國的孩子都能成才?

這裡,我用董郁玉的兒子董一夫,回應父親的文章《我要去美國讀大學》中的最後一段話作答:

一個「海歸」姐姐對我說:「千萬別以為到了美國就自然會說英語。」這句話,我記住了。同樣,我知道,到美國讀大學,也並不一定就會用好美國的教育資源。我老爸把我送出國門,修行當在我個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B4dc20BJleJMoPM5ps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