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寶地
廣西平南縣鵬化山風水寶地
廣西平南縣鵬化山的山峰,除了主峰西山,還有周邊和境內的東皇山、北帝山、筆架山、點秤山、鏡屏山、仙台山、大旗山、閬石山、龍鳳山、大曆山、金剛山、楊梅山、麒麟山、臥望山、上課頂、大花頂、墨斗頂、獅軍頂、亞婆攬孫、將軍排座以及羅恆峰等等。
鵬化就是有上述這麼多的崇山峻岭,那麼就必然會結作出很多的風水大地。神秘的風水,神秘的傳說,千百年來,就一直吸引著眾多的外地人到鵬化來尋龍覓穴,安葬先祖,以求紀念和庇佑。為了讓外界更多的朋友了解鵬化,現作者對鵬化的風水地理名山簡單粗略的描述幾處,與海內外風水愛好者同探討,共雅賞。
麒麟,是古代一種猛獸,是獸中之王。傳說大自然百獸之中就只有它是與人類和睦相處,它是人類不受其他惡獸攻擊侵害的保護神。自古以來,人們視麒麟為吉祥之神物,故民間很多農戶的廳屋,人們都喜歡用紅紙寫上「麒麟在此」貼在正中牆上,以避邪惡。民間盛大節日和喜慶大事,人們都喜歡「舞獅」,其實,此項活動,最早源於「舞麒麟」:,現今平原地方和城鎮所舞的「獅」,是從「舞麒麟」演變而來,有人稱之為舞「大頭狗」,而在鵬化人們所舞的「獅」才是原原本本的「舞麒麟」。為什麼鵬化山人不喜歡舞「大頭狗」而喜歡「舞麒麟」呢?很可能就是因為崇尚本地有一座形似麒麟的麒麟山之緣故吧!
麒麟山,位於思洪、大山、大鵬三村山嶺交界處,它處在鵬化山的中心地帶,是西山主峰發出的一條主幹龍。其山勢形狀,與眾山大不相同,它是主峰,是在高山泥嶺之上拔地而立起一座長約五十米,寬約五米,高約十五米的石山牆。這道石山牆,近看,四周是懸崖峭壁,而遠看則似雞冠,又似麒麟頭角。再從風水的角度來看,他立於主峰西山前面,是西山狀元大地和狀元旗的案台和印星。從麒麟山的總格局來看,它與南面相隔二十多里關鎖鵬化水口的羅恆峰遙遙相對,東邊有將軍排座,西邊有龍鳳山,後靠是西山,麒麟山則在中間,分明似一頭舞動著的麒麟,故人們稱之謂「麒麟獻瑞」。麒麟山的東西兩邊各有一條小河,這就是鵬化山四條河流中主要的兩條,一條是思洪河,一條是花王河,此兩條河流到大鵬村下澤屯邊的「老虎頭」山腳便合二為一,風水地理書稱之為「兩水合襟」。由麒麟山發出的分支龍脈,到此亦是盡頭。按風水地理學說,凡「兩水合襟」或「盡頭龍」,其必然旺氣強盛,必定是貴格之地。而麒麟山兩者兼有,故屬於高檔的風水寶地。難怪麒麟山的主龍脈及分支龍脈除 「美女梳妝」(即狀元山)外、還有「獅子玩球」、「龍虎相會」、「日月鎖江」等等多處名山大地,可見其確實是一座不同尋常的風水名山。
顧名思義,地理書中的「壁上掛燈」,其穴位就一定是在高山懸崖峭壁之中。的確,鵬化山的「壁上掛燈」,真的是一穴走遍天下難以覓到的大地。解放初期,解放軍在鵬化剿匪,某部一位懂得風水的連長曾經到過此處,並用文件信紙把此山周圍的大山格局形狀繪成圖紙收藏。事後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其所在部隊駐防柳州,此時的他,已是柳州軍區後勤部的負責人了。他曾多次找到在柳州居住的鵬化籍人詢問此山的情況,並拿出他當年所繪的圖紙對人感慨地說:「全中國很多地方我都到過,沒有一處風水能和鵬化『壁上掛燈』相比,它是高山嶺頂的一座『皇城宮殿』,絕世無雙」。!
鵬化「壁上掛燈」,其穴位就結在鵬化主龍中峰(即五指山)上課頂石壁之中。此山石壁,坐西北向東南,分上中下三托,人要攀登,必須砍木憑架,爬梯而上,方可到達。地理名書《楊公救貧》對「壁上掛燈」是這樣論述的:
子午卯酉四山龍,座對乾坤艮巽宮,莫依八卦陰陽取,陰陽差錯敗無窮。百二十家妙無訣,此訣玄機大主宗,來龍需要望來穴,後若空時必有功,帝座帝車並帝位,帝君帝殿後當空,萬代候王皆禁斷,如今隱出在江東。陰陽若能得遇此,蚯蚓逢之便化龍。
鵬化上課頂,其來龍發於金秀大瑤山,其山雲天錦帳繁數,七龍夾脈,起伏恢宏,局堂寬廣,超千米高的星峰帝座公車峻拔,宮中門樓雲梯節比,金童玉女侍衛排行。左邊槍旗並蓄,右邊鼓角相照,千百座星峰周邊林立朝拱。龍祖夾,少祖夾,明堂夾,前朝夾,駝峰作案,回龍大會,前後左右幾重官鬼禽曜,四重華表閘門關鎖。北辰羅星,麒麟獅象,日月龍鳳,龜蛇魚蝦十多重,石人江中立,船艇泊岸邊。其外局回龍來朝白石洞天塔,後有聖堂作盾山,潯龔江繞數十里,生座牛峰鎖大局。真箇是千山奔來朝,萬水歸一局。分明是座「皇城宮殿」。試問,天下間的「壁上掛燈」,又有哪一處能與之相比呢!
《平南三大地》一書,不留姓名的地理明師對鵬化狀元大地是這樣留題的:
此地結作在鵬化里五指山,五指山到盡頭,土屏高聳映江秋,四面青山皆排拱,八方龍列起龍樓,一路迎來多密實,將臨出首氣盈浮,左伴青龍及車馬,右邊浪傘又遮頭,無怪滿門登王殿,少年會試占熬頭,文武全才光射斗,狀元及第伴帝游,諸君欲問何山向,直至皇宮對面求。
上面留題中講得很明白,狀元大地結作在鵬化里五指山,而西山是五指山主峰,位於上課頂「皇宮」的對面,故狀元大地結在西山無疑。其穴位在西山主峰腳下,抽心跌脈過夾起一少祖走出第一節,轉面土屏高聳,展肩開面,兜唇托起,微芒合水腮角盪開,蟬翅雙披,蝦須兩習,是立體人形結作。左邊貼身砂,吊著玉印,右邊貼身砂,提著筆具珠寶物,以龍祖三峰林立左邊作青龍砂。主峰捧著一個長方匾牌朝向寶穴,順落下方兩峰連接,其形似馬,站立左旁,前面一山,形狀似車。而在元武頂山右邊,有一大一小的山峰,形狀似傘在頭上遮蓋。大地後背正靠上課頂,大地左右,重重群峰夾衛,左邊有兩條龍祖山走得甚遠;第一龍祖山東皇山回龍大會,第二龍祖山將軍排座回龍大會。右邊同樣有兩條龍祖山回龍大會:一是龍鳳山至平山干龍回龍大會;二是大花頂、墨斗頂、獅軍頂回龍大會。形成東南西北重重環繞的羅城格局。而排列在前面的文星峰中,有羅星、北辰、華表、筆架、天馬、天蔥交林鼓角,榜砂似人似物舉之不盡,大地兩邊群峰林立似人似寶無處不現,局內下層,千龍萬穴,百物俱全。大地合水五合齊全,兜唇數十里,關閘鎖九重。站立此地,放眼全局,確是一統天地。正是:西山狀元龍,關閘復九重。萬物皆現形,千山來朝拱。葬得此大地,兒孫滿朝中。富貴承不盡,代代列候封。
封建帝王時代,狀元封候拜相,官高一品。每逢出巡,鳴鑼開道,旌旗先行,隨從成群。西山既是鵬化主峰,狀元地既結於此,那麼狀元旗就必在附近。正如《平南三大地》中是這樣論述狀元旗的:
此地結在鵬化里五指山結狀元旗形,企壁石孔龍穴,眾山皆石,獨是孔內有一杯之土。右邊羅列城廊,左邊一片平洋,全無砂手關攔,日月共守水口,水依大湖為庫,子孫代代富豪,三代文巨拜相,狀元及第封候。
實地觀之,西山狀元旗結作確是與狀元大地連在一起,即狀元大地是第一節,狀元旗是第二節,共在一山。狀元大地面向東南,而狀元旗則面向正南。狀元旗用狀元大地盪開的腮角來作元武,沒有起節,只有一個大圓石作旗杆頂,穴位似金星水泡或木星開口,八字套穴,托起兩重石台似杯形狀。穴位左邊凸起一石與石邊的筆尖夾住穴位,全無砂手關攔。穴地局堂前面十餘里,心山日月龍鳳石人關鎖。此大地與狀元大地貼身相連,旌旗在前,蟬翅共披,除微芒合水與下須不同外,其餘一切相同。可以這樣理解,如果沒有狀元大地結作於此,就沒有狀元旗結作這裡,故狀元旗與狀元大地有著直接的連帶關係。再有,明師留題中「穿過石山龍」,其形亦可為見。此兩大地,是從上課頂出脈走來,到西山背後,氣勢非凡,橫穿石山過夾,企石壁孔縫跨在龍背上,鑽出伏下出脈而結成火南水北,木東金西土居中的五星歸衡格局。故狀元旗與狀元大地都是鵬化上等格局的風水名山。
提起將軍排座,鵬化山上二十歲以上年紀的人都知道它是座落在花龍的古侖山上,因其多個山峰排列,形似鋸齒,似筆架,更似古時排列成行守衛待命的武將而得「將軍排座」之名。有明師留題為證:
此穴結在鵬化里,將軍排座形,將軍排座顯威風,四面朝拱來進貢,福地代等福人葬,文武官員在朝中。
將軍排座穴位,其結作在古侖山石峰腳下中峰山脈第一節,此穴渾穆端嚴,頭戴軍盔,左邊門戶衛士站列,右邊珠寶堆疊成山,前有文峰三舉秀,後靠幾重後台官,左右人馬安營寨,報信士兵轉回城,千軍萬馬林立衛,扶主巡遊確威嚴,四水全為歸一統,鎮守大局保安然。此乃是前逆水後合水翻身逆勢之回龍大會格局,難怪從古到今,此處會留下眾多風水愛好者的足跡。可見,將軍排座亦是鵬化上等的風水名山。
勒馬將軍此一大地,自古至今,在鵬化人中雖有流傳,但因為此處地方偏僻險要,穴位隱蔽,一般尋龍覓穴的風水地理先生是很少到這裡的,即算是一兩次路過這裡,只顧爬山覓路,亦無心思在此處欣賞索尋,故此一大地至今鮮為人知。此一大地,是筆者在一次遊山玩水之時,到此休息,企企坐坐,欣賞談論此處的自然風光,在無意之中發現的。此穴結落在龍鳳山近大山八寨馬鈴這邊側峰中,龍鳳山來龍發於臥望山,其氣勢如飛馬急促跑來,木火起祖,起風起格,頂天立地伏下梧桐穴,翻身逆勢,其人形之峰騎在馬背上,左手執繩,右手揚劍,兩腳夾緊馬身。烈馬咆哮,昂頭立足,氣勢非凡,十足似古戰場躍馬出陣的一員大將。故筆者認定此穴就是人們傳說中的「勒馬將軍」。此地腳下,伸出的七條山嶺龍脈,中間的五條又構成「五馬歸槽」之形,左一脈龍,結大象飲水塞河風;右一脈龍,結雙鳳大地鎖水口,前有馬鈴嶺、上垌嶺、石珠嶺、旱田嶺重重朝回關顧,麒麟作案台。其格局真的是前有文峰筆架,後有斗星作盾,三重合水關鎖,日月大象犀牛鎖江。正如劉啟谷的《千金賦》論語:
砂不論格而論情,局不取潤而取聚。大勢若聚奇形怪象而如真正,大勢若散巧穴天然反俞假。古人又云:「有山無山觀下關,結作與不結作觀其托」。
以此理論對證,故勒馬將軍可稱得上是鵬化山一穴上等格局大地。
如沒有見到你家附近,急也可留言地址,我們看到幫查一下有沒有,有回覆大家。
如有你家附近,大家自己可收藏好了,可別想找時找不到,或轉發給朋友。
我們還在收集整理全國風土記風水留題,每期分享給大家研究,歡迎大家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