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這麼熱,再不收好這份挑西瓜絕技就來不及了

2020-08-13     石墨烯聯盟

原標題:天氣這麼熱,再不收好這份挑西瓜絕技就來不及了

作者:焦學巧 / 中科院水聲環境特性重點實驗室

圖/《回憶中的瑪尼》電影

你記憶中的夏天是什麼樣子的?

窗外蟬鳴陣陣,午後約三五好友在河邊捉魚,院子裡晾滿了媽媽洗過的衣服,淡淡的皂莢粉味充斥鼻尖,晚飯後切開早已在水中浸泡半天的西瓜,絲絲涼意沁人心脾,記憶中的夏天,似乎從來沒有特別炎熱。

無論怎樣,每個人的童年都少不了西瓜的身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公布的2018年數據顯示,中國的西瓜產量為6302.46萬噸,而出口量僅為4.29萬噸,出口量連生產量的1%都達不到。國家統計局專門就西瓜算了一筆帳:如果按一個西瓜10斤計算,中國人每年要吃掉160億個西瓜,也就是說,占世界人口20%的我們,吃掉了世界約70%的西瓜!

此等解暑利器,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嗎?

並不是,西瓜的栽培歷史十分悠久,在古埃及,五六千年前已開始種植西瓜。與埃及相比,我國西瓜栽培的歷史要晚得多,文字記載始於五代時期的後漢高祖永福12年(公元947年),合陽縣令胡嶠曾記載由迴廊引入西瓜,因來自西域,所以稱之為「西瓜」。

從南宋開始,就湧現出了一大批「吃瓜群眾」,他們紛紛吟詩詠贊西瓜:

「碧蔓凌霜臥軟沙,年來處處食西瓜」——南宋范成大

「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瑤膚」——元代方回

「拔出金佩刀,斫破碧玉瓶,千點紅櫻桃,一團黃水晶。下咽頓消煙火氣,人齒便有冰雪聲。」——南宋文天祥

「採得青門綠玉房,巧將猩血沁中央,結成唏日三危露,瀉出流霞九醞漿。」——明朝瞿佑

清初詞人陳維崧有一首《洞仙歌·西瓜》,更稱得上是古代詠西瓜詩詞中的精品:「嫩瓤涼瓜,正紅冰凝結。紺唾霞膏斗芳潔。傍銀床,牽動百尺寒泉。縹色映,恍助玉壺寒徹。」 讀後令人饞涎欲滴。

就連文學界的著名「吃貨」汪曾祺都為西瓜折服:「西瓜以繩絡懸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聲,涼氣四溢,連眼睛都是涼的。」

圖/Pixabay

說這麼多,有一個問題是這些詩人也逃不過的,那就是——

如何選出一顆質地上乘、口感綿密、味美多汁的好瓜呢?

有的人第一反應就是,讓老闆切個小口,我嘗一下不就好了嗎?這樣操作沒毛病,前提是瓜多且好賣外加老闆人足夠好。

圖/Pixabay

大部分人採用祖先們傳下來的技巧:用手指挑一敲西瓜,聲音清脆的是不熟瓜,聲音沉悶的是熟瓜。

那麼每次敲瓜前,你有沒有思考過,這裡頭的挑瓜原理是什麼呢?

要想成為合格的吃瓜群眾,首先得明白什麼是成熟度

口感綿密,咀嚼起來有細沙粒感,水分充足而又不失甜味,這些是大多數人關注的西瓜口感,著重點體現在甜度方面,即含糖量,普遍認為可溶性糖高的西瓜成熟度高。

為什麼敲擊西瓜會產生不同的聲音呢?

切開西瓜,我們可以發現裡面有很多孔隙,西瓜中可溶性固形物占5.8~11.4%,濕基含水率為87.6~93.5%,西瓜的不同密度對應固形物含量不同。通過計算,假設西瓜內部為水溶液和氣體的混合物,那么半徑15cm、密度0.931g/cm的西瓜內對應氣泡半徑為6.16cm,證明西瓜中孔隙內為氣體。

所以,氣泡是西瓜中的主要振動元。當我們敲擊西瓜時,聲音來自西瓜內部的氣泡共振。成熟度不同的西瓜,內部的氣泡數量及分布也有所不同,氣泡振動時對周圍氣泡還會產生影響,呈現在我們耳中的就是或清脆或沉悶的聲音。

那麼,聲音和西瓜成熟度之間有何聯繫呢?

我們先來測評市面上一款名為「聽西瓜」的APP。將手機靠在西瓜上,敲擊西瓜,分析手機收集的聲音信號,它的判斷依據有兩種:

分析頻率信號,通過頻率來確定西瓜成熟度;

觀察時域信號,生西瓜的波形不規則衰減快,熟西瓜的波形上下對稱,衰減慢。

圖/「聽西瓜」APP

圖/作者

這款APP的判斷思路是正確的,通過分析時域或頻域信號,根據頻率或波形辨別成熟度。但是判斷依據太過簡單粗暴,對波形的規則性、西瓜的成熟度、具體判斷原理定義不夠清晰,誤測的機率比較大。

是時候展示真正的技術了!

已知成熟度高的西瓜可溶性糖含量高,根據西瓜密度和質量可以推測西瓜內可溶性固形物和氣體的體積,建立成熟度和氣體體積之間的關係,而敲擊西瓜產生的聲音反應了共振頻率,共振頻率和氣泡的數量及分布存在聯繫。

也就是說,通過氣泡這個中間媒介,可以建立成熟度和共振頻率的關係

成熟度氣泡共振頻率

根據觀察,西瓜中的氣泡與水溶液混為一體,類似於海水中的氣泡,通過氣泡半徑可以計算共振頻率,建立氣泡半徑和共振頻率之間的關係,從而將西瓜成熟度與共振頻率聯繫。

為了得到確切聯繫,我們對西瓜內部振動模態進行仿真,將西瓜內部的氣泡等效成大氣泡進行多次分割,使分割後的氣泡在西瓜的對稱軸上等間距分布,並計算每次分割後的共振頻率,隨著氣泡的分割次數增加,共振頻率趨向穩定,最後得到氣泡半徑和共振頻率之間的關係。

圖/作者

根據食品檢測技術,成熟西瓜的頻率範圍為133 Hz ~160Hz,低於133Hz的為過熟瓜,高於160Hz為不熟瓜。

我們對16個西瓜進行驗證,採用糖度計測量西瓜汁的含糖量,並對基頻進行修正,除去個別不可用數據,發現:糖度低的瓜基頻高,而糖度高的瓜基頻低。

更詳細的挑瓜秘訣,讀者老爺們可以戳一下這裡康康。

由此,我們證實共振頻率和成熟度之間可以通過西瓜內部的氣泡建立聯繫。根據挑瓜常識,聲音清脆的西瓜對應高頻範圍,而這樣的西瓜成熟度低、不甜;聲音沉悶的西瓜對應低頻範圍,成熟度高、較甜

下次買瓜時,如果遇到質疑敲瓜不靠譜而非要切開小口親驗的朋友,記得把這篇文章轉發給Ta!

參考文獻

[1]Koro Kato. Electrical Density Sorting and Estimation of Soluble Solids Content of Watermelon[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Research,1997,67(2).

[2]趙傑文,孫永海.現代食品檢測技術[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北京,2008:76-79.

[3]王鳴,侯沛.西瓜的起源、歷史、分類及育種成就[J].當代蔬菜,2006(03):18-19.

[4]劉伯勝,雷家煜.水聲學原理[M].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哈爾濱,2010:210.

來源:中科院物理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6h53MBeElxlkka6gC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