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兒子桐桐被打了。
我們在遊樂場玩耍的時候,一個小男孩搶走了桐桐正在玩的玩具,桐桐委屈得有點想哭。緊接著,男孩媽媽一把搶過玩具還給了桐桐。
結果小男孩立刻大哭起來,倒在地上打滾。
媽媽大聲訓斥他,我趕忙勸慰,結果媽媽越訓越大聲,孩子越哭越起勁,哭得急了,小男孩竟然站起來直接撲向桐桐,打了他一巴掌。
這下桐桐也大哭起來。
這位媽媽趕緊攔住兒子,一邊向我道歉,一邊打了兒子一巴掌。
小男孩的哭聲響徹整個遊樂場。
桐桐被打我很心疼,但我更心疼這個大哭的孩子。
當孩子的意願無法得到滿足時,他們會依靠哭鬧來宣洩情緒,此時他們更需要家長的安慰和引導,訓斥和責打只會加劇孩子的情緒反應,會讓孩子出現更加過激的行為。比如這個小男孩,原本在哭鬧,在媽媽訓斥後,開始出現攻擊行為。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過:「撫養一個孩子成長為情感健康、可與他人形成健康連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給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動、共情和持續的關注作為養料。」
孩子幼年時哭鬧,甚至攻擊別人不過是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和理解,一味責怪和訓斥只會加劇孩子的負面情緒,這些負面情緒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孩子就會陷入一個情緒的惡性循環,甚至引發心理問題。
《媽媽是超人》里,一貫乖巧懂事的嗯哼也曾鬧過情緒。
劉芮麟和劉芮伊是家裡來的小客人,剛開始三個人還能和睦相處,嗯哼也頗有大哥哥的自覺,一會兒給小朋友拿飲料,一會推小妹妹盪鞦韆。
可是,沒多久,孩子們就因為搶玩具恐龍吵了起來。
霍思燕教育嗯哼:「客人是家裡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
嗯哼自覺地位受到威脅,就開始各种放狠話,最後還藏了起來,揚言要離家出走。
當然,嗯哼的表現是相對溫和的。更多的孩子,在意願沒有得到滿足時會選擇大聲哭鬧。
驚天動地,氣貫長虹,不僅能引來無數圍觀人員,更是讓媽媽欲哭無淚。
我們明明已經很注意教育方法了,為什麼孩子還是經常哭鬧呢?
科學研究表明:孩子的情緒發展和其心智功能的發展相關,6歲以前,孩子很難理性地應對情緒問題。
在人類大腦中,主管情緒的區域是杏仁核。孩子越小,杏仁核反應越強烈。
幼年的孩子,生存能力較差,他們的生活保障完全來自父母,他們會依靠情緒來影響父母,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年紀越小的孩子,情緒反應越激烈。
此外,與控制情緒相關的另一個區域是大腦前額葉,這個區域發育較慢,所以小孩經常會鬧脾氣,其實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前額葉發展比較慢,導致不能很好地調節情緒。
其實,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可以憑藉生活經驗預估未來的各種可能,他們的危機意識就會慢慢減弱,杏仁核的反應也會越來越慢,那麼他們也會開始學會控制情緒。
兒童時期是良好情緒品質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培養孩子的健康情緒不僅直接關係到孩子的身心健康,還對他們的心理發展、潛能開發、個性塑造和學習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了解了孩子鬧情緒的生理原因,相信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能夠多些耐心和理智。
人常說,父母的關注是孩子成長最好的養料。
研究表明,父母在場時,孩子調節情緒的能力較強,尤其是處理負面情緒的能力。
在孩子的情緒課堂上,父母是他們最好的老師。
是人就會有情緒,孩子也是。孩子鬧情緒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忽視孩子的情緒,讓他們無處求助,最後走上極端的道路。
那麼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健康情緒呢?
1.接納孩子的情緒,教育之前先發泄
情緒是非常個人化的,我們不能用自己的觀點去看待孩子的情緒,覺得這些不過是小事,孩子沒必要發脾氣,甚至因此而責備孩子。
這樣只會將孩子越推越遠,負面情緒不斷積累,形成情緒黑洞。
正確的做法是接納孩子的情緒,教育之前先發泄。
《不可思議的媽媽》中有一個場景,胡可和小魚兒要給哥哥安吉挑選臨別禮物,因為規則限制,他們只能購買一個玩具。
在五花八門的玩具店裡,小魚兒看中了奧特曼玩偶,早就忘了要給哥哥買禮物的事。
胡可拒絕了小魚兒的要求,小魚兒崩潰大哭,直到走出玩具店很遠,小魚兒還在抽泣。
胡可一邊拉著孩子的手一邊走,全程耐心,沒有責備。
在小魚兒第二次情緒爆發時,她蹲下來,把小魚兒摟在懷裡,給他講道理,「我知道你很想要這個玩具,現在拿不回家,你心裡有點難過,但規則就是這樣的,我們可以把玩具先寄存在這裡」。
後來,小魚兒離開媽媽的懷抱,表情也暴雨轉晴。胡可既安慰了孩子的情緒,又堅持了規則,這種先接納再講道理的方式無疑是孩子認可的方式。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松認為:「在孩子遭遇到挫折或者感受到不愉快的事時,讓他能夠不受壓抑的通過言語或非言語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可以減輕他心理上的壓力。」
《李中瑩親子關係技巧》中也說:「處理孩子負面情緒,首先要用同理心幫助孩子,描述他的感受。同理心是從孩子的角度分享他的看法和感受。最有效的方法是直接說出你看到的孩子臉上流露出來的情緒。並且肯定接受他的情緒。」
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父母不逃避,而是耐心接受孩子的情緒,積極解決問題,這會讓孩子從中得到安全感,負面情緒也會得到緩解。
當孩子因為遇到問題而哭鬧或憤怒時,孩子真正需要的其實是父母的接受和引導。
接納並理解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紓解負面情緒,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孩子平靜下來。
2.覺察孩子的情緒,對孩子多些耐心
我們已經說到,孩子的情緒跟孩子的腦發育相關,對於幼年的孩子來說,激烈的情緒反應不過是他們的生存本能。
所以,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我們要多些耐心,幫助孩子覺察、認清自己的情緒。
《媽媽是超人》中咘咘因為不想吃青菜而大哭,嘴裡不斷喊著「我不要」。
賈靜雯強迫自己有耐心,問咘咘「不要什麼,媽媽不太懂,你要講出來哦」。
咘咘繼續大哭,「我要媽媽抱」。
賈靜雯答應,「好,我會抱你,但是你要好好吃飯」。
最後,咘咘停止了哭泣,還開始大口吃青菜。
我們可以通過提問或是描述,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意願和感受,幫助他們理清難過的原因,對症下藥,解決他們的情緒問題,同時為他們的情緒發展和情感認知奠定基礎。
3.增加親子互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認知與情緒專家、台灣輔仁大學副教授黃揚名曾指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親子互動是很重要的。那些和家長互動不是特別好的孩子,有45%的人會在孩童時期得精神健康的疾病,有32%的人會在成年期得精神健康的疾病。」
良好的親子互動對於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情緒大有助益。
陳小春因為忙於工作,很少陪兒子,所以Jasper跟他並不親近,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中,這對父子的相處也總是充滿著磕磕絆絆。
陳小春總是黑著臉責怪Jasper不懂事、行動慢,全程催促和訓斥。情緒不斷累積,Jasper終於爆發,對爸爸喊話:「你可以不生氣了嗎?」
此時,陳小春終於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大方認錯,「對不起」,他往回走了幾步,等待Jasper來到身邊。
晚上,Jasper再次提起白天的事情時,陳小春又一次誠懇地道歉,並請求兒子的原諒。
這樣尊重又不失風度的態度贏得了兒子的認同。
此後,父子倆的互動越來越頻繁順暢,父子親情的溫馨溢滿螢幕。當Jasper遇到困難或感到難過時,也會坦然地向爸爸求助。
為人父母,真的要給孩子營造和諧輕鬆的家庭氛圍,增加互動,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讓孩子從父母身上得到安全感。只有這樣,孩子才樂於跟父母敞開心扉,樂於溝通,我們才能更好的發現孩子的情緒問題並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孩子和我們一樣,會高興也會難過,會感動也會悲傷,他們的情緒體驗豐富多彩,但常常因為認知水平有限而無法正確表達,更無法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
作為家長,我們要學會正確看待孩子的情緒,特別是孩子的負面情緒,學會接納,學會耐心和包容,用溫和而堅定的方式教會孩子為人處世的道理。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幫助孩子學會管理情緒,學會尋求幫助和宣洩負面情緒,真正建立起積極向上的正面情緒,做一個陽光又堅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