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客家人「打灶頭」有講究

2019-07-21     陸河熱線網

結爐砌灶,客家人稱「打灶頭」「作灶頭」,稱廚房為「灶下」,灶在客家人的心裡占了非常重的分量,據說它是關係到一個家庭的興衰福祿的「大事情」。

自古以來,客家人對灶就有崇拜情結,認為它掌管著一家人的溫飽和安康,並且相信如果灶頭旺就意味著日子旺、家業旺。因此幾乎各家各戶的灶上都設造神位,或貼「灶君」畫像,或放著「司令灶君神位」的神牌,並逢年過節祭供,以求灶神護佑。

在蓋新房時,灶頭是最後修建的。房子的其他結構已經修建好,主人家就會滿懷喜悅請來熟手師傅來「打灶頭」。梅州人對「打灶頭」很重視,不僅要請風水先生選吉日,還要對灶頭的方位嚴加考究。人們認為:灶門向西,向戌亥方者,主散財;向南方者,主口舌、爭鬥;向北方者,主病災;向東方者,主有福祿。向辰巳方者,主家業昌盛,子孫吉祥。除了方位之外,還有一些禁忌是不能觸碰的,比如灶門不能正對著廚房的大門,那樣會招來厄運;如果家裡有井,灶門也不能向井,因為水火相剋等等。

打好灶頭即擇吉日喬遷。要嚴格按事先選定的時辰「進火」(即開爐灶)。否則便會前功盡棄。進火「需事先選好吉時,按照嚴格完整的儀式來,各地方儀式會有所區別。一般程序是這樣的,黎明時開始,由長輩提燈或執火把在前,男主人挑飯甑或米缸在後,主婦則挑著廚房炊具,小孩各取自需物件緊隨在後。全家大小列隊行進,鳴炮入宅。

如若灶頭起得好,就有口福了。客家人的灶頭有不同數量的灶門,有的灶只有一個大灶門,配大鍋;有的是兩個灶門,配一大一小兩個鍋的。說起大鍋灶,勾起了很多人舊時的記憶。在舊時,沒有熱水器,人們用柴火燒一大鍋水,供全家人洗澡;逢年過節時,大鍋成就了孩子們最幸福的時刻,因為這時婦女們用她們的巧手做出各種美食,一大鍋飯菜在柴火的燃燒下伴隨著濃煙散發著誘惑的香氣,孩子們在這誘惑的香氣中期待著品嘗的時刻,想想都很幸福!逢年過節或遇上歡慶喜事,大鍋也是招待親戚朋友的功臣,一鍋菜新鮮出爐,擺上各桌供親朋好友品嘗,分量足,火候足,吃不完還可以帶回各家,熱熱鬧鬧歡天喜地,吃的是氣氛,是情義!

隨著時代發展,現代客家人已經很少再打這樣的灶頭,現在都是用煤氣灶、天然氣灶等現代灶具。但是在農村仍然還有不少家庭保留著「打灶頭」的傳統,即使建起自己的新樓房,在設計廚房時,仍然把傳統的灶頭設計進去,形成了一邊傳統灶頭、一邊現代廚灶的情形,但是傳統灶頭也不常用,一般只有在逢年過節或家有大事要招待大量客人時才會使用。如今要吃一頓用灶頭做出來的飯已實屬不易,這樣的傳統是否有一天會離我們遠去?

(來源:梅州日報 作者:一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v3MK2wBmyVoG_1Z1RP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