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愛vs馴養?管理vs引領?自由vs放任?你分清了嗎?

2019-08-21     有夢想的唐糖

教育孩子是個細緻活,要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以及當時所處的環境因勢利導,所以,教育孩子沒有模板和方法。但是教育孩子卻有科學的規律可循,這個科學的規律就是大的原則和方向,比如說愛、自由、信任~

繼續上一篇關於《圓桌派》的話題。

8月8日的《圓桌派》請來了三位嘉賓,分別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犯罪心理專家李玫瑾、收藏家馬未都和青年作家蔣方舟,對教育孩子這個話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李玫瑾和馬未都的教育理念比較相似,簡單說,他們的觀點更符合"中國特色",認為孩子需要"管理",需要恩威並施——這也是為什麼在彈幕中觀眾吵成一團的原因:支持者認為"孩子該打就得打",而反對者則認為他們的觀點過時,沒有很好的尊重孩子,歸根到底還是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的一個掌控對象,為此,不少彈幕觀眾強烈呼籲武志紅來做訪談嘉賓。

李玫瑾教授面對爭議,在隨後的微博中做出了解釋,她援引了武志紅的微博,說"我和武老師說從兩個角度看同一個問題:我從父母主動一方,武老師從孩子被動一方。"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繼續《圓桌派》的話題,談一談關於家庭教育的話題。

李玫瑾教授微博

1.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愛還是馴服?

李玫瑾教授說,她是站在"父母主動"的一方,而武志紅是站在"孩子被動"的一方。所以,她認為這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視角,但我覺得他們觀點最根本的區別在於:父母和孩子之間是否存在"平權"?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到底是平等的,還是要分出高低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到底是出於"愛"的本能,還是出於權力之爭的"馴養"?

很顯然,李玫瑾教授是不認可"平權論"的,所以,她會提出對孩子要運用"恩威並施"的管理模式。恩威並施,胡蘿蔔加大棒——用在任何級別的管理之上,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運用這種管理模式的前提在於:父母與孩子之間是上下級關係,是權威與信眾的關係,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係。正如武志紅所說"當關係主要是權力關係時,孩子(的確)是需要被馴服的"。

在這種關係下,父母就需要動用一切"手段"來管理孩子,但問題在於:任何權力之爭,都脫離不了"對立"的意味——有管理,就有反抗。

在父母對孩子實施管理的手段中,比較低級但在生活中常見的,是打罵呵斥,而李玫瑾教授傳授的"恩威並施"法,是相對"高級"的方式。

在節目中,她舉了一個管理小外孫的例子:外孫看ipad停不下來,她說了兩遍停止之後對方都沒反應,於是她直接上去拿走了iPad,然後也不說什麼,就扭頭走了。外孫非常生氣,一直發脾氣,她也不搭理他,最後等孩子發完脾氣,情緒穩定了,她才走過去耐心跟他解釋:不讓你玩ipad是因為對你眼睛不好…經過一番循循善誘的溝通,外孫愉快的接受了玩ipad的時間規則。

可以看出,這樣的恩威並施的管理方式非常有效,但本質上,這樣的管理方式還是一種未曾發揮孩子自身的自我管理的潛能,而將管理的"權力"轉嫁到了父母身上的模式。所以,它雖然比較高級,但仍脫離不了孩子和父母之間權力之爭的模式。

有權力之爭,就有輸贏對錯,就有控制與反抗,就會產生敵意。

在我文章的評論區,有很多人對教育理念不感興趣,而對教育方法很感興趣。其實,所謂的教育方法,本質上不過就是想尋求讓孩子遵從家長的意志的手段而已——正因為人們如此熱愛方法論,所以,才會特別喜歡討要"行之有效"的方法,並且熱衷於圍繞著各種方法津津樂道並交流經驗。

但事實上,很多方法雖然短期有效,但是長期來看,卻會對一個人的人格發育造成不良影響,其影響深遠,遠超大多數人的認知範疇。比如打罵貶損這種低端的育兒手段,短期內,尤其是孩子小的時候,看似非常有效,但是長期來看,卻嚴重的壓抑了孩子"自我"的獨立發展,試問,一個沒有自我的人,又何談自尊、自信、自愛?

在現代中國,功利式教育嚴重催毀了一個人擁有健全人格的可能,而可悲的是,很多家長還在以愛為名,培養著聽話、順從,但缺少健全人格的孩子。

2.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管理還是引領?

孩子是需要精心撫養的。尹建莉曾經提出,家庭教育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的成長;二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的獨立。所有一切的家庭教育,都應該圍繞著這兩個主題進行。

李玫瑾教授在某次演講中曾經舉過溥儀的例子,她認為是溥儀身邊人的順從助長了小皇帝的淘氣和任性,導致溥儀無人敢管。但是溥儀會聽一個人的話,這個人就是喂養他長大的乳母,因為他對乳母很依戀,有感情。在這期《圓桌派》中,她認為中國家長的問題在於:"很多家長是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開始管,也就是說到孩子接近成年的時候,他開始擺脫對你的依賴了,這時候他就能自己做主了,你現在開始管,那衝突肯定非常大。"

李玫瑾教授是心理學教授,知道孩子3歲之前是母嬰之間建立安全依戀關係的關鍵期,所以,她主張要充分利用這個關鍵期,要在孩子小時候建立起比較好的依戀關係的前提下,對孩子進行管理。所以她曾經說過"家長在孩子6歲之前要多說話,到了青春期就要閉上嘴"。可以說,李玫瑾教授的育兒經是有效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正確的,但是,這裡面的"度"很難掌握。一不留神,管理就成了控制,規則就成了發泄。

孩子需要規則,但問題在於規則靠什麼實現?在評論區,有兩條高贊評論值得玩味。

來自微博評論

來自微博評論

"愛、自由,信任",永遠是家庭教育的主題。在這個大的前提下,才能談到方法。在家庭教育中,為孩子樹立規則最好的方式是家長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而幫助孩子確立規則最好的方式,是引導孩子獨立思考的引領式教育。

之所以反覆提到"權力之爭",就是要家長深入的覺察,在為孩子樹立規則的時候,是被情緒(孩子不聽話讓我很生氣)牽引,打著"樹立規則"的旗號實施著對孩子的控制和鎮壓,還是真正的在引領孩子看到規則,並心悅誠服的接受規則?

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沒有人喜歡被控制的感覺,不管是硬控制——棍棒教育,還是軟控制——講大道理,喋喋不休…其本質,都是用不恰當的方式讓對方屈從於自己的意志。這種被控制的感覺會帶給孩子深切的屈辱感和無力感。正如尹建莉所說"嚴厲教育的目的雖然也說想給孩子打造出華美的人生宮殿,到頭來卻只能製造出一間精神牢籠,陷兒童於自卑、暴躁或懦弱中,給孩子造成經久不愈的內傷。"

在我老師李少成和他的外孫之間也發生了一個小故事。外孫很愛玩手機遊戲,父母怎麼管他也不聽,逮著機會就玩起來沒完。某日,李老師也拿起了手機玩起了小遊戲,外孫在一旁看的驚奇又欣喜,跑過去和姥爺交談。

外孫:姥爺,你愛玩遊戲嗎?

姥爺:還不錯,休閒的時候玩一會挺好的。

外孫又問:那你學習好嗎?(估計是他媽媽平時管他的時候說過玩遊戲影響學習)

姥爺回答:非常好。

外孫疑惑又竊喜:你愛玩遊戲還學習好?(看來遊戲和學習並不衝突)

姥爺回答:哦,如果我不玩遊戲的話,學習會更好。

談話結束。外孫若有所思的看了姥爺一眼。下午主動拿出了畫板畫畫,沒有再玩手機遊戲。

其實很多時候,人們覺得教育孩子很難,怎麼說孩子也不聽。但事實上,當你掌握了教育的真諦,洞悉了孩子的心理,會發現教育孩子很簡單。有時候就是這樣,一句話的影響,會讓孩子產生很強的心理反應,並隨之改變ta的行為。就像李老師和他的外孫,他並沒有勒令強制他停止遊戲,也沒有搶走他的手機,而是用示範和看似閒聊的方式解開了外孫心理的"梗"。事實上,很多孩子戒除不了遊戲,恰恰是因為家長管的太嚴了,像防賊一樣防著孩子玩手機,而越這樣,孩子想玩遊戲的慾望越強烈。

短暫的搶走手機固然一時有效,但從長遠看,卻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只有從心理層面疏通,孩子才能真正自主的放下手機。

3.家庭教育的主題:愛、自由和信任

很多家長都說:孩子不管行嗎?尤其是孩子小的時候,根本什麼也不懂,放手不管,行嗎?

前蘇聯心理學家普拉圖諾夫在《趣味心理學》一書的前言中,特意提醒讀者請勿先閱讀第八章第五節的故事。大多數讀者卻採取了與告誡相反的態度,首先翻看了第八章的內容。這就叫心理的逆反現象

很小的孩子就開始有獨立意識,家長不想讓ta做什麼事,ta非要做,家長固然可以強行抱走或者採用其他什麼方式控制ta,但是ta會哭鬧不止。之所以說自由的孩子才可能自律,正是因為只有在充分的自由的前提下,ta才能學會為自己負責,才能將孩子自我管理的潛能充分的發揮出來。

自由並不等於溺愛或者放任不管,而是讓孩子有充分的自由和被信任的感覺。這種感覺,就是從日常生活的瑣事中體現出來的。

我小時候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我沒有上過學前班,上小學後完全沒有上學的概念和意識,屬於散養狀態。我媽對我的學習要求相對嚴格,這讓我對學習又怕又煩。而我姥姥畢業於師範,懂兒童心理學。從我直觀的體驗來說,兩個家長在教育孩子上的水平高下立現。

有一次我又沒寫作業就跑出去玩,在外面玩了一身臭汗回家,假模假樣的拿出作業坐在桌子前,其實一點都不想寫。我姥姥笑呵呵的坐在我身邊,為我打著扇子,我記得非常清楚,她當時笑著說了一句:我們家妮兒也是個愛學習的孩子。

就這一句話,改變了我整晚的學習狀態。我忽然有一種被信任和尊重的感覺,有一種想要"報效姥姥"的衝動——拿什麼報效?自然是學習。

於是,那晚我很認真的寫完了作業,並從此找到了一點學習的感覺——因為我在認真寫作業的過程中非常投入,並找到樂趣,發現學習好像也不是我之前認為的"苦差事"。

試想,如果那天我偷偷摸摸的玩回來,迎接我的是一頓臭罵或者陰沉著臉的父母,可能我就會越來越討厭學習。

家庭教育沒有刻意的方法,但是卻有科學的思路,這個思路就是尊重孩子的感受,在孩子感覺舒服的前提之下,去為孩子確立規則而這其中的應用,就需要在恰當的時機說恰當的話,比如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先保持沉默——但很多家長恰恰相反,看到孩子有情緒,自己的情緒更大,最後只能動用權威武力解決問題,而這樣,就為孩子青春期的逆反埋下了伏筆。再比如,在孩子心情放鬆,有表達欲的時候,抓住機會和孩子坦誠交流——注意是交流而不是訓導,讓孩子充分的理解規則的含義,有助於孩子接受規則。再比如,抓住孩子對某種科學知識感興趣的瞬間,充分的對孩子的興趣愛好施加保護,鼓勵孩子的探索欲和求知慾…

教育孩子是個細緻活,要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以及當時所處的環境因勢利導,所以,教育孩子沒有模板和方法。但是教育孩子有科學的規律可循,這個科學的規律就是大的原則和方向,比如說愛、自由、信任。一切的教育都要圍繞著這樣的主題進行,並且拿它作為標準來檢驗自己的育兒方式。

在很多年前我還沒有接觸心理學和家庭教育的時候,曾經看過池莉寫的一本類似於自傳體的書,叫做《來吧,孩子》,這本書記錄了池莉的女兒從出生到高考的故事,後來她還寫了一本《來吧,孩子》2,記錄女兒高考之後的故事。當時看完這本書,我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也是從這本書中,我體會到了家庭教育的真諦。後來我又看了很多家庭教育、兒童教育方面的書籍,發現原來池莉所應用的教育理念,正和這些經典書籍的理念不謀而合。

用比較專業的話說,池莉的女兒就是在她的愛、自由和信任的滋養下,被培養成了一個擁有健全人格,精神獨立的孩子,也就是她的精神胚胎被發育的非常良好——人格完善是一切行為的基礎,而學習成績,其實只是人格完善的一個表現形式。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步入社會的延伸,一個人的人格完善程度決定了ta在將來的人生之路上,能走多遠。

那本書雖然是池莉的單人案例,但是卻非常有價值。我印象深刻的是池莉講的一件小事:當時她女兒還很小,大概兩三歲的樣子,某天她炒菜,女兒在一旁玩耍,後來女兒走過來指著故事書里的一頁畫,跟她咿咿呀呀的說了幾句唐詩(池莉之前教給她的),池莉非常驚喜,因為這幾句詩跟那副畫是相對應的,這說明女兒在懵懂間明白了唐詩的含義。於是,池莉關掉了爐火,就著這個時機和女兒耐心的講解了那首唐詩。

這個片段令我驚為天人,在我過去的認知里,所有的家長在這樣的場景下都是毫無例外的將"搗亂"的孩子趕出廚房,讓她不要妨礙自己做飯,有誰能放下鍋鏟去在這個機會培養孩子念唐詩呢?

後來上課時,我的老師李少成也舉過類似的例子,他說:教育孩子的機會稍縱即逝,難道最適合教育孩子的時機還比不上你鍋里的那幾根爛豆芽嗎?我聽到這的時候,笑了起來,想到了很多年前讀到的池莉。

是啊,家庭教育本來就蘊含在這些瑣事之間,其實育兒是一門非常龐大的學問,裡面蘊含著各種心理博弈和洞察能力,更蘊含著為人父母本身的人格品質與修養,但是在當今中國,絕大部分家長都沒有培訓就直接上崗,毫無準備的擔負起了這世界上責任最重大的工作。於是,問題孩子和問題家長糾纏不清,成了一個比較普遍的社會問題。

家庭教育說難也難,但說易也易。說到底,它是一門需要用心的學問。做父母的,需要用心成長,用心觀察,用心體悟,這份心,遠比簡單的滿足物慾或者簡單粗暴的對孩子實施管控要複雜的多。育兒先育己,當父母不需要很高的學問,但是卻需要有一顆易感的心。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天蠍女,感性與理性並存,厭惡偽、毒雞湯,熱衷深度剖析,專注個人成長。享受直面真實的「痛」與「樂」。熱愛心理學,望以個人微小之力為火種,燃心理學之大火。歡迎互動,歡迎點贊,歡迎打賞,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rd_u2wBJleJMoPMqI6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