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節,有一部叫《流浪地球》的電影上映,很多人看完以後表示很激動。覺得這是中國科幻片時代的來臨,可是哪裡是那麼容易,那麼多年做出這樣一部,幕後人員接受採訪的時候就說,其實拍攝過程非常艱難,很多技術達不到只能用很笨的辦法去實現。就算是如此,依然還有很多是找國外技術人員來實現的。
你知道嗎?《流浪地球》的作者叫劉慈欣,他寫過很多科幻作品,《流浪地球》並不是他最出名的作品,他真正的代表作是《三體》,這部作品不僅流傳海內外,而且還拿過很多次雨果獎,那就相當於是電影界的奧斯卡了。
《三體》80萬字,全文跌宕起伏,可以說是相當精彩,很多人看完之後只有跪拜和折服,的確,劉慈欣也是因為這部作品,憑藉一己之力將中國的科幻作品拉到了世界水平。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如此厲害的作品,肯定是很多人期待著《三體》的影視化吧。
可是沒想到,《三體》的影視化簡直是比電影還精彩。
2009年就說開拍,當時的人員都已經找好,據說都已經拍了一部分了,可是到現在已經十多年過去了,依然沒有見到上映的跡象。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早些年,科幻作品不受到重視,雖然很出名,可是在國外沒有人買,在國內有人買,可是價格很低。當時有人出10萬的版權費買《三體》的影視改編權,對於當時的劉慈欣來說,這是一筆大錢了,肯定就賣了。
結果,買版權的人根本拍不出來。
因為《三體》所涉及到的故事實在是太長太宏大了。不管是裡面的道具還是特效都做不到,因為科幻片的拍攝極為考究工業基礎,我們在很多方面都還沒有做好準備,所以不管是什麼都達不到。
就這樣,《三體》一直被捏在對方手裡,直到5年版權時間到了。依然沒有動向。
除了技術之外,還有個原因就是《三體》的文本故事實在是太複雜了。按照好萊塢的投資方向來說,只要是文本過於複雜,那麼票房就不一定有保證,因為粉絲不一定會喜歡那麼複雜的故事,就算是喜歡也只是少數人,大多數人不一定能夠理解,如果大多數人不理解,那就拿不回票房。
對於投資人來說,如果收不回成本或者說不能賺錢,那麼這件事就是很有風險的。雖然《三體》的故事很精彩,這個所有人都承認,可是對於投資人來說,畢竟是商業行為。不是小孩子玩玩而已。
所以,考慮的角度肯定會不一樣。
不管怎麼說,還是很期待,《三體》能夠被拍攝的一天。我們粉絲都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