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漫談客家鄉鎮的「墟日」

2019-07-19     陸河熱線網

在客家人的口語中,一般把鄉鎮稱為墟,把約定俗成的集市交易稱為「墟日」。墟日文化豐富多彩,它成為客家人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各鄉鎮的墟日有不同的日子,一般是分為「一四七」墟、「二五八」墟、「三六九」墟,兩個相鄰的墟鎮,它們的墟日總是相鄰一天而不會重複,這樣就能讓買賣雙方都有較多的交易機會。舊時有些小商販來往於附近墟鎮做生意,幾乎每天都赴墟。各墟場墟期都是三日一墟。文化大革命期間曾一時期是五日一墟即逢五逢十墟日。赴墟最多人的時間是端午節、中秋節,春節前夕,農曆十二月二十五至二十九日天天都是墟日。因為當地有些人幾乎每墟都赴墟,在鬆口人們稱他們為「六墟伯」。

一般把人流量大、交易量多、散墟晚的墟叫「老虎墟」,如梅縣的鬆口、松源墟場。鬆口是古代嶺南四大古鎮之一,舊時有「鬆口不認州」之說,赴墟的有二萬多人。松源是閩粵贛三省七縣交匯地,舊時交通不發達,遠近步行赴墟的人有一萬多人。墟日這天,大街小巷熙熙攘攘人頭擠擁。舊時松源墟的特色是飯店多,最多時大小飯店達百家,中午遠地來赴墟的人都在飯店吃飯,因此飯店顧客暴滿生意很好。

墟日的前一天叫「墟上日」。有些從遠地來做生意的商人會在這天先住在墟上的客店裡,待明天早上時把貨物擺到墟場上或能夠占一個好的攤檔,希望把自己的貨物早點賣完。舊時鬆口墟附近的鄉下有很多家庭旅店專供這些遠地來的的商人住。離鬆口墟4公里的仙口村舊時有十多家家庭旅店,這些家庭旅店是專供這些小商販住宿,他們前天下午先到達旅店過夜,明天早上再去赴墟。這類人赴墟的方式,鬆口人叫「頭日駕晨」(即前一天到達目的地)。

墟日的第二天叫「墟下日」,這天是最沒有生意做的日子。一般墟鎮里商販都在這個時候進城採購或補貨,為下墟的好生意做準備。

墟日這天。農戶把自己生產的糧食、日用品挑到鄉鎮所在地去進行交易;小商小販更聞風而動,把城裡的商品運到鄉下的墟場上叫賣。需要購物的農民帶上錢往墟里趕,這叫「赴墟」。在墟場上雙方買賣討價還價地完成了交易。「墟日」的商品交易一般按商品的內容分類,如糧食方面的有:「米行」;牲畜類的「雞行」、「豬行」;服裝類的「布行」等。各墟鎮按其歷史習慣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如鬆口墟的墟場裡分為「雞墟」、「米墟」、「柴墟坪」、「豬墟」、「魚墟」、「牛崗墟」等,農民們把自己產品擺在規定的地方去賣。在沒有普及燒煤和液化氣以前墟鎮的居民都是燒木柴,所以木柴的銷量很大。鬆口鎮的柴墟坪規模較大,舊時木柴除了賣給本鎮居民外還銷往潮汕地區,梅江河上有很多潮汕木船到鬆口買木柴。買木柴、竹器的地方除了柴墟坪還有沿河街幾個地點。舊時鬆口附近有些山區農民以賣柴為業,墟日這天曾經有過近3千個挑柴賣的人的記錄。這也是舊時鬆口墟場的特色。

墟日最熱鬧的要數另一類的小商販,如賣老鼠藥、賣蛇藥、算命、賣跌打藥(有「撮把戲」兼賣跌打藥)。他們把其行業或產品的特點編成順口溜高聲叫賣。諸如:「老鼠藥,老鼠藥,家家用得著,一家買到了,鄰居都安樂;上夜吱吱叫,下夜硬翹翹……」之類幾乎人人耳熟能詳。「撮把戲」的戲班有3—5人,他們先在廣場敲鑼打鼓吸引人前來圍觀,開場的拿手好戲是表演幾套武術,表演者早就把磚頭擺在攤位上,表演的節目有單掌開磚、手拍酒瓶等,表演時把腰中的功夫帶解了又系,系了又解,然後鼓勁運足氣用手掌或頭把磚塊打斷,把酒瓶拍碎……表演成功後觀眾鼓掌助興。然後表演者宣傳其祖傳跌打丸如何好,最後賣藥、收錢。算命的故作神秘,擺開了八卦生辰,為你指點迷津,給你指出一條富貴之路;有些算命的是瞎子,他們的技巧是為人摸骨相,糊猜亂說也能騙到錢。乞丐打著竹板歌,沿街乞食討錢;他們站在商家門口唱些讚歌頌主家生意好,合家平安的自編五句板山歌討錢,直至討到錢後才離開。這些撮把戲、算命、乞食的行業,客家人通常也把這些人叫做「走江湖的人」。他們自有其生活圈子和謀生手段。舊時撮把戲很盛行,幾乎墟墟都有,甚至一個墟場有幾個檔,解放初期還有,而今極罕見。現在乞食的人還有,他們大都是外省貧困地區的窮人,據說有些村莊的人以乞食為業,農忙耕種,農閒集體出門乞食。舊時,客家地區的男女婚嫁由父母作主,普遍採用「相親」形式來選擇對象,墟日是相親最佳的日子,在媒人的牽引下雙方父母帶上自己的孩子在墟上的小飯店會面,此俗延續到20世紀70年代。

赴墟的人帶著勝利果實回家離開墟場叫做「散墟」。散墟」的時間不等,按各墟場的情況而定。人們把人流量小、交易量少、散墟早的墟叫「黃擦墟」(「黃擦」即蟑螂,是一種會飛的害蟲,客家人叫「黃擦」),這種墟一般到上午11時已經散墟。如梅縣的寶坑墟、桃堯墟、大坪墟等,赴墟的人才數千,屬這類墟場。如松源墟是個大墟場有很多遠至幾十公里步行來赴墟的人,這些人中午都在飯店吃飯,下午2時還沒散墟。為此,墟場有些附近的農民有吃過午飯才赴墟的習慣。這也是人們的順口溜「近人赴遠墟」之說。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客家地區的「墟日文化」有變化。舊時因交通不發達,農戶挑擔步行把自己生產的糧食、日用品去赴墟。現在是騎自行車、摩托車,有的人自己還有拖拉機或農用卡車載著自己的產品去赴墟。因為交通發達赴墟的人大部分回家吃午飯,中午在墟上飯店吃飯的人不多。墟場上商品交易時間縮短。而今城鄉普及燒煤和液化氣,現在各地的木柴市場已淘汰消失。上世紀80年代梅縣農村興起耕山種果熱,而今梅縣成為沙田柚之鄉,墟場上「果苗市場」應運而生。

客家地區的「墟日文化」有著其深厚的地方特色,它是客家人文的組成部分。有些地方史志均有記載。筆者把所看所聞的墟日文化資料整理成文,供讀者參考。有興趣的外地旅遊者,歡迎你們前來觀賞客家地區的墟日文化。

(文字/蜂蜜柚子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eUdDGwBmyVoG_1ZKaQ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