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sAg由陽轉陰的背後

2019-07-08     檢驗視界網

作者:徐奕勝,贛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B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後,最早出現於血液循環中的是HBV抗原[1],常被用來作為HBV傳染性標誌之一。HBsAg陽性也就表示患者已感染了B型肝炎病毒,但最近發現一例HBsAg由陽性轉為陰性,甚是困惑,故此寫來請教大家探討。

【案例經過】

周五晚上從同事那接過班:一血透患者的B肝六項(定量)結果與之前明顯不符,且結果相差太大,臨床表示懷疑,聯繫檢驗科查下是何緣故導致。簡單的從同事口中得知,患者女,66歲,尿毒症,之前為1、4、5陽性(HBsAg、HBeAb、HBcAb陽性),但今天的結果卻是4、5陽性,HBsAg竟然神奇的轉陰了???

我們科檢測B肝六項(定量)使用的方法學為化學發光法,其結果穩定性還是不錯的,且當天檢驗人員也做了質控,結果均在在控,查看患者血清,未見溶血、未見乳糜樣。將患者近期的B肝六項(定量)結果繪製如表1,結果不附帶單位和參考範圍。

表1,患者近期B肝六項(定量)結果對比

如表1所示,6.21號HBsAg和B肝前S1(Pr-S1)結果均呈陰性。4.28號B肝表面抗原還有168的量,時隔差不讀2個月時間,B肝表面抗原竟然能神奇的轉陰了?在和臨床溝通過程中,得知此患者一直在服用抗病毒藥物。難道是患者不聽醫囑,擅自加大藥物量導致HBsAg突然轉陰?而且此患者又是血液透析患者,難道是標本血清中混有透析液?

不過以上推斷都被逐個否決,據臨床醫生交代,血透患者每次透析前,都是先做檢查再進行透析,也就排除標本中混有透析液一說。據臨床經驗發現,患者的B肝表面抗原量並不會立即下降的非常明顯,即便是在服用藥物的情況下。

案情進展到這,猜想被否定,無奈,自己只能進行多方驗證,試圖尋找真相。第一,進行HBsAg膠體金法測定。第二,HBsAg酶聯免疫法測定。結果:膠體金法的HBsAg陰性,酶聯免疫法的HBsAg的OD值S/C.O為2.838陽性(≥1為HBsAg陽性)。膠體金法陰性,這可以解釋,畢竟酶聯免疫法結果都這麼低,膠體金法很難測試出,可作為敏感性更高的HBsAg化學發光法不應該是陰性啊。

將標本再次進行B肝六項(定量)化學發光法測定,結果依舊,HBsAg仍然是陰性。這下是既打臉,又無奈,打臉的是敏感性更強的化學發光陰性,敏感性次之的ELISA陽性,無奈的是自己又找不到突破口。

翻閱相關文獻,發現無案例參考,相關性比較高的如:史曉敏老師的新生兒高膽紅素會導致HBsAg化學發光法檢測假陽性,但並不適用此案例,患者為成人,膽紅素正常。[2]

【案例分析】

既然檢驗過程沒有出錯,那就看看臨床記錄,調取患者電子病歷,發現此患者在我院其它科室也曾住院過,患者有較多疾病:高血壓,尿毒症,多發性骨髓瘤,也伴隨一些併發症的發生。當看到多發性骨髓瘤時候,有個猜想腦子一閃而過:患者體內合成的多餘的、無用的球蛋白是否導致了HBsAg化學發光法假陰性?

找到HBsAg化學發光試劑說明書,在其檢驗方法的局限性中說到:接受鼠單克隆抗體診斷或治療的個體,體內可能含有人抗鼠抗體(HAMA),本試劑盒已降低人抗鼠抗體對檢測結果的影響,但不排除高濃度人抗鼠抗體導致檢測結果異常的可能性。我們知道,多發性骨髓患者,體內往往有比較高濃度的免疫球蛋白;而所有的抗體都是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並非都有抗體活性。抗體和免疫球蛋白關係,如圖1。

圖1

也就是說,在此次的HBsAg化學發光測定中,標本中的免疫球蛋白乾擾了測試,也許部分有抗體活性的免疫球蛋白結合了HBsAg,導致真正的B肝抗體未結合到HBsAg,從而使結果下降的非常快。在病歷中顯示,患者的多發性骨髓瘤分期為III期,到現在已進展到嚴重程度。

【寫在最後】

經過這一次的案例分析,其實也可以發現,很多時候我們檢驗人員在操作過程中儼然已按照規範的流程做事,但結果卻時不時的出乎意料,發生與臨床不符的現象。這時候,我們應冷靜下來,分析我們檢驗方法是否存在弊端、試劑盒是否有方法學的局限性、臨床症狀中是否有我們忽略掉的東西呢?

參考文獻

[1]尚紅,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4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443

[2]史曉敏,任娜,孫悅.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對血清B肝病毒表面抗原化學發光法檢測的影響及消除方法初探[J].中華檢驗醫學雜誌,2019, 42(1):51-56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df5NWwB8g2yegNDPV-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