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學農學院迎來了110周歲生日。校友、師生忙著為她慶生。在眾多賀禮中,286幅泛黃的挂圖顯得扎眼,這是來自退休老教授壽森炎的捐贈。
最早一幅畫誕生於71年前
有些菜,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我只是保管了它們,這些可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壽森炎緩緩地說,在浙大李曙軒和吳耕民兩位老先生帶領下,通過一代代老師的努力和補充,才有這些作品。這些掛畫主要用於課堂,提高學生感性認識,同時也節省時間。
泛黃的挂圖,充滿了歷史感,是學院歷史悠久豐富的證明;保存下來的挂圖對學科建設、農學院傳承都有重要作用。
翻開一幅幅挂圖,猶如打開塵封的往事。「時間太久了,有的記不清楚了。」在浙大華家池校區的食用菌研究所辦公室,戴著老花鏡的壽森炎喃喃自語地說,有可查資料顯示, 最早的是這副《杭州三月青》,製作於1949年。
杭州三月青,屬於青菜一類,然而它的長相卻與其他青菜不同,形狀有點像芭蕉葉,大大、長長的,一張一張摘下來,葉片顯得厚實粗糙。它在當時很受老百姓歡迎的。 除了杭州三月青,還有畫於50年代的杭州黃芽菜、荷葉白菜、白芋梗等。
這些蔬菜品質甚好,只是抗病害能力弱,產量不高,現在逐漸萎縮了。 像杭州黃芽菜,現在很少看到了,估計只有一些農科院保留。
這些掛都是實物臨摹而來,並非憑空想像。壽森炎說,蔬菜分13個大類,收集所有的品種,在當時非常不容易。
想當年,物資緊俏,農學院師生只好到周邊農家採集,而有的老師乘著下鄉給村民指導農作物種植的機會,時常跟村民們商量,想要把長相和品質不錯的蔬菜帶回課堂,「老百姓都非常熱情地把蔬菜送給我們。」
一張圖便能直觀表達生長特性
每幅圖都是一段歷史
蔬菜保存有難度,所以蔬菜採收後,往往立即請擅長繪畫的老師描摹。壽老師回憶道,簡單的模式圖是由老教授畫的,也有部分是請專業人士來畫。
當時,每門課程由兩位主講老師輪流授課,並配有1-2位助教,所有挂圖做好標記放在實驗室,供老師教學使用。
72歲的壽森炎專業領域是研究蔬菜,學校返聘後,他專門做相關科研和技術能人培訓。 拿著挂圖,愛不釋手,他感到很親切,以前都是用這些給學生們上課的。
以花椰菜為例,植株形成以後,葉片會合攏,花形成的球體對幼體保護作用,會豎起葉片, 而這張挂圖可以將內部差異和各階段生長特性直觀表達。「一張圖即可分辨。」
在壽森炎眼裡, 這些掛畫都承載了蔬菜的演變史,每個年代的蔬菜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水平。早些年,在物資不豐富的年代,農民喜歡種植產量高的蔬菜。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高品質的蔬菜更討喜。
所幸,隨著農業科技創新的加大投入,高質量雜交品種越來越多,能更好滿足老百姓的需求。
細說挂圖
01
浙大長蘿蔔
浙大老師選育而出的,浙大長蘿蔔,產量高,適合鮮食,也可以當飼料。現在全國各地都有種植。浙大選育的還有黃花梨、番茄、白菜。
02
芋艿
紅梗品質比青梗好,杭州人喜歡吃紅梗芋艿,目前老百姓都是種植青梗芋艿。
03
茄子
杭州紅茄有各種形狀:圓形、橢圓形、長條形、長形(寧波人稱為藤茄);長條糯性好一點,圓形橢圓的比較硬。從顏色上分綠色、紅色、紫色,果實和葉片顏色一樣,花葉一樣,營養價值高。
04
十姐妹南瓜
這是浙江省杭州市地方品種,因其生雌花多而得名。而黃壤南瓜,也是長柄,稍大。
來源:杭州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